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0067]图5示出由操作机构9的第一和第二操作段11、12实现的肘杆机构的示意图。在此,第一和第二操作段11、12与活节24相连接。第二操作段12的与活节24相对置的端部至少在操作肘杆机构时在连接点25处旋转铰接地(摆动地)与绝缘材料壳体2相连接。例如该连接点25可以通过上述止挡23提供,而不需要在第二操作段12与绝缘材料壳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
[0068]第一操作段11的与活节24相对置的端部与分离元件的楔形的操作端14相连接。
[0069]通过朝绝缘材料壳体2方向的操作力F的作用,楔形延伸的操作端14向卡锁元件7 (卡锁凸起部)的方向移动,以便将在其上被插装有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卡锁压板18抬起并解锁。其中操作力通过两个通过相互铰接的杠杆臂(第一和第二操作段11、12)被转化为增强的、在卡锁元件7方向线性作用的、与绝缘材料壳体2的表面平行的解锁力。
[0070]从图6可以识别出在图2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装置15的俯视图。清楚地示出,对应插塞连接器16被插在插塞连接器I上。在此,卡锁压板与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绝缘材料壳体17的外壁齐平并且因此是不可见的。但是清楚地示出,插塞连接器I的被设计为卡锁凸起部的卡锁元件的自由端从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轮廓中突出,这是因为所述卡锁元件伸入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相配属的卡锁压板18的卡锁孔19中。
[0071]此外还清楚地示出,在分离元件8的楔形的操作端14上存在突出的操作凸起部27。借助该角度较大的突出的操作凸起部27可以实现的是,只需稍微移动分离元件8即可以将卡锁压板18抬起足够的程度。
[0072]此外还清楚地示出,被设计为弹性的弹簧臂的操作机构9在所示的插接位置中是弯曲的并且从分离元件8的基体10中突出。
[0073]从图7可以识别出在图2和6中所示的插塞连接器装置15在按照图4的解锁状态下的俯视图。清楚地示出,事先弯曲的操作机构9在分离元件8的基体10以及与分离元件相邻接的插塞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的方向受到按压。在此,分离元件8本身轻微地向卡锁元件7或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方向移动。在此,卡锁压板18的自由端在楔形的操作端14及其操作凸起部27上滑动,并且为了解锁而从卡锁元件7摆动离开。这是通过卡锁压板18的足够的弹性实现的。在此优选卡锁压板18与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绝缘材料壳体17集成式地制成。
[0074]图8示出在插塞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上可线性移动地导引的分离元件8的剖面图。清楚地示出,在分离元件8的基体10的内壁上与绝缘材料壳体2紧邻地伸出导引型材22,所述导引型材22从下面卡住导引元件21 (异型导轨)的导引凸台28,以便使分离元件8借此可线性移动地支承在插塞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上。
[0075]也可以识别出,被设计为弹性的弹性臂的操作机构9从分离元件8的基体10中的开孔13中突出,并且通过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放置在绝缘材料壳体2上。
[0076]在图9中可以识别出上述实施例的分离元件的俯视图。在此清楚地示出,操作机构9被设计为由塑料通过注塑法与基体10集成式地制成的弹性的弹簧臂,所述弹簧臂从基体10突出并且穿过基体10的开孔13。弹簧臂在使第一操作段11与第二操作段12相互连接的中间区域内拓宽,以便借此提供一个较大的面积,方便使用者用手指进行操作。
[0077]也清楚地示出,呈接片形式的导引型材22从基体10的内壁突出,所述接片与分离元件8的底面平行地延伸。
[0078]图10示出在操作状态下分离元件8的立体图,在所述状态下操作机构9被朝着插塞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未显示)的方向按压。清楚地示出,第二操作段12穿过基体10中的开孔13。
[0079]也可以识别出,在底侧上,楔形的操作端在与绝缘材料壳体2的斜面20相适配的斜面29上(比较图3和4)向在高度错移的支承平面过渡。
[0080]从图11所示的侧面剖面图中清楚地示出,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在基体10的底侧的高度错移的平面中结束,以便贴靠在插塞连接器I的相邻的未显示的绝缘材料壳体2上。此外,通过第二操作段12与基体10之间突出的导引销30使第二操作段12朝基体10的下部开放的平面的方向进行导引。
[0081]图12示出分离元件8的侧视图。清楚地示出,基体10通过侧壁封闭。也可以识别出,下部平面通过倾斜延伸的面29被分成两个高度错移的凸台。
