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52997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二电极图案304皆为同样材料、位于同一层结构,且可于同一道制程完成。举例而言,可于发光层420 (如图1所绘示)上沉积一层图案化导电层,以一并形成隔离电极图案306、第一电极图案302与第二电极图案304于发光层42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下连接元件308分别连接沿第一方向Dl排列的相邻的二第二电极图案304。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二电极图案304、隔离电极图案306与下连接元件308组成共用电极层430。绝缘件312分别至少置于下连接元件308上,例如在图3A中,绝缘件312置于下连接元件308、隔离电极图案306与第一电极图案302上。上连接元件314分别置于绝缘件312上,且跨接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相邻的二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实质正交。
[0034]本实施方式的触控感测组件300可为单面透明导电膜(亦可称为Single IndiumTin Oxide Structure, SITO)架构。具体而言,经由上连接元件314的连接,第一电极图案302即组成多条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电极,而经由下连接元件308的连接,第二电极图案304即组成多条沿着第一方向Dl延伸的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电极可作为触控的传输电极Tl、T2与T3 (即由第一电极图案302组成),而沿着第一方向Dl延伸的电极可作为触控的接收电极Rl、R2、R3与R4(即由第二电极图案304组成)。然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反的亦可。在图2中,为了清楚起见,仅绘示三条传输电极(即传输电极T1、T2、T3)与四条接收电极(即接收电极R1、R2、R3、R4)。然而其数量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求,弹性选择传输电极11、了2、了3与接收电极1?1、1?2、1?3、1?4的数量。
[0035]另外,如上所述,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二电极图案304、隔离电极图案306与下连接元件308的材质皆为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Oxide, ITO))。而上连接元件314的材质亦为导电材料,例如金属。
[0036]第一电极图案302与第二电极图案304皆可为菱形(或者六边形),而隔离电极图案306则环绕第一电极图案302与第二电极图案304设置。其中每一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二电极图案304与隔离电极图案306皆与第二基板200 (其可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像素单元(未绘示)重叠,也就是说,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二电极图案304与隔离电极图案306的尺寸皆大于像素单元的尺寸。
[0037]在隔离电极图案306与第一电极图案302之间、隔离电极图案306与第二电极图案304之间以及隔离电极图案306与下连接元件308之间皆存在绝缘层316,使得隔离电极图案306与第一电极图案302、第二电极图案304、下连接元件308之间皆能互相绝缘。其中为了图面清楚起见,绝缘层316仅绘示于图3A而未绘示于图2中。另外,绝缘层316于第二基板200的正投影重叠于像素单元之间的黑色矩阵(Black Matrix, BM,未绘示),因此绝缘层316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400的开口率。而若像素单元呈矩阵排列,则将第一电极图案302与第二电极图案304的边缘(也就是绝缘层316的所在位置)放大来看的话,其边缘皆呈锯齿状。
[0038]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图2的上连接元件314的尺寸是以较夸张的画法画之。实际上,上连接元件314于第二基板200的正投影亦重叠于像素单元之间的黑色矩阵,因此即使上连接元件314的材质为金属,亦不会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400的开口率。
[0039]绝缘件312的结构并不以上述为限。请参照图3B,其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感测组件300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312可为一整层的结构,全面覆盖共用电极层430 (如图1所绘示)。而绝缘件312中具有多个贯穿孔313,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电极图案302。上连接元件314经由贯穿孔313而连接至第一电极图案302,以电性连接相邻的二第一电极图案302。至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因与图3A相同,因此便不再赘述。
