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97123发布日期:2023-12-07 05:0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常,电池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目前的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较难提升,导致车辆的续航里程难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组件和电芯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的第一极柱,电芯组件包括活性物质涂覆部和导电部,活性物质涂覆部容纳于壳体内,导电部用于电连接活性物质涂覆部和第一极柱,其中,第一极柱设置有容纳部,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极柱设置容纳部,可一定程度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以能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通过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以占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少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当壳体的尺寸固定的情况下,壳体内可以节省出一些空间,以容纳更大尺寸的活性物质涂覆部,提升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使得电池单体自身所占用空间可以减小,使得相同体积的电池可容纳更多数量的电池单体,从而还能提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还可以一定程度减小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冗余,降低导电部与活性物质涂覆部之间短接的几率,降低电极组件短路的几率,进而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具有第一容纳槽,第一极柱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内端面,第一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内端面上,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在第一极柱上开设第一容纳槽可一定程度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以能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内端面上,且极柱内端面为第一极柱的靠近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从而使得第一容纳槽可以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的方向敞开,进而方便导电部伸入第一容纳槽内,提高装配效率;同时,由于第一容纳槽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使得第一容纳槽还可以作为电解液的缓冲和暂存结构,使得壳体内可容纳更多电解液,由于电池单体充放电过程中会损耗电解液,因而当电解液更多时,可延长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且也是因为第一容纳槽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第一容纳槽也可以作为电极组件内部产气的容纳和缓冲结构,减少电池单体的膨胀,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第一容纳槽位于极柱的内侧,外部的异物杂质不易进入第一容纳槽,从而可减少外部异物杂志对电极组件的影响,可保证电极组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具有安装孔,第一极柱安装于安装孔;沿第一极柱的轴向,第一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极柱内端面到安装孔的最小距离。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第一极柱的轴向上,第一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极柱内端面到安装孔的最小距离,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极柱的体积,使得第一容纳槽具有较大的深度,有利于容纳更多的导电部,进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进一步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减小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冗余;同时,由于第一容纳槽具有较大的深度,也可以容纳电极组件的产气,保证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容纳更多电解液,以能保证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包括第一端壁和第一侧壁,第一端壁位于第一侧壁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第一端壁和第一侧壁围设形成第一容纳槽,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端壁和/或第一侧壁。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设置在第一端壁和第一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使得第一容纳槽不但具有容纳导电部的至少部分的作用,还具有与导电部实现电连接的作用,从而可以简化第一极柱的结构,便于第一极柱的加工,而且可以简化导电部的结构,减少导电部的冗余,降低导电部的成本。而且利用第一容纳槽的槽壁实现与导电部的电连接,可以使得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电连接的区域可设置得相对较大,不但可以降低电连接的难度,而且可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而提升电池单体的性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壁上具有第一沉槽,导电部与第一端壁电连接的位置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沉槽内。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在第一端壁上设置第一沉槽,从而可以利用第一沉槽实现对导电部的预定位,有利于找准位置实现电连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一端壁上设置第一沉槽,可以局部减薄第一端壁的局部的壁厚,不仅有利于进行焊接电连接,还利于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提高电池单体的重量能量密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具有第一凹槽,第一极柱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表面为极柱外端面,第一凹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外端面上。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极柱设置第一凹槽,能进一步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以能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第一凹槽位于第一极柱的外侧,可以利用第一凹槽容纳或安装电池中电连接各个电池单体的结构零部件,以充分利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由于第一极柱上同时具有第一容纳槽和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位于第一容纳槽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且第一凹槽朝向背离第一容纳槽的方向敞开,从而有利于从第一极柱的外侧,通过第一凹槽对导电部与第一容纳槽的槽壁进行电连接,例如可便于通过第一凹槽对第一极柱和导电部进行外部焊接,便于电池单体的加工和制造,能节省加工和制造的成本。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槽盖,槽盖设于极柱且封盖第一凹槽的槽口。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槽盖能便于电池内相邻电池单体的电连接,且由于电池单体与电池单体电连接的位置,与导电部和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通过第一凹槽隔开,二者之间干涉更少,能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槽盖还能阻止异物进入第一凹槽,能减少外界异物对电芯组件的干涉,能进一步地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涂覆部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导电部包括与集流体电连接的极耳部,极耳部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极耳片靠近集流体的位置汇聚形成第一收拢部,多个极耳片远离集流体的位置汇聚且连接形成第二收拢部,第一收拢部连接第二收拢部和活性物质涂覆部,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极耳部包括多个极耳片汇聚且连接形成的第二收拢部,将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便于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连接,能充分利用第一极柱的空间,提高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极耳部的第一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均容纳在第一容纳槽内,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进一步减少极耳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提高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还包括转接片,转接片与第二收拢部连接,导电部通过转接片与第一极柱电连接,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将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和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均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进一步减少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转接片实现第二收拢部与第一极柱的间接电连接,转接片可以利用避开第二收拢部的部位与第一极柱焊接,转接片与第一极柱的焊接牢靠性好,不易发生焊接开裂问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转接片电连接第一极柱和极耳部,也能简化极耳部的构造。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涂覆部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导电部包括极耳部和转接片,极耳部包括多个与集流体电连接的极耳片,多个极耳片靠近集流体的位置汇聚形成第一收拢部,多个极耳片远离集流体的位置汇聚且连接形成第二收拢部,转接片与第二收拢部电连接,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且与第一极柱电连接。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采用转接片实现第二收拢部与第一极柱的间接电连接,转接片可以利用避开第二收拢部的部位与第一极柱焊接,转接片与第一极柱的焊接牢靠性好,不易发生焊接开裂问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转接片电连接第一极柱和极耳部,也能简化极耳部的构造;另一方面,由于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容纳槽内,使得转接片可以占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少转接片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以容纳更大尺寸的活性物质涂覆部,提升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而且可以降低转接片与活性物质涂覆部之间短接的几率,减少电极组件短路的风险,以能提高电池单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具有第二容纳槽,第一极柱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外端面,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外端面上,第二容纳槽通过第一穿孔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导电部穿设于第一穿孔且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极柱设置第二容纳槽,可一定程度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以能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外端面上,且极柱外端面为第一极柱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从而使得第二容纳槽可以朝向背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方向敞开,这样,当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时,从而可以容易地通过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实现对导电部的收纳整理,或者对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电连接的操作等,进而可以降低电池单体的生产难度,提高电池单体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第二容纳槽朝能通过第一穿孔与壳体连通,使得第二容纳槽还可以作为电解液的缓冲和暂存结构,使得壳体内可容纳更多电解液,由于电池单体充放电过程中会损耗电解液,因而当电解液更多时,可延长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且也是因为第二容纳槽能通过第一穿孔与壳体连通,第二容纳槽也可以作为电极组件内部产气的容纳和缓冲结构,减少电池单体的膨胀,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极柱形成的第一穿孔的孔壁。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设置于第一穿孔的孔壁上时,可通过第二容纳槽对导电部与第一极柱进行电连接操作;同时,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可实现对第一穿孔进行密封,以节省密封成本,且减少电解液漏液。

