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wire harness)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有2根电线的线束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例如为了连接车辆的电气元件而在车辆内配设线束。这样的线束中有的是2根电线相连接而成的。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这样一种线束的连接结构:在2根电线的端面相抵碰的状态下通过筒状构件连接这些电线。
2、专利文献1记载了这样一种结构:2根电线(具有多根金属丝捻制形成的绞合导体的电线、具有由实心金属构成的单芯导体的电线)通过由导体构成的筒状构件铆接(caulk)连接。即在两电线的端部分别插进筒状构件,且两电线的端面在轴向上相抵碰的状态下,将筒状构件从整个圆周方向外侧向内侧加压。由此,筒状构件变形,两电线的端部被铆接连接。
3、此外,还已知一种在连接2根电线的连接器处,为增大接触面积而在双曲线形状网格上生成多个接触点从而能让大电流流动的插座连接器(socket contactor)的技术等(例如amphenol公司制的插座连接器——radsok(注册商标)等)。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特开2017-130254号。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但是,专利文献1那样的连接结构中,由于2根电线的与轴向大致垂直的端面仅仅是单纯对接在一起,因此,端面的凹凸会导致无法切实接触且接触面积小。因此,2根电线的接触电阻较高,在连接部位处,电流更容易在外侧的筒状构件流动,而不是在2根电线的端面之间流动。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结构中,为增加端面的连接面积,必须让2根电线的直径更粗,但这会导致线束整体重量增加。此外,虽然使用上述插座连接器能让接触面积本身增大,但其与专利文献1相比结构更复杂,因此会导致连接结构大型化。
3、再者,近年来,电动汽车已经开始通过高电压和大电流来驱动电动机等。因此,线束要使用导体部分直径更大的电线。因此,这样的线束大型化会越来越导致车辆重量增加的问题。
4、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线束重量增加的线束的连接结构。
5、【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的连接结构,该线束通过连结构件连接第1电线和第2电线而成,其特征在于:第1电线和第2电线的端部分别设有对端部的导体进行熔化加工而得到的第1连接端部和第2连接端部;第1连接端部具有在第1电线的轴向上延伸的第1延长部以及从第1延长部的端面向第1延长部内延伸的凹部;第2连接端部具有在第2电线的轴向上延伸的第2延长部以及从第2延长部向轴向前端延伸的凸部;凸部至少部分具备越向轴向前端越细的锥形部;在凸部插入凹部内的状态下,第1延长部及第2延长部从直径方向外侧被连结构件铆接,由此第1连接端部与第2连接端部连接为一体。
7、现有技术中仅仅是将大致垂直于2根电线的轴向的端面单纯对接,然后通过连结构件进行铆接连接而已,因此2根电线的直接的物理接触不充分且接触面积小。而在本发明中,在将经熔化加工得到的第2延长部的凸部插入同样经熔化加工得到的第1延长部的凹部内的状态下,第1电线的第1延长部与第2电线的第2延长部通过连结构件铆接。由此,本发明中,在连结状态下,第1电线与第2电线通过凹部与凸部的物理连接而切实地电连接,并且与单纯让垂直于轴向的端面接触的现有技术相比,更易确保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本发明中,在2根电线的连接部位,电流不仅容易在电线的外缘部流动,还容易分散至导体部分的几乎整个截面中流动。因此,本发明中不需要使用导体部分直径更粗的电线,能使用比现有技术具有更细直径的电线,并能使线束的重量轻量化。
8、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为了在第1电线和第2电线受到张力时第1延长部与连结构件之间的接合力比第2延长部与连结构件之间的接合力弱,在第1连接端部使连结构件铆接第1延长部,并使插入凹部的锥形部被第1延长部向直径方向内侧按压;在第1电线与第2电线在轴向上受到一定的张力时,锥形部和凹部会在轴向上分离开且第1延长部与连结构件的接合会断开。
9、例如在类似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线束中,2根电线通过连结构件牢固地压接(铆接连接),因此在车辆碰撞时难以在连接部位被切断。因此,无法预测这种线束在碰撞时会在线束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哪里被切断。例如,在具有轮毂电机的车辆中,电池设于车身侧,轮毂电机与车轮一体设置,这些电池和轮毂电机通过线束连接。对于这样的车辆而言,碰撞时线束可能在不确定的位置被切断。
10、而在本发明中,连结构件在凸部的锥形部插入第1延长部的凹部内的状态下铆接第1延长部及第2延长部,因此,当第1电线和第2电线受到一定的张力时,凹部和锥形部之间的接合变松,与第2延长部和连结构件之间的接合力相比,第1延长部和连结构件之间的接合力更易减小。即本发明中,由于锥形部和凹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地接触,因此能通过一定的拉力将两者分离开。并且,就算是锥形部从凹部稍微分开,第1延长部和连结构件的接合力也会变松,从而能使其分离。由此,在本发明中,当车辆碰撞时线束受到一定的张力时,第1电线易于从连结构件脱离。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线束的连接结构配置于车辆内合适的位置,从而在车辆碰撞时能调控切断位置以使得线束在合适的切断位置被切断。
11、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还具备覆盖第1连接端部的第1覆盖构件以及覆盖第2连接端部的第2覆盖构件;第1覆盖构件从第1电线越过第1延长部延伸,第2覆盖构件从第2电线越过连结构件延伸。
12、根据采用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在线束受到一定的张力而使得第1电线和第2电线在连接部位分开时,第1延长部会被第1覆盖构件覆盖,第2延长部和连结构件会被第2覆盖构件覆盖,因此能通过简易的结构切实地防止线束的导体部分露出至外部。如上,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在车辆碰撞时实现切实的触碰保护的结构。
13、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第1延长部呈截面多边形或截面星形多边形,其在被连结构件铆接的状态下在截面图中与连结构件在数个部位接触。
14、根据采用上述方案的本发明,能使第1延长部与连结构件的接合力更小。因此,本发明中,当线束受到一定的张力时,能切实地优先解除第1延长部与连结构件之间的连接,而非第2延长部与连结构件之间的连接。
15、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截面图中连结构件与第1延长部的非接触部位填充有导电性粘合剂。
16、根据采用上述方案的本发明,能确保连结构件与第1延长部之间的高导电性。
17、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锥形部越往轴向前端直径越小,从而使得其越往轴向前端越细。
18、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为:凹部与凸部具有使二者至少在凸部的前端区域互补接合的形状。根据采用如上方案的本发明,能在将凸部插入凹部内的状态下使凹部的内周面与凸部的外周面切实地面接触。
19、【发明效果】
20、本发明的线束的连接结构能在车辆碰撞时切断线束且能抑制线束重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