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4593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下述连接器,通过卡定臂的卡定来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内的端子配件进行防脱,并且通过以堵塞端子收纳室的前端部的方式组装的前保持器限制卡定臂的挠曲。在端子配件正确插入时,卡定臂不挠曲,因此前保持器的检测板进入到卡定臂的挠曲空间内。在端子配件半插入时,卡定臂挠曲进入到挠曲空间内,因此检测板与卡定臂抵接。因此,基于半插入检测部与卡定臂是否抵接,能够检测端子配件的插入状态。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8-288017号公报
[0004]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检测板与卡定臂的前端部抵接,但是在使连接器小型化的情况下,卡定臂变细,其强度降低,担心卡定臂会不当变形。卡定臂不当变形的话,无法准确地检测到端子配件的插入状态。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实现检测端子配件的插入状态的功能的可靠性提尚。
[0006]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0007]具备: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室;
[0008]矛形件,在所述端子收纳室内以向前方呈悬臂梁状地伸出的形态形成,在将端子配件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的过程中以向挠曲空间内进入的方式弹性挠曲,在所述端子配件正确插入时所述矛形件弹性复原并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
[0009]前保持件,从前方组装于所述壳体;
[0010]检测部,形成于所述前保持件,在所述矛形件未弹性挠曲时进入到所述挠曲空间内;
[0011 ]卡定面,形成于所述矛形件,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
[0012]检测面,形成于所述矛形件,与所述卡定面相邻,且仅在所述矛形件弹性挠曲时与所述检测部抵接;
[0013]隔壁部,将在与所述矛形件的挠曲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端子收纳室之间隔开;以及
[0014]缺口部,为将所述隔壁部中在所述矛形件的挠曲方向上与所述检测面对应的区域切除的形态,
[0015]所述检测面在宽度方向上的形成区域跨越包括所述端子收纳室和所述缺口部的范围。
[0016]在端子配件未正确插入而矛形件弹性挠曲的状态下,在要组装前保持件时,检测部与检测面抵接,因此能够检测出端子配件处于半插入状态。检测部所抵接的检测面并非单独配置在突出部分的前端,而是与卡定面相邻,因此即使包括矛形件的壳体整体小型化,矛形件也不易发生不当的变形。而且,检测面在宽度方向上的形成区域不仅扩张至端子收纳室,而且扩张到隔壁部的厚度范围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矛形件的不当的变形。因此,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检测端子配件的插入状态的功能的可靠性优良。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将端子配件正确插入,前保持件的检测部进入挠曲空间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18]图2是表示将端子配件正确插入,前保持件的检测部进入挠曲空间前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19]图3是表示前保持件的检测部抵接于与端子配件干涉而弹性挠曲的矛形件的检测面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20]图4是图1的X-X线剖视图。
[0021]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是图3的Y-Y线剖视图。
[0023]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8是壳体的主视图。
[0025]图9是前保持件的后视图。
[0026]图10是前保持件的平面图。
[0027]图11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12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本发明的连接器优选的是,
[0030]在所述矛形件的前端部,以与所述卡定面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形成有夹具抵接部,所述夹具抵接部为相对于所述检测面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并且用于使所述矛形件向所述挠曲空间侧挠曲,
[0031]所述检测面仅形成于偏向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区域。
[0032]根据该结构,与检测面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两处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确保一个检测面的宽度尺寸。
