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3709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创作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端子,特别是指一种组装于一电连接器内部的端子,配合一对接的公端子,适合于高速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由于信息传输速度日益增大,用于电子产品中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相对应地也有高速传输要求。再者,各种计算机及通信设备日益小型化,当端子小型化时,还需要考虑端子的结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创作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可同时满足高速传输以及足够强度的要求。
[0004]为达上面所描述的,本创作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一本体段,具有一位于该本体段一端的焊接部,该本体段定义有一插接方向;一转接段,连接于该本体段的另一端,该转接段包含一凸出部、及一对弯折部,该凸出部由该本体段局部地沿着该插接方向向前延伸,该对弯折部分别由该凸出部的二侧弯折地向外延伸;以及一对夹持臂,分别连接于该对弯折部,该对夹持臂沿着该插接方向朝着远离该本体段的方向延伸。
[0005]进一步地,该对弯折部分别由该凸出部的二侧沿着垂直于该插接方向往外延伸,每一该弯折部的一侧局部紧贴于该本体段的端缘。
[0006]进一步地,该本体段具有一第一组装部及一第二组装部,该第一组装部的纵长方向平行于该插接方向,该第二组装部由该第一组装部弯折地延伸。
[0007]进一步地,该第二组装部由该第一组装部垂直地延伸。
[0008]进一步地,该焊接部位于该第二组装部的末端,且远离该第一组装部,该焊接部由该第二组装部的侧缘弯折地延伸。
[0009]进一步地,该第一组装部的侧缘还包括至少一干涉部。
[0010]进一步地,该对夹持臂中间定义一中线,每一该夹持臂各具有一内臂、及一由该内臂向外延伸的外臂,该对内臂彼此平行,每一该外臂朝向该中线弯折,再朝远离该中线弯折。
[0011]进一步地,每一该外臂具有一第一倾斜段及一弯折地连接于该第一倾斜段的第二倾斜段,其中该第二倾斜段与部份该第一倾斜段的宽度大于该内臂的宽度。
[0012]本创作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创作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器端子从该对夹持臂到该本体段,阻抗(impendence)有较好的过渡,可以改善反射损失,此外也可以加强该对夹持臂与该本体段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
[0013]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创作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创作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创作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的前视图。
[0016]图3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与一公端子的立体图。
[0017]图4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阻抗特性的模拟图。
[0018]图5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的反射损失的模拟图。
[0019]图6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的插入损射的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及图2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与前视图,图3为本创作的连接器端子与一公端子的立体图。本创作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100,其包括一本体段10、一转接段20及一对夹持臂30。该对夹持臂30藉由该转接段20连接于该本体段10。该本体段10具有一焊接部14。该焊接部14位于该本体段10的一端,用以焊接于一电连接器的电路板(图略)。该本体段10定义有一插接方向(如图1的X轴方向)与另一公端子500(如图3所示)相互对接。
[0021]上述转接段20连接于该本体段10的另一端,该转接段20包含一凸出部21、及一对弯折部22。该凸出部21由该本体段10局部地沿着该插接方向(如图1的X轴方向)向前延伸,该对弯折部22分别由该凸出部21的二侧弯折地向外延伸。其中该对弯折部22分别由该凸出部21的二侧沿着垂直于该插接方向往外延伸(亦即沿着如图式的y轴方向),每一该弯折部22的一侧局部紧贴于该本体段10的端缘。在实际制造上,该对弯折部22可以是由该本体段10撕裂后再折弯。
[0022]该对夹持臂30分别连接于该对弯折部22,该对夹持臂30沿着该插接方向(如图1的X轴方向)朝着远离该本体段10的方向延伸。
[0023]本实施例上述结构的优点在于,藉由撕裂折弯的弯折部22与本体段10的局部紧贝占,从该对夹持臂30到该本体段10之间的差模阻抗(Differential Impedance)有较好的过渡,因此可以改善反射损失(Return Loss),与一般在弯折部22和本体段10之间留有间隙以利冲压的结构比较,本实施例针对反射损失约有5dB的改善,此部分将在后述进一步藉由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模拟图说明。此外,上述结构设计也可以加强该对夹持臂30与该本体段10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4]以下描述该本体段10的细节。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段10大致呈L形,具有一第一组装部11及一第二组装部12。该第二组装部12由该第一组装部11弯折地延伸,较佳的该第二组装部12是由该第一组装部11垂直地弯折,但本创作不限制于此。该第一组装部11的纵长方向平行于该插接方向(如图式的X轴方向),该第二组装部12的纵长方向大致垂直于该插接方向(如图式的z轴方向)。其中该焊接部14位于该第二组装部12的末端,且远离该第一组装部11,该焊接部14由该第二组装部12的侧缘弯折地延伸。第一组装部11、该转接段20与该对夹持臂30位于同一延伸方向,第二组装部12与该转接段20相对的位于由第一组装部11的一末端。
[0025]该第一组装部11具有一第一定位部111,该第一定位部111由该第一组装部11的一侧缘弯折地延伸,该第一定位部111与其中之一的该弯折部22沿着相同方向延伸,该第一定位部111邻近该第一组装部11与该第二组装部12的连接处。其中该第一组装部11的侧缘还包括至少一干涉部,本实施例共具有第一至第三干涉部113、115、117分别分布于该第一组装部11的二侧缘,其中第一与第二干涉部113、115与该第一定位部111位于同一侧缘,第三干涉部117与该第一定位部111位于相反的侧缘。此外,第二干涉部115邻接该第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