[0040]接着请回到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感测组件300还包含触控信号源392、信号侦测器394与共用电压源396。触控信号源392连接第一电极图案302,例如通过上连接元件314而连接第一电极图案302。信号侦测器394连接第二电极图案304。共用电压源396连接隔离电极图案306。触控信号源392用以提供第一电极图案302共用电压或触控传输信号,信号侦测器394用以提供第二电极图案304共用电压或侦测第二电极图案304与第一电极图案302之间的耦合电容,而共用电压源396用以提供隔离电极图案306共用电压或使其处于浮动(Floating)电位。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源392、信号侦测器394与共用电压源396可分别为不同的电路元件,亦可组合成单一电路元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41]请一并参照图1、图2与图4,其中图4为图2的传输电极Tl?T3、接收电极Rl?R4、隔离电极图案306与图1的阳极层410于时间t0至tn+Ι之间的信号图。在此为了清楚起见,仅绘示对应单一像素单元的部分阳极层410所接收到的显示信号DS。在操作上,于第一时序(时间to至tl之间)时,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因此触控信号源392提供共用电压Vcom至第一电极图案302 (即传输电极Tl?T3),信号侦测器394提供共用电压Vcom至第二电极图案304(即接收电极Rl?R4),且共用电压源396提供共用电压Vcom至隔离电极图案306。同时,第二基板200 (在本实施方式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提供显示信号DS至阳极层410。更具体而言,阳极层410被区分为多个像素电极(未绘示),其分别对应第二基板200的像素单元。不同的像素单元可提供不同的显示信号DS至阳极层410的像素电极,各像素单元的灰阶则由显示信号DS的电压决定。阳极层410的显示信号DS与共用电极层430的共用电压Vcom共同于发光层420中形成电流,以将其电能转换为可见光的光能以发光。因此在第一时序中,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得以产生显示画面。
[0042]接着于第二时序(时间tl至tn之间)时,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处于触控状态,因此依序提供触控传输信号TS至第一电极图案302,依序侦测第二电极图案304的耦合电容,且使得隔离电极图案306处于浮动电位。详细而言,在第一子时序(时间tl至t2之间)时,触控信号源392提供触控传输信号TS至传输电极Tl (即部分的第一电极图案302),且信号侦测器394依序侦测接收电极Rl?R4(即第二电极图案304)与传输电极Tl之间的耦合电容,而此时的共用电压源396则不通电至隔离电极图案306,使其处于浮动电位。因此相隔隔离电极图案306,传输电极Tl分别与接收电极Rl?R4之间便会产生耦合电容,而信号侦测器394通过依序侦测接收电极Rl?R4的耦合电容,即可判断各位置是否被触控。
[0043]接着,于第二子时序(时间t2至t3之间)时,触控信号源392提供触控传输信号TS至传输电极T2 (即另一部分的第一电极图案302),且信号侦测器394依序侦测接收电极Rl?R4与传输电极T2之间的耦合电容,此时隔离电极图案306亦处于浮动电位。因此相隔隔离电极图案306,传输电极T2分别与接收电极Rl?R4之间便会产生耦合电容,而信号侦测器394通过依序侦测接收电极Rl?R4的耦合电容,即可判断各位置是否被触控。如此一来,只要触控信号源392依时序提供触控传输信号TS至传输电极Tl?T3,且信号侦测器394依时序侦测接收电极Rl?R4与传输电极Tl?T3之间的耦合电容,即可判读触控激发的位置。
[0044]当完成第一时序与第二时序的一循环(即时间t0至tn)后,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即又再度处于显示状态(于时间tn至tn+Ι之间),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即产生下一显示画面。如此一来,只要重复第一时序与第二时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即可兼具显示与触控功能。
[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第一时序(即时间t0至tl、时间tn至tn+Ι、…)为显示状态,因此显示信号DS即为脉冲(Pulse)信号,相较于传统的连续信号,本实施方式的脉冲信号具有消除影像残影的好处。另外,因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利用阳极层410与共用电极层430通电,使得电流流过发光层420,以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的光能以发光。反过来说,当阳极层410不通电时,发光层420即不发光,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较高的反应速度。即使显示信号DS为脉冲信号,只要发光层420中有足够的电流即能发光,几乎不会有延迟反应的问题。而在处于触控状态时,即使第一电极图案302与第二电极图案304有间歇性通电,然而因阳极层410并未通电,因此发光层420中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