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备接地件实现接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习知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如中国专利cn202121786085.2,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母电路板、子电路板,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的金属壳体、多个信号端子,所述母电路板具有多个第一接地接触垫,所述子电路板具有多个第二接地接触垫;所述金属壳体还具有顶板及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沿所述顶板的周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接地件设置于所述顶板上,多个所述接地件位于相邻的二侧板之间;多个所述接地件具有接地弹性臂及接地接触凸部,所述接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接地接触凸部设置于所述接地弹性臂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地接触凸部从所述绝缘本体的表面凸出;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母电路板及所述子电路板时,多个所述接地接触凸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接触垫及所述第二接地接触垫接触连接实现接地。
2、但是,通过刺破、冲裁等制造工艺直接在金属外壳的顶板与侧板上得到多个接地件,会使得金属外壳的结构强度降低,同时接地件与相邻的两侧板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会使得信号传输性能不好,此外,接地件的接地接触凸部是从绝缘本体的表面凸出的,即接地接触凸部位于绝缘本体外,在连接器设置于母电路板和子电路板时,由于接地件和母电路板/子电路板之间是抵接接触,在长时间的抵接下,接地件会相对于绝缘本体向外扩张,从而使得接地接触凸部与第一接触垫和第二接触垫之间的接触不稳定,导致电磁屏蔽效果不佳。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第一接地件的第一接触臂与电路板电性抵接,第一接地件的第二接触臂与金属外壳的侧壁电性抵接,第二接地件的第三接触臂与对接元件电性抵接,第二接地件的第四接触臂与金属外壳的侧壁电性抵接,以此将金属外壳和电路板、金属外壳与对接元件之间的干扰信号接地,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将一对接元件电性导接至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槽,且至少两个固定槽分别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的相对两侧;多个端子,分别固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和一接触部均显露出所述收容槽,所述导接部用以抵接所述电路板,所述接触部用以抵接所述对接元件;一金属外壳,罩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顶壁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自所述顶壁的相对两侧分别朝所述电路板弯折延伸一侧壁;至少一第一接地件,所述第一接地件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同一侧延伸至少一第一接触臂和至少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向下与所述电路板电性抵接,所述第二接触臂向上与所述侧壁电性抵接;至少一第二接地件,所述第二接地件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同一侧延伸至少一第三接触臂和至少一第四接触臂,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抵接,所述第四接触臂向上与所述侧壁电性抵接。
4、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和自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一自由部,所述第一自由部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延伸部和自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弯折延伸的一第二自由部,所述第二自由部向上抵接所述侧壁,所述固定槽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一挡止面,所述固定槽对应所述第二自由部设置一倾斜面,所述挡止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自由部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挡止面挡止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过度位移,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自由部以及所述第一自由部之间共同形成弹性变形空间。
5、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弯折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一自由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弯折延伸的一第二延伸部,一第二自由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抵接所述侧壁,所述固定槽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一挡止面,所述固定槽对应所述第二自由部设置一倾斜面,所述挡止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二自由部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挡止面挡止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过度位移,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自由部以及所述第一自由部之间共同形成弹性变形空间。
6、进一步,所述挡止面为水平面,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挡止面之间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处的第三距离,小于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挡止面之间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处的第四距离。
7、进一步,一第一通道分隔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挡止面下方。
8、进一步,当所述第一接触臂抵接所述电路板之前,所述第一自由部至少部分低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处沿厚度方向贯设有一第一调节孔。
9、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所述第三接触臂的长度短于所述第四接触臂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四接触臂分别向上抵接于所述侧壁的裁切面,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电路板的抵接位置未向外超出所述侧壁的裁切面,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抵接位置未向外超出所述侧壁的裁切面。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水平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抵接所述侧壁的裁切面,且所述第二接触臂高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当所述第一接触臂抵接所述电路板之前,所述第一接触臂至少部分低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
11、进一步,自所述侧壁弯折延伸至少一卡勾,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凹设一卡槽,所述卡勾固定于所述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面高于所述固定槽的顶面,所述卡勾的底面高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所述侧壁对应所述第二接触臂凹设一开槽,所述开槽的顶面高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所述第二接触臂和所述第四接触臂向上抵接所述开槽的顶面,且所述开槽的顶面低于所述固定槽的顶面。
12、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金属外壳向下压制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分别连接所述固定部的相对两端,且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均向下超出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一定位机构用于将所述金属外壳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与所述电路板电性接触。
13、进一步,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分别连接所述固定部的相对两端,且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均向下超出所述收容槽,当所述第一接触臂抵接所述电路板之前,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导接部的最低点,所述第三接触臂的最低点高于所述接触部的最低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为将所述金属外壳上的干扰信号接地,在所述金属外壳、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对接元件之间增加所述第一接地件和所述第二接地件,所述第一接地件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地件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延伸第三接触臂和第四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向下抵接电路板,所述第二接触臂向上抵接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抵接所述对接元件,所述第四接触臂向上抵接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在该电连接器将所述对接元件电性导接至所述电路板时,存在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干扰信号就可以通过在所述金属外壳、所述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电路板之间实现传输的回流路径,以及在所述金属外壳、所述第四接触臂、所述第三接触臂和所述对接元件之间实现传输的回流路径。此外,多个端子不是以焊接的形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对接元件,而是以抵接的方式,故在上下方向上允许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方便所述端子接触信号的稳定调节,避免出现无法抵接和接触不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