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77663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
【背景技术】
[0002]断路器作为低压电器中的重要元件,其性能指标的高低可约束一个行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尤其是光伏发电领域的迅猛发展,其系统电压可能高至800V,在高原上使用时还要考虑高原降容。以往采用多断点串联技术满足光伏系统的高电压需求,但体积大、功耗高、施工安装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尽管以往申请号为201110005730.7的“多断点断路器”、申请号为201020586389.X的“一种多断点塑料外壳式断路器”提出了预置接线技术使施工安装问题得以解决,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体积大及功耗高的问题。若想用两极断路器代替多断点串联的断路器来满足光伏应用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灭弧难题,而众所周知,直流灭弧的基本原理为拉长电弧和冷却电弧。
[0003]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546681B公开了一种能够保护动触头和有利于电弧进入灭弧室的断路器,其主要技术措施为:在灭弧室上端设置了一片与动触头尾部脱扣器处有电连接的引弧板,由于所述引弧板要穿过断路器断开时产生电弧的区域,所以其还设置了一个绝缘罩来避免电弧与所述引弧板在靠近动触头尾部的一侧短路。此引弧板的设置能够使短路情况下动触头打开时产生的电弧容易从动触头上跳到所述引弧板上并进入灭弧室,这样使得动触头的烧损减轻也使电弧容易进入灭弧室。但本技术方案中要想让电弧能够很容易的从动触头跳到引弧板上,所述引弧板的电阻要比动触头和引弧板并联的电阻小才能更容易跳转,而这一点在理论上是不可能达到的;进一步,所述引弧板的一端要和动触头尾部脱扣器部分有电连接,而另一端又要设置在灭弧室的上方,同时其还必须有为引弧板绝缘而设置的绝缘罩,所以不仅其本身结构过于复杂,同时也使得断路器的装配变得复杂;再进一步,此发明虽然有利于电弧从动触头跳到引弧板上并进入灭弧室,但其对电弧的拉长作用甚微,这样对电弧的熄灭和断路器工作电压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不够明显的。

【发明内容】

[0004]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能够避免因多断点串联使用而带来的体积大和功耗高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电弧移动和拉长。它采用具有引弧结构的动静触头,配合具有引弧栅片和产气隔弧罩的灭弧室来增加动触头打开后的电弧的移动速度和拉长长度,以满足光伏系统的高电压要求。
[000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包括基座、静触头、灭弧室、动触头和操作机构,其中灭弧室位于动触头左侧,所述操作机构控制动静触头的分合;
[0007]所述静触头I包括导电基体11、引弧部12和电触点13,所述导电基体11由接线部平面111、折弯114、平面113和连接面112构成,所述引弧部12和电触点13固定在连接面112上,所述连接面112相对于所述基座平面4呈锐角且位于第一象限;
[0008]所述动触头3包括导电杆31和电触点32,所述导电杆31有一凸出部314,在凸出部314的端面313上,位于朝向静触头电触点13方向上焊接有电触点32 ;
[0009]所述灭弧室2为栅片灭弧室,包括一对隔弧壁21、引弧栅片和一对隔弧罩23,所述引弧栅片包括底部引弧栅片24和顶部的引弧栅片22 ;所述底部引弧栅片24的位置低于静触头电触点13设置,所述顶部引弧栅片22的位置高于动触头3打开时动触头电触点32的最大位置设置,所述隔弧壁21对称设置于灭弧室2两侧;所述隔弧罩(23)设置于动触头
(3)左右两个侧面。
[0010]所述动触头3的两侧分别设置与其并联的动触头。
[0011]所述隔弧罩23为产气材料制成,所述隔弧罩23上设置有齿状凸出部232,插于灭弧室2的栅片之间,所述隔弧罩23与所述隔弧壁21通过铆接等方式连接为一体。
[0012]所述隔弧罩23距动触头侧面的距离在0.l_3mm。
[0013]所述静触头电触点13与动触头电触点32的接触面14与基座底平面4的夹角a在20°到35°范围内。
[0014]所述静触头I的引弧部12紧邻静触头I的电触点13布置,在所述基座平面4垂直方向上,所述引弧部12相比所述电触点13更靠下侧;所述引弧部12与灭弧室2的底部引弧栅片24距离在0.l-3mm ;所述引弧部12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接于导电基体11上或由所述导电基体11成型加工而成。
[0015]所述左上点311与所述顶端引弧栅片22对应设置,在分闸位置时,左上点311与顶端引弧栅片22相对距离b在0.l-3mm ;所述距离b小于动触头电触点32距与其对应的灭弧栅片的距离C。