[0033]本发明的连接器优选的是,
[0034]在所述前保持件形成能够进入所述缺口部的突壁部。
[0035]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隔壁部和突壁部防止插入到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配件间的短路。
[0036]<实施例1>
[0037]以下,参照图1?图12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多个端子配件21和合成树脂制的前保持件3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4?8所示,左右方向以从前方观察壳体10时的方向为基准。而且,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含义相同。
[0038]在壳体10的内部,多个端子收纳室11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排列形成。端子收纳室11是在前后方向贯通壳体10的形态。在端子收纳室11内,从壳体10的后方(图1?图3中的右方)插入。宽度方向相邻的端子收纳室11由隔壁部11隔开。而且,在各隔壁部12形成将其下端侧区域在隔壁部12的整个宽度切除的形态的缺口部13。缺口部13在壳体10的前端面敞开(参照图7)。
[0039]在端子收纳室11设有沿其下表面壁向前方呈悬臂梁状伸出的形态的矛形件14。矛形件14 一直保持卡定姿势(参照图1、图2、图11),从而能够以后端部为大致支点弹性挠曲成卡定解除姿势(参照图3的最下层)。矛形件14的弹性挠曲方向是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在矛形件14的下方形成有在壳体10的前端面敞开的形态的烧曲空间15。在矛形件14向卡定解除姿势弹性挠曲时,矛形件14进入到挠曲空间15内。挠曲空间15与上述缺口部13连通。
[0040]如图11所示,矛形件14具有整体向前方呈臂状地伸出的主体部16。在矛形件14为卡定姿势时,主体部16的上表面和主体部16的下表面与前保持件30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平行。主体部16的下表面包括后述的夹具抵接部19,在整个区域基本呈平面状。
[0041]在主体部16的上表面形成有卡定突起17。前后方向的卡定突起17的形成区域为从比主体部16(矛形件14)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到比主体部16的下端靠前方的位置的范围。而且,如图5、图7所示,卡定突起17的宽度方向的形成区域为从主体部16的整个宽度区域中的左侧端部到比右侧端部稍靠中央的范围。换言之,卡定突起17形成于除主体部16的右侧的侧缘部外的大部分的范围。卡定突起17的前表面形成为与端子配件21的插入方向成大致正交的卡定面18。
[0042]在将端子配件21插入端子收纳室11的过程(S卩,端子配件21半插入的状态)中,卡定突起17与端子配件21干涉,因此矛形件14成卡定解除姿势。接着当端子配件21正确插入时,将卡定突起17从与端子配件21的干涉释放,因此矛形件14弹性复原到上方的卡定姿势,卡定面18将端子配件21卡定。通过该卡定面18的卡定作用,端子配件21向后方(脱开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
[0043]矛形件14的主体部16的前端部(S卩,比卡定面18靠前方的端部区域)成为夹具抵接部19。夹具抵接部19是用于在使卡定突起17(卡定面18)从端子配件21脱离时,供细长的夹具(省略图示)抵接的部位。在卸下前保持件30的状态下将夹具从壳体10的前方插入,在该夹具抵接并按压在夹具抵接部19的上表面时,使矛形件14向下方(卡定解除方向)弹性挠曲,从而能够解除卡定突起17对端子配件21的卡定。
[0044]如图5、图7所示,宽度方向的夹具抵接部19的形成区域为比卡定突起17稍窄的范围。即,夹具抵接部19是从主体部16的整个宽度区域中左侧的端部到比卡定突起17的右端靠左方的位置的范围。因此,卡定突起17的左侧的侧面与夹具抵接部19的左侧的侧面处于同一平面状地相连。而且,如图11所示,在上下方向(与矛形件14的弹性挠曲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夹具抵接部19配置成比卡定突起17靠下方。在矛形件14为卡定姿势时,夹具抵接部19的上表面以朝向前方呈向下斜度的方式缓缓地倾斜。夹具抵接部19的上表面的后端相对于卡定面18的下端部呈大致直角地相连。
[0045]在主体部16的前端部形成有面向前方的检测面20。检测面20在矛形件14为卡定姿势时,成为与前保持件30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平坦面。如图5、图11所示,上下方向的检测面20的形成区域为比卡定突起17靠下方,即与夹具抵接部19基本相同的高度范围。而且,如图11、图12所示,前后方向的检测面20的形成区域为与卡定面18基本相同的位置,即与夹具抵接部19的后端基本相同的位置。检测面20的上端缘相对于卡定面18的下端缘呈接近180°的钝角地直接相连。即,卡定面18和检测面20—起朝向前方上下相邻。
[0046]如图5、图7所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检测面20的形成区域为与主体部16中基本右半部的范围,即与夹具抵接部19的右侧相邻的范围。夹具抵接部19和检测面20配置成基本将主体部16左右一分为二。检测面20的右侧缘位于比卡定面18的右侧缘靠右方的位置。即,检测面20的右侧缘部相对于卡定突起17(卡定面18)的右端缘向右方(宽度方向外侦D突出。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