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采用多个独立的信号对单元的一背板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19]图2是与图1相同的视图,但其中所有的信号对单元从背板连接器的框架中移出;
[0020]图2A是沿图1的线A-A剖开的一视图;
[0021 ]图2B是图1的剖开部分的一侧视图;
[0022]图3是图1的背板连接器的一仰视图,示出支撑在连接器的框架内的多个独立的信号对单元的布局;
[0023]图4是用于图1的背板连接器的一独立的信号对单元的一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后方的包覆成型部(overmolded port1n)以虚线示出;
[0024]图4A是图4的信号对组件的一俯视图;
[0025]图4B是图4的信号对单元的一部分分解图,但其中信号对组件从它的接地屏蔽体单兀中移出;
[0026]图4C是与图4B相同的视图,但其中为了清楚,信号对的线缆导线从信号对组件中移出;
[0027]图4D是由其绝缘的框架支撑的两个信号端子的一俯视图;
[0028]图4E是图4D的信号端子组件的一侧视图;
[0029]图4F是用于图4D的端子组件的一对信号端子的一俯视图,且信号端子从它们的支撑框架中移出;
[0030]图4G是支撑框架从下方观察到的一立体图,但其中为了清楚,端子被移除;
[0031 ]图5是一信号对单元的一前视图;
[0032]图6是另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其中多个信号对单元一起一体化为单独一排信号对单元;
[0033]图6A是与图6相同的视图,但其中为了清楚,绝缘包覆成型部被移除,以示出共用带如何将多个独立的信号对单元相互连接;
[0034]图6B是图6A的成组式组件(ganged assembly)的一分解图;
[0035]图7是用于图6的成组式组件的一单独的信号对单元的一立体图;
[0036]图7A是与图7相同的视图,但其中为了清楚,共用带被移除;以及
[0037]图7B是与图7A相同的视图,但其中线缆导线对被移除,以示出线缆用槽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尽管本申请可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是具体实施例,同时应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将视为本申请的原理的一示例,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所示出的图样。
[0039]由此,对一特征或方面的参考意欲说明本申请的一实例的一特征或方面,并不暗含其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或方面。此外,应注意的是,说明书列出了多个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已组合在一起以说明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那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未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不意欲为限制。
[0040]在图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表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然而,如果部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0041 ]图1示出一背板连接器20,背板连接器20采用一绝缘的连接器的基座22,基座22具有一平的基部24以及一个或多个侧壁25a、25b,侧壁25a、25b从基部24延伸出以在侧壁25a、25b之间限定一插槽。如图2最佳所示,基座的基部24具有以所需的布局形成在基部24上的多个开口 26。在图2中,布局为开口交错的一种。传导的信号单元以及接地单元延伸穿过并穿出这些开口,这将会在下文中更详细说明。
[0042]在常规的薄片体化的背板连接器中,一系列信号单元由绝缘的框架部支撑。接地单元也通常结合到这些类型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薄片体中,且因为接地单元由绝缘的框架支撑,所以接地单元必须采用扁平平整(planer)单元的形式。这难于嵌件成型(insert mold)复杂结构的接地单元,其中“复杂”的意思是接地单元具有沿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且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内延伸的多个部分。这种结构的限制会在连接器组件的薄片体侧上对背板连接器的设计者造成障碍(hamper)。这可能导致连接器的串扰问题。