[0016]所述动触头电触点32与静触头电触点13的接触面凸出于动触头导电基体杆部下平面的距离在4-20mm。
[0017]所述引弧部12左侧与灭弧室2底部引弧栅片24对应设置且相对距离d在0.l-3mm。
[0018]所述导电基体(11)由接线部平面(111)、折弯(114)、连接面(113)和连接面(112)构成,所述引弧部(9)和电触点⑶固定在连接面(112)上,所述连接面(112)从连接面(113)向下方向延伸,相对于所述接线部平面(111)呈28°角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这种断路器较现有技术的断路器能够使产生于动静触头电触点上的电弧快速移动到所述动触头的凸出部左上点311和静触头引弧部12的下端,如图9所示,产生于动静触头电触点处的电弧6的长度近似等于触头开距35,而移动到所述动触头导电杆凸起部左上点311和静触头引弧部12下端的电弧5的长度为56,即断路器断开时的电弧被显著的拉长了 60%。
[0020]本发明结构简单,工艺水平要求同现有产品相同,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目前的光伏系统用断路器上来减少断路器断点数量、缩小断路器体积、降低功耗,使两极断路器用在光伏系统中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轴侧视图;
[002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处于合闸状态的剖视结构图;
[002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处于分闸状态的剖视结构图;
[002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动触头轴侧视图;
[002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动触头导电杆轴侧视图;
[002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静触头轴侧视图;
[002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静触头导电基体轴侧视图
[0028]图8为本发明电弧拉长前后对比的轴侧视图;
[002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隔弧罩的轴侧视图;
[003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静触头的轴侧视图;
[0031]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显示分闸和合闸状态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在塑料外壳式断路器中,通常含有用于每一极的至少一个固定接触部分和至少一个可动接触部分,在断路器闭合/断开时,这些接触部分可以被相互连接/断开,同时在接触区域还设置有一个灭弧装置和一套控制机构,灭弧装置用于熄灭可动部分连接/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可动接触部分的运动,并驱动所述可动接触部分和所述固定接触部分的连接和断开。
[0034]本发明涉及这种断路器中的固定接触部分、可动接触部分、灭弧装置,其包括:
[0035]一个静触头,安装于基座上,所述静触头上设置有一个电触点,所述静触头上固接所述电触点的平面与所述断路器基座底平面呈锐角并位于第一象限,所述静触头上还设置有一个引弧部,所述引弧部与所述电触点紧靠并设置在所述导电基体上,所述引弧部延伸至所述灭弧室最下面一片引弧栅片处并距栅片距离0.5-3mm ;
[0036]一个动触头,由导电基体和焊接在上面的电触点组成,所述导电基体上设置有一个凸出部,所述电触点焊接于所述突出部的端面上,所述动触头靠所述机构控制实现与静触头的分合,用于接通或断开电路;
[0037]—个灭弧室,所述灭弧室顶部和底部各设置有一片引弧栅片,所述灭弧室还包括一对设置于灭弧室内侧对称布置的隔弧罩,所述隔弧罩上有齿状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于灭弧栅片之间,所述隔弧罩与所述灭弧室固接在一起,所述隔弧罩距动触头侧面的距离0.l-3mm。
[00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图2、图4所示,本发明涉及的断路器包括一个静触头1,一个灭弧室2,一个动触头3。其中:灭弧室2设置在动触头3的左侧,灭弧室2的底部引弧栅片24低于静触头电触点13设置,灭弧室2的顶部引弧栅片22高于动触头3打开时的动触头电触点32最大位置设置,静触头电触点13与动触头电触点32的接触面与基座底平面4的夹角a为锐角且位于第一象限,动触头电触点32与静触头电触点13的接触面33凸出于动触头导电杆下平面316的距离大于4mm,小于20mm。
[0041]如图6、图7所示,所述静触头I主要由静触头导电基体11、引弧部12、静触头电触点13组成。所述静触头电触点13与图4中动触头电触点32的接触面相对于基座底平面4的夹角a为2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