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包括第二端壁和第二侧壁,第二端壁位于第二侧壁的靠近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第二端壁和第二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容纳槽,第一穿孔开设于第二端壁,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位于第二端壁和/或位于第二侧壁。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设置在第二端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使得第二容纳槽不但具有容纳导电部的至少部分的作用,第二容纳槽的槽壁还具有与导电部实现电连接的作用,从而可以简化第一极柱的结构,便于第一极柱的加工。而且由于第一穿孔开设于第二端壁,便于导电部通过第一穿孔伸入第二容纳槽,可以简化导电部的结构,减少导电部的冗余,降低导电部的成本。并且,第二容纳槽的槽口敞开方向使得可以容易地通过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对导电部与第二容纳槽的槽壁进行电连接操作,可以降低电连接的难度,并且利用第二容纳槽的槽壁实现与导电部的电连接,可以使得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电连接的区域相对较大,可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而提升电池单体的性能。

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壁上具有第二沉槽,导电部与第二端壁电连接的位置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沉槽内。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端壁上设置第二沉槽,从而可以利用第二沉槽实现对导电部的预定位,有利于找准位置实现电连接,提高生产效率。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具有安装孔,第一极柱安装于安装孔,沿第一极柱的轴向,第二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极柱外端面到安装孔的最小距离。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在第一极柱的轴向上,第二容纳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极柱外端面到安装孔的最小距离,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极柱的体积,使得第二容纳槽具有较大的深度,有利于容纳更多的导电部,进而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进一步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减小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冗余;同时,由于第二容纳槽具有较大的深度,也可以容纳电极组件的产气,提升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容纳更多电解液,以能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配合,且封闭第二容纳槽的槽口,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电连接。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盖板封闭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可以避免壳体内的电解液从第二容纳槽的槽口漏出,而且由于第一盖板封闭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并与第一极柱电连接,从而可以利用第一盖板很容易地实现第一极柱与电池的汇流部件的间接电连接,而且有利于增大该电连接处的连接面积,进而有利于降低该电连接处的电阻。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包括材质不同的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第一极柱配合且电连接,第二导电件与第一导电件配合且电连接。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盖板设置为复合形式,将第一导电件设置为与第一极柱的材质相同,从而便于第一导电件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并且由于第二导电件与第一导电件的材质不同,便于利用第二导电件与材质不同于第一极柱的电池的汇流部件电连接。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上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导电件嵌设于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口形成在第一导电件的远离第二容纳槽一侧的表面上,以使第二导电件由第二凹槽的槽口显露。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将第二导电件嵌设于第一导电件内,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装配难度,提高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配合的稳定性和便捷性,并且可以减小第一盖板的厚度,减小第一盖板对空间的占用,以提高电池单体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导电件可以通过第二凹槽的槽口从第一导电件的远离第二容纳槽一侧的表面显露出来,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二导电件与第一极柱外的电池的汇流部件电连接。此外,由于第二凹槽的槽口形成在第一导电件的远离第二容纳槽一侧的表面上,使得第一导电件可以隔离在第二容纳槽与第二导电件之间,以阻碍进入第二凹槽的电解液与第二导电件接触,减少电解液的泄露。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嵌设于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处。

