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件和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1994发布日期:2024-09-30 13:17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卷绕件和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技术的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件和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软包电芯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电极组件通过卷绕成型,在压扁电极组件时,卷绕起始端容易折叠,对电芯造成安全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卷绕件和成型装置,能够减少电芯在卷绕起始端折叠,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的风险。

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绕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卷绕体和第二卷绕体。第一卷绕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第一侧壁连接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第一侧壁和第二连接壁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二卷绕体包括第二侧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第二侧壁连接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第二侧壁和第三连接壁形成第二夹角β1。第一侧壁平行于第二侧壁,第一夹角α1,满足10°≤α1≤85°,第二夹角β1,满足10°≤β1≤85°,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β1的差值a1,满足,0°≤a1≤10°。

3、当α1小于10°,β1小于10°或者α1大于85°,β1大于85°,不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本技术通过限定10°≤α1≤85°,10°≤β1≤85°,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降低卷绕起始端折叠,影响电芯安全的风险,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厚度。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β1的差值a1,满足,0°≤a1≤10°,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4、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β1的差值a1,满足,0°≤a1≤5°,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5、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45°≤α1≤65°,进一步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6、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45°≤β1≤65°,进一步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三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7、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观察,第二连接壁包括第二侧边,第三连接壁包括第三侧边,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沿第二方向,第二侧边包括朝向第二卷绕体的第一连接点,第三侧边包括朝向第一卷绕体的第二连接点。第三侧边与第二侧壁相交于第三连接点。第四连接壁包括第四侧边,第四侧边与第二侧壁相交于第四连接点。定义第一连接线,第一连接线从第一卷绕体和第二卷绕体之间穿过,第一连接线依次连接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第一连接线的最小长度为d1。定义第二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依次连接第一连接点、第四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第二连接线的最小长度为d2。d1与d2的差值b1,满足0mm≤b1≤1mm。当差值b1小于0mm时,不利于卷绕电极组件,当差值b1大于1mm时,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容易出现折叠,通过限制0mm≤b1≤1mm,减小d1与d2的差值b1,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8、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0mm≤b1≤0.8mm,进一步减小d1与d2的差值b1,进一步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9、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0mm≤b1≤0.5mm,进一步减小d1与d2的差值b1,进一步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10、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义第一中线,第一中线平行于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定义第一直线,第一直线连接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以第一直线的中点作为圆心,第一直线作为直径,第一中线连接圆心,并与第一直线的所在圆相交于第五连接点。定义第二直线,第二直线连接第五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第二直线与第四侧边形成第三夹角γ,47.5°≤γ≤85°。第二直线的延伸方向作为压持电极组件的方向,有利于降低极片及隔膜卷绕起始端打折,降低电芯厚度,降低电芯安全风险

11、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三方向观察,沿第二方向,第一连接壁不超出第三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不超出第四连接壁,沿第二方向,第一连接壁与第二连接壁的距离为h1,第三连接壁与第四连接壁的距离为h2,h1等于h2,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有利于降低电极组件卷绕起始端折叠的风险。

12、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卷绕体包括第一弧形壁,第一弧形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连接壁。和\或,第二卷绕体包括第二弧形壁,第二弧形壁连接第三连接壁和第二侧壁。

1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绕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卷绕体和第二卷绕体。第一卷绕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第一侧壁连接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第一侧壁和第一连接壁形成第五夹角m,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二卷绕体包括第二侧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沿第二方向排列设置,第二侧壁连接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第二侧壁和第四连接壁形成第六夹角n。第一侧壁平行于第二侧壁,第五夹角m,满足10°≤m≤85°,第六夹角n,满足10°≤n≤85°,第五夹角m和第六夹角n的差值a2,满足,0°≤a2≤10°。

14、当m小于10°,n小于10°或者m大于85°,n大于85°,不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四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四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本技术通过限定10°≤m≤85°,10°≤n≤85°,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卷绕起始端至第四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的走带长度与第四连接壁远离第一卷绕体一侧至卷绕起始端的走带长度之间的差值,降低电极组件卷绕起始端折叠,有利于减小电极组件的厚度。

15、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五夹角m和第六夹角n的差值a2,满足,0°≤a2≤10°,有利于降低卷绕起始端折叠,减小电极组件的厚度,降低电芯安全的风险。

16、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五夹角m和第六夹角n的差值a2,满足,0°≤a2≤5°,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卷绕起始端折叠,减小电极组件的厚度,降低电芯安全的风险。

1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型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和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卷绕件。卷绕件用于卷绕电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沿第四方向相向移动,以压持电极组件。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第四夹角θ1,47.5°≤θ1≤85°。若第四夹角θ1小于47.5°,在压扁电极组件时容易压伤电极组件,若第四夹角θ1大于85°在压扁电极组件时极片和隔离膜卷绕起始端容易出现折叠。第四方向作为夹持组件压持电极组件的方向,通过限定47.5°≤θ1≤85°,有利于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β1定型,降低极片和隔离膜卷绕起始端折叠,降低电芯的厚度及安全的风险。

18、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57.5°≤θ1≤67.5°,进一步有利于降低电极组件卷绕起始端折叠,降低电芯的厚度及安全的风险。

19、在以上一个或多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驱动件和两个第一传动件。两个第一传动件连接夹持驱动件。其中一个第一传动件连接第一夹持部,另一个第一传动件连接第二夹持部。夹持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两个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沿第四方向相向或相背移动。

20、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型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和上述第二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卷绕件。卷绕件用于卷绕电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沿第四方向相向移动,以压持电极组件。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第四夹角θ1,95°≤θ1≤132.5°。若第四夹角θ1小于95°,在压扁电极组件时卷绕起始端容易出现折叠,若第四夹角θ1大于132.5°在压扁电极组件时容易压伤电极组件。第四方向s作为夹持组件压持电极组件的方向,通过限定95°≤θ1≤132.5°,有利于第五夹角m和第六夹角n定型,有利于降低卷绕起始端折叠,影响电芯安全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