[0082]图13示出分离元件8的底侧的视图。在此也清楚地示出,第二操作段12穿过基体10中的开孔13。也可以识别出,第一操作段11形成基体10的一部分并且以弹性臂的形式从本身呈矩形的基体10的顶侧突出。第二操作段12是该弹性的弹簧臂的自由的端部区域,优选所述端部区域通过注塑法由塑料材料与基体10集成式地、即无缝地成型。
[0083]图14示出处于未操作的状态下分离元件8的俯视图,在所述状态下分离元件8实际上被组装在未显示的插塞连接器上。通过与图10所示的状态相比较可以识别出,操作机构9现在通过拱顶从基体10的开孔13中伸出并且高出由开孔13所张紧的平面。被设计为弹簧臂的操作机构9的自由端、即第二操作段12在此与图10中所示的情形相比进一步向第一操作段11的方向移动。这导致在第一与第二操作段11、12之间的弹性连接区域中出现弯曲并导致所示的变形。
[0084]图15示出在图14中所示的分离元件8的侧面剖面图。在此再次示出,第二操作段12与图11相比进一步向第一操作段11的方向移动。在此,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大致上在基体10的突出的导引销30以下的高度上移动,所述导引销指向第二操作段12方向。
[0085]从图16中可以识别出在图14和15中所示的分离元件8的侧视图。在此更加清楚地示出,操作机构9在所示的组装在插塞连接器I上的未操作的位置中是弯曲的,并且通过其弯曲部从基体10的顶侧突出,所述弯曲部由在基体10的顶侧上的开孔13所张紧的平面定义。因此在操作机构9的从基体10突出的拱顶的区域中,只需用手指向操作机构9的隆起的弹性部分施加压力,就可以容易地手动操作分离元件8。操作机构9的弯曲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在基体10的底侧上贴靠在插塞连接器上,所述底侧与使第一和第二操作段11、12相连的拱起区段相互对置。弹性的操作机构9由此基于其弹簧弹性移动到该拱起的位置中。这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第一操作段11与基体10的一件式连接构成弹簧元件。
[0086]从图17中可以识别出在图14-16中所示的分离元件8的底侧的视图。在此与在图13中所示相比更加清楚地示出,第二操作段12和尤其是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进一步向第一操作段11的方向移动。在该分离元件8的底侧的俯视图中可识别出的操作机构9的长度由此与操作机构9的操作状态(图13)相比缩短。这导致可从图14-16中识别出的操作机构9的弯曲。
[0087]在图18中可以识别出在未安装的状态下分离元件8的立体图。其中基体10的下方是开放的,致使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即第二操作段12在底侧上从基体10的平面突出。
[0088]这在图19所示的分离元件8的侧面剖面图和图20所示的侧视图中变得更加清楚。可以识别出,操作机构9在所述未操作的状态下至少在第一与第二操作段11、12之间的连接区域中是弯曲的。弹簧弹性的操作机构9由此在这种未操作的状态下具有这样一种轮廓,在所述轮廓中第一操作段11首先在基体10的与其相邻的、构成变细的端部14的壁部段的延长部中近乎线性线地延伸,与此邻接地具有高出基体10的顶侧的平面的弯曲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然后过渡为第二操作段12。在此,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又线性地从基体10的下部平面延伸出来并且从基体10的下部平面突出。
[0089]在图21中可以识别出在图18-20中所示的分离元件8的底侧的视图。在此清楚地示出,与分离元件8被组装在插塞连接器上的组装状态(一方面处于图17所示的未操作的状态下并且另一方面处于图13所示的操作的状态下)相比,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仍进一步朝着第一操作段11移动。在操作机构9的底侧的俯视图可见的操作机构9的长度由此相比在图13和17中所示的状态和位置进一步缩短。
[0090]图22a)示出插塞连接器装置I连同布置在该插塞连接器装置上的分离元件8的改良的实施形式的侧面剖面图。插塞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为了构成间隙而具有与止挡23相互间隔的凸起部40,所述凸起部像止挡23 —样在相同的顶侧上从绝缘材料壳体2的顶侧突出。分离元件8的第二操作段12的自由端伸入通过额外的凸起部40和止挡23限定的间隙中。
[0091]在所示的卡止状态下,对应插塞连接器16的卡锁压板18位于绝缘材料壳体2上并且与卡锁元件7卡锁。操作机构9向上拱起。这可与图3中所示的没有额外的凸起部40的实施形式类似。清楚地示出,在这种状态下凸起部40的自由端贴靠在第二操作段12的内侧。
[0092]图22b)示出处于解锁状态下的具有额外的凸起部40的插塞连接器装置15。其中操作机构9在图4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在没有额外的凸起部40的情况下朝着绝缘材料壳体2的方向被按压并抬起卡锁压板18。这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基体10向止挡23方向移动,以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