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盖板嵌设于第二容纳槽内,可以降低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的装配难度,提高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的装配稳定性和连接的可靠性和便捷性,而且可以降低第一盖板对于第一极柱之外的空间占用。而且,由于第一盖板嵌设于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处,使得第二容纳槽内可以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容纳导电部。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形成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处的壁面为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用于引导第一盖板与第二容纳槽的槽口配合。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处的壁面加工为具有引导作用的斜面,从而可以降低第一盖板与第二容纳槽的装配难度,提高第一盖板与第二容纳槽的装配效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包括第一槽段和位于第一槽段的靠近极柱外端面的一侧的第二槽段,第二槽段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槽段的横截面积,以在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之间形成台阶面,第一盖板嵌设于第二槽段且支撑于台阶面。

4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容纳槽设置为阶梯槽形式,可以使得第一盖板稳定配合在第二容纳槽的槽口位置,提高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可以通过对第一槽段的槽深限定,使得第二容纳槽内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容纳导电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上具有应力释放槽,应力释放槽位于第一盖板的外周区域。

4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盖板上设置应力释放槽,可以释放第一盖板在自身加工过程中,或者第一盖板与第一极柱电连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以改善第一盖板受应力而发生的变形或受损的问题。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盖设于第一穿孔及位于第二容纳槽内的导电部外。

4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电解液从第一穿孔进入第二容纳槽内,可以通过第二盖板改善该部分电解液从第一极柱溢出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包括材质不同且电连接的第一极柱部和第二极柱部,第二极柱部位于第一极柱部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容纳部设置于第一极柱部或者设置于第一极柱部和第二极柱部,导电部与第一极柱部电连接。

5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极柱设置为由不同材质组合而成的复合形式,利用位于内侧的第一极柱部与导电部收纳配合且电连接,利用位于外侧的第二极柱部与电池的汇流部件等电连接,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一极柱与相关部件的装配和电连接,减少极柱和导电部的电连接位置,与极柱和电池的汇流部件的电连接位置之间的相互干涉,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涂覆部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导电部包括与集流体电连接的极耳部,极耳部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极耳片靠近集流体的位置汇聚形成第一收拢部,多个极耳片远离集流体的位置汇聚且连接形成第二收拢部,第一收拢部连接第二收拢部和活性物质涂覆部,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

5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极耳部包括多个极耳片汇聚且连接形成的第二收拢部,将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便于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装配。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还具有第三容纳槽,第一极柱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内端面,第三容纳槽位于第二容纳槽的靠近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且第三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内端面上,第三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通过第一穿孔连通,第一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三容纳槽内。

5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极耳部的第一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在第三容纳槽内,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在第二容纳槽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充分地利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还包括转接片,转接片与第二收拢部连接,导电部通过转接片与第一极柱电连接,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

5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和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均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进一步减少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转接片实现第二收拢部与第一极柱的间接电连接,转接片可以利用避开第二收拢部的部位与第一极柱焊接,转接片与第一极柱的焊接牢靠性好,不易发生焊接开裂问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而且通过采用转接片实现极耳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可以简化极耳部的构造。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物质涂覆部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导电部包括极耳部和转接片,极耳部包括多个与集流体电连接的极耳片,多个极耳片靠近集流体的位置汇聚形成第一收拢部,多个极耳片远离集流体的位置汇聚且连接形成第二收拢部,转接片与第二收拢部电连接,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且与第一极柱电连接。

5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电部包括实现极耳部与第一极柱电连接的转接片,从而可以简化极耳部的构造,而且通过将转接片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内,使得转接片可以占据第一极柱内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少转接片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以容纳更大尺寸的活性物质涂覆部,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而且可以降低转接片与活性物质涂覆部短接的几率。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部具有第四容纳槽,第一极柱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外端面,第四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极柱外端面上,第四容纳槽通过第二穿孔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导电部穿设于第二穿孔,且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极柱形成的第二穿孔的孔壁。

