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94434发布日期:2024-09-18 11:25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电池安装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电池一般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等。铅酸蓄电池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动汽车上面,其优点为可靠性好且价格便宜,镍氢蓄电池属于碱性电池,优点就是使用的寿命比较长,而且没有记忆效应,锂离子电池是新型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可充电电池,优点是重量轻、储能大、无污染,是绿色环保电池;

2、新能源汽车电池安装到汽车内时,需要用支撑结构支撑并固定新能源电池,避免新能源电池晃动,也避免杂物等影响新能源电池的正常使用,常规情况下,可将新能源电池放入汽车内的箱体内进行固定,之后在箱体侧壁内开设透气孔,来散出新能源电池工作时散发的热量;

3、但是现有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箱体存在一些缺陷,例如:

4、新能源电池在短时间工作发热时,热量能顺利从箱体侧壁的透气孔排出,若此时直接利用多个风扇大功率吹风来降温,会导致风扇使用电量过多,浪费电力,但是在电池工作时间较长时,其热量会越积越多,若只使用单一的风扇吹风降温,会导致散热较慢,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因此现有的电池支撑结构存在不能根据电池热量来实施控制降温功率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支撑结构,包括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周侧内均直线阵列有第一导热槽,且第一导热槽内固定有第二导热管,所述第一导热槽包围第二导热管,所述外壳的下侧周边内均直线阵列有第三进气孔,所述第三进气孔位于第二导热管的正下方,所述外壳内固定有温度监测器,所述温度监测器的检测端接触连接第二导热管,所述温度监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固定在外壳的外侧;

4、所述外壳的下端前后侧内均直线阵列有横移板,每个横移板均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导热管之间,所述外壳内安装动力组件来带动横移板沿外壳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横移板的上侧固定有第一导热管,所述外壳的前后端内均直线阵列有第二导热槽,所述第一导热管位于第二导热槽内,所述第二导热槽的一端直径等于第一导热管的直径而另一端的直径大于第一导热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导热槽的侧面与外壳外侧之间贯穿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外壳的前侧固定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进气端朝向位于外壳前侧内的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一风扇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横移板内上下贯穿设有第四进气孔,所述第四进气孔位于第一导热管的正下方;

5、所述外壳内安装吹气组件来向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内吹气;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壳内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来散发出去,以此进行初步散热,温度监测器监测第二导热管的温度,进而间接监测外壳内部的温度,当内部温度不高时,仅用吹气组件带走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的热量,进而加快外壳内部热量的散发,当内部温度较高时,动力组件拉动第一导热管从第二导热槽的直径小的一端内向直径大的一端内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槽之间出现缝隙,此时第一风扇吹风,来从第二进气孔带走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槽之间缝隙内的热量,进而加快外壳内部热量的散发,并且吹气组件是由下向上进行吹气,而第一风扇吹风是由后向前进行吹风,两股气流垂直运动,能够更全面的对外壳内部进行吹风降温。

7、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主要由电机、传动带、传动轮、转杆、横拉架和螺杆组成,所述转杆转动在外壳的端部,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有螺杆,两个螺杆的螺纹螺旋方向相反,所述螺杆螺纹穿过横拉架,所述横拉架固定在一排横移板的端部,所述转杆的中端和电机的输出端均固定有传动轮,两个传动轮外套有传动带且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外壳的侧面,所述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带动其中一个传动轮转动,两个传动轮通过传动带转动,传动轮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螺杆转动,螺杆推动横拉架横向移动,横拉架带动横移板移动,以此来控制横移板的移动。

9、优选的,所述吹气组件主要由第二风扇、气道和底槽组成,所述底槽设置在外壳的下端,所述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通入底槽内,所述底槽的上侧四角设置有气道,所述气道向上延伸出外壳的上侧,所述气道内固定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风扇将外界的空气从气道吹入底槽内,气流在底槽内分散并流入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以此来向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内吹气,来加快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内热量的散发。

11、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上侧固定覆盖有壳盖,所述壳盖的周边内均直线阵列有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位于第二导热管的正上方,所述壳盖的四角均设置有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位于气道的正上方,所述壳盖的前后侧边均直线阵列有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位于第一导热管的正上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盖对外壳内部进行覆盖保护,而设置第一出气孔、第一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使得壳盖不影响气流进出外壳。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气孔沿外壳的宽度方向进行拉长而形成延长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出气孔的长度比直径更大,在第一导热管跟随横移板移动时,仍能使得第一导热管对准第二出气孔。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均由导热丝进行螺旋曲卷而成;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下两圈导热丝相互靠近时接触面积很小,使得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内部封闭,避免杂物进入外壳内而影响电池的使用,且上下两圈导热丝相互靠近时接触面积很小就使得未接触的面积更大,未相互接触的面积能更大程度的与外界气流接触,提高散热率。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进行三段降温效果,其中,外壳内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来散发出去,以此进行初步散热,实现一段降温效果,此时不适用任何电力设备,更加节能;

19、温度监测器监测第二导热管的温度,进而间接监测外壳内部的温度,当内部温度不高时,仅用吹气组件带走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的热量,进而加快外壳内部热量的散发,此时仅使用吹气组件,电力消耗低;

20、当内部温度较高时,动力组件拉动第一导热管从第二导热槽的直径小的一端内向直径大的一端内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槽之间出现缝隙,此时第一风扇吹风,来从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槽之间缝隙带走外壳内的热量,并带走第一导热管内的热量,进而加快外壳内部热量的散发,以此提高降温效果;

21、综上,本装置可根据本装置内部温度等级来逐级提高电力消耗并加快热量散发速度,在内部热量较少时,电力消耗小,节省电力能源,在内部热量较多时,加快对热量的散发;

22、并且吹气组件是由下向上进行吹气,而第一风扇吹风是由后向前进行吹风,两股气流垂直运动,能够更全面的对外壳内部、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进行吹风降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