[0043]相应地,本申请面向新的背板连接器以及用于背板连接器的信号对单元。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多个独立的信号对单元或模块(chicklet)30,信号对单元30能够插入连接器的基座22,从而信号对单元30的传导元件突伸出连接器基座的开口 26,以与一相对的对接连接器(未示出)对准。各信号对单元30包括:一对细长的传导的信号端子32a、32b,沿单元30的纵向延伸。信号端子32a、32b具有相应的相对的接触部38以及尾部40,接触部38和尾部40由居间的本体部39相互连接。
[0044]实际上,所述一对端子与接地屏蔽体的侧壁的内表面间隔一距离L,而该对端子优选间隔开约等于或等于2L的距离作为一优选间隔。所述一对端子也优选与接地屏蔽体间隔一高度以上,该高度为从接地屏蔽体的基部的内表面到顶部边缘高度的40%,其中“顶部”采用图3所示的方位。
[0045]端子32a、32b支撑于一绝缘的框架34内,绝缘的框架34包括在纵向相互间隔开的一前安装部35以及一后安装部36。这两个安装部35、36相对于端子32a、32b横向延伸并包覆成型在所述两个端子上。如图4C-图4D所示,两个安装部35、36均包括设置在端子对之间空间的本体部分且实际上可连结(joint)于由支撑框架30的侧壁37a、37b所定义的纵向部分。两个安装部35、36连结于侧壁37a、37b并一起限定一开放的窗口 42,窗口 42将两个端子的本体部39的一部分暴露于空气中。侧壁37a、37b可包括位于其上表面上的作为挤压肋部(crush rib)43的部分,挤压肋部43有助于将信号对单元30保持就位在连接器的基座22内。如图4G所示,支撑框架34的底面41优选是平的。底面41的后部可包括一凹口 41a,凹口 41a收容支撑框架扣钮63。
[0046]支撑框架34示出为还包括:一端壁44a,横向延伸;以及一对肩部44b,从端壁44a向后纵向延伸,以限定一端接槽44c,端子的尾部40在端接槽44c内延伸。这个区域包覆成型有一绝缘材料45,绝缘材料45用于将信号对单元30与线缆48的端接部分(terminat1n)固定并维持信号对的间隔和对齐。传导的信号对单元包括上述的信号端子32a、32b以及一接地面单元,接地面单元在图中示出为一细长的接地屏蔽体56。接地屏蔽体56包括大体平坦的一基部75,屏蔽体包括限定侧壁58a、58b的一对向上翻的凸缘,侧壁58a、58b在接地屏蔽体56的几乎整个长度上延伸。接地屏蔽体56所具有的大体U形形状向各端子对提供一接地面,所述接地面沿端子对的四侧中的三侧延伸。这样的结构促进端子在三个不同方向上的耦合。接地屏蔽体56的前端可采用如图所示的一对接刀型件的形式,所述对接刀型件提供用于与一常规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对接地单元接触的一平的表面。
[0047]接地屏蔽体56的后端设置有一线缆用槽59,线缆用槽59收容并支撑一线缆48,线缆48具有由外绝缘皮50包覆的两个信号导线(signal wire)49a、49b。一加蔽线或接地线51通常为各导线对49a、49b而设置且接地线51在一导电外套(wrap)52下方纵向延伸穿过所述导线对。线缆48的一自由端准备作为一端接端并使各导线导体49a、49b的自由端的一定长度露出且线缆的加蔽线51在线缆48上向后弯折到线缆的导电外套52上。线缆用槽59与接地屏蔽体的基部57间隔开并经由一片体62从接地屏蔽体的基部57在竖直方向上偏移,如图4C最佳所示。线缆用槽59还包括一线缆用夹部60,线缆用夹部60具有两个臂部60a,两个臂部60a弯折在线缆48上并夹住或以其它方式接触线缆的外套52。一对稳定用的翼部61从线缆用槽59向外延伸并用于加固所述单元的后方的包覆成型部45。这些翼部61不仅会加固信号对单元的包覆成型部45,而且会提供一接触平台或接触表面,线缆的加蔽线定位在接触平台,以用于焊接。重要地,加蔽线51沿线缆的导电外套52向后弯折,从而加蔽线51不会延伸到任何靠近信号导线49a、49b的露出的自由端的位置。在这种结构下,加蔽线51沿与线缆的信号导线的自由端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0048]端壁44a和肩部44b在水平方向上形成部分围绕端子尾部40的一水平的、大体U形的形状,且它们一起形成一基底(foundat1n)使包覆成型部45附接于支撑框架34的同时包封端接区域、线缆用槽59以及线缆48的自由端。两个线缆用槽的翼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