6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四容纳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导电部与第二穿孔的孔壁的电连接。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利用导电部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实现对第二穿孔的密封。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支架,位于壳体内,且位于活性物质涂覆部的靠近第一极柱的一侧,支架上具有用于避让导电部的避让孔,导电部适于通过避让孔伸到支架的远离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

6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上设置避让孔,可引导和约束导电部通过穿过避让孔与第一极柱配合,不仅可以简化导电部的布置,节省导电部的材料,降低成本,还能通过支架支撑和引导导电部与第一极柱配合,能降低导电部与活性物质涂覆部短路连接的风险,以进一步地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设有导向部,导向部围设形成避让孔的至少部分,导向部至少部分延伸到容纳部。

6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支架具有至少部分延伸到容纳部内的导向部,并通过导向部围设形成避让孔的至少部分,从而使得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可以很容易地收纳到容纳部内,提高了导电部的装配效率;同时,通过导向部的设置,使得支架与极柱之间,支架与导电部之间的配合均更紧密和可靠,使得电池单体的结构跟紧凑,更利于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的提升。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上设有第三凹槽,第一极柱位于壳体内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三凹槽内。

6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上设置第三凹槽,以收纳第一极柱位于壳体内的部分的至少部分,一方面有利于减小支架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第一极柱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保证第一极柱与电芯组件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提高电池单体充放电作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8、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二孔段位于第一孔段的靠近活性物质涂覆部的一侧,且第二孔段的横截面积沿着远离第一孔段的方向逐渐增大,活性物质涂覆部包括集流体和设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导电部包括与集流体电连接的极耳部,极耳部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极耳片靠近集流体的位置汇聚形成第一收拢部,多个极耳片远离集流体的位置汇聚且连接形成第二收拢部,第一收拢部连接第二收拢部和活性物质涂覆部,第一收拢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孔段内,第二收拢部穿设于第一孔段。

6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避让孔设置为包括朝向活性物质涂覆部的方向渐扩的第二孔段,从而便于第二孔段容纳更多的第一收拢部,提高支架与电芯组件的配合紧凑性,以使得电池单体的整体体积更小,使得电池能容纳更多数量的电池单体,以能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支架为分体式结构且包括可拆分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限定出避让孔。

7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支架为一体式结构时,支架便于加工,支架的可靠性较好,并且便于支架与壳体组件装配,提高装配效率和配合稳定性。当支架为分体式结构时,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配合限定出避让孔,在支架与电芯组件装配时,无需将导电部从避让孔的一端穿到另一端,而是可以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导电部的位置拼合夹住导电部,使得避让孔环绕导电部,从而便于支架与电芯组件的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内绝缘件,内绝缘件位于壳体内且包裹于活性物质涂覆部外,与支架连接。

7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通过在活性物质涂覆部外包裹内绝缘件,可以提升活性物质涂覆部与壳体之间的绝缘可靠性,减少或阻止活性物质涂覆部与壳体接触造成壳体被腐蚀的情况发生,减少因壳体腐蚀所造成的电解液的漏液问题,从而提升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将内绝缘件与支架连接,可以降低内绝缘件的固定难度,并提高内绝缘件包裹于活性物质涂覆部外的可靠性。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多个极柱,至少一个极柱均为第一极柱。

7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组件的所有极柱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极柱,使得整个电池单体中既可以一部分为具有容纳部的第一极柱,也可以全部为具有容纳部的第一极柱,从而可以根据能量密度、成本等实际需求的灵活地选择和搭配,以提高电池单体的适用性。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具有泄压部,泄压部与极柱位于壳体的同侧表面;或者,泄压部与极柱分置于壳体的不同侧的两个表面。

7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极柱与泄压部同侧设置时,便于加工和装配,而当极柱与泄压部异侧设置时,可以节省空间,增大极柱的体积,且可以降低泄压部泄压时对极柱造成的不利影响。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具有泄压部,壳体包括壳身和壳盖,壳身的一端敞开,壳盖设于壳身的敞开端,泄压部设于壳盖。

7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泄压部便于加工,且泄压部的泄压可靠性好。

8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

8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电池设置上述的电池单体,且由于电池单体的第一极柱设置容纳部,可一定程度减轻第一极柱的重量,从而可以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通过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以占用第一极柱内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或者使得电池单体自身所占用空间减小,从而相同体积的电池可容纳更多数量的电池单体,进而有利于提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将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部内,还可以一定程度减小导电部在壳体内的冗余,降低导电部与活性物质涂覆部之间短接的几率,进而提高电池单体和电池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

8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

8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用电装置设置上述的电池,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提升,从而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使用时长;且由于电池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可以提升,从而可以提升用电装置的工作可靠性与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