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提供便携式电子装置运作所需电能,须以充电器对其内部电池充电。由于无线充电装置可适用于各种使用环境且不会受电源线的限制,可便于使用者进行充电应用,因此无线充电装置已逐渐被发展以取代有线充电器的使用。
无线充电又称感应充电或非接触式充电,其是通过无线方式将能量从供电装置提供予受电装置。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概括分为三大阵营,无线充电联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QI)、电力事业联盟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无线电源联盟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其中以WPC、A4WP联盟为主流,而采用的无线充电方式则有磁感应(低频)与磁共振(高频)的技术分别。磁感应方式仅能用于短距离传输且受电装置需对位贴附于供电装置,虽电能转换效率较高,但难以实现多个受电装置同时进行充电。磁共振则是让发送端与接收端达到特定共振频率,可让双方形成磁共振现象,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能量传输的目的。相较于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可实现较远距离的充电。
图1显示现有无线充电装置对受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装置11是通过无线方式将能量传输予受电装置12,其中无线充电装置11的线圈元件通常采用多芯铜线线圈且将铜线线圈设置于硬质铁氧磁氧化物基板上并装设于壳体内,因此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无法依据使用需求及充电环境自由变形,且通常仅能放置于桌面进行充电,如此将使充电应用受到限制且降低其便利性。此外,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亦不便于收纳与携带,特别是欲对具较大面积的受电装置进行 充电时,则无线充电装置的体积亦需较大,重量较重且携带不易。
此外,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由于采用的技术不同,其线圈元件的耦合频率以及发射端电路设计亦不同,造成产品各自规格的不相容且无法共用元件。由于不相容的因素,无线充电装置无法使用相同的线圈元件及电路元件,使得各种便携式电子装置需要使用搭配的各种定制化无线充电装置,如此降低了无线充电装置的优势与通用性,且无法以单一无线充电装置对多个采用不同无线充电技术的受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其结构可挠且轻薄,且可通过磁感应和/或磁共振耦合方式实现无线充电,且可吊挂设置或可卷收收纳与携带,可增加无线充电应用弹性及便利性,并且节省空间。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发射一种以上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其可同时或分时地对一个或多个可接收同一频率或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受电装置进行充电,且可适应性或选择性地切换使用磁共振耦合或磁感应方式实现无线充电。
为达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可挠载体、至少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以及一吊挂装置。可挠载体包括主布件及至少一个子布件,其中子布件是连结于主布件以构成至少一个袋体,每一个袋体具有开口及容置空间。发射薄膜线圈元件设置于主布件内,且架构于发射至少一种以上频率的电磁波,以对容置于袋体的容置空间中的至少一个受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吊挂装置与主布件连接设置,以辅助可挠载体进行吊挂。主布件和子布件皆设置有屏蔽元件以阻隔电磁波发散,并提高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无线充电装置对受电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另一变化例的架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另一变化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A所示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于AA截面的截面图。
图5A为图4所示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的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4所示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的另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A所示屏蔽元件的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A所示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发射模块的电路方块图。
图8为图2所示的受电装置的接收模块的电路方块图。
图9显示图2的受电装置的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一变化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11是显示图3A所示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天线配置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图3A所示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天线配置结构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图13是显示图3A所示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天线配置结构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无线充电装置
12:受电装置
2:无线充电系统
3: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简称无线充电装置)
4、4’:受电装置
5:电源
6:电路载板
30:可挠载体
31:发射薄膜线圈元件
32:发射模块
33:吊挂装置
34:显示单元
35:开关单元
36:控制器
37:第一切换电路
38:第二切换电路
39:锁闭装置
301:主布件
302:子布件
303:袋体
304:开口
305:容置空间
306:屏蔽元件
301a:表布
301b:底布
302a:外布
302b:里布
311:柔性基板
312:起振天线
313:谐振天线
314:第一保护层
315:第二保护层
316:电容器
317:屏蔽元件
311a:第一面
311b:第二面
311c:穿孔
313a:第一端
313b:第二端
3171:网格单元
3172、3173:金属微线
321:电源转换电路
322:振荡器
323:功率放大器
324:滤波电路
361:感测元件
4a、4a’:无线充电接收器
4b、4b’:负载
41、41’:接收薄膜线圈元件
42、42’:接收模块
43:连接器
421:滤波电路
422:整流电路
423:稳压电路
424:直流电压调节电路
C11、C12:第一电容器
C21、C22:第二电容器
S11、S12:第一开关元件
S21、S22:第二开关元件
d:间距
S1:控制信号
L、L3、L3’:电感值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对其进行说明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2A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架构图,图2B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另一变化例的架构图,图3A为本公开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公开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另一变化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A所示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于AA截 面的截面图,图5A为图4所示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的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4所示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的另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2B、3A、4、5A及5B所示,本公开无线充电系统2包括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3(以下简称无线充电装置3)以及至少一个受电装置4,其中无线充电装置3是连接于一电源5(例如但不限于交流市电,或是外接或内建的电池单元),且可发射出特定(单一)频率或宽频(多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例如但不限于频率范围介于60Hz到300GHz的电磁波),以利用磁共振(高频)或磁感应(低频)方式对一个或多个接收相同或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受电装置4(例如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器产品)实现无线充电。
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可挠载体30、至少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至少一组发射模块32及吊挂装置33,其中可挠载体30包括主布件301以及多个子布件302。该至少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是设置于主布件301内,且电性连接于对应的发射模块32,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是架构为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端。发射模块32是设置于主布件301内,且电连接于电源5以及对应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之间,以接收电源5所提供的电能并且产生一交流信号至对应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多个子布件302分别连结于主布件301,以构成多个袋体303,每一个袋体303具有一开口304及一容置空间305,其中容置空间305是架构为一充电区域,且可容收一个或多个受电装置4以进行无线充电。吊挂装置33是与主布件301连接设置,以辅助可挠载体30吊挂于一物件上,例如壁面上的挂钩或是铆钉,但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吊挂装置33可为但不限于穿孔、吊环、吊钩或是吊绳。于本实施例中,可挠载体30为一壁挂布垫,其中主布件301及多个子布件301为可挠布件,故其亦可卷收收纳,以便于收纳及携带,饶富便利性。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可挠载体30可为腰挂包(如图3B所示)、腰带包或提包,藉此以方便使用者随身吊挂或提拿,以便于实时进行充电。应注意的是,可挠载体30的型态及轮廓并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其可依实际应用而任施变化。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以及一组发射模块32,藉此无线充电装置3可发射一特定频 率的电磁波以对受电装置4进行无线充电。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多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以及多组发射模块32,其中每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电性连接于一对应的发射模块32,藉此无线充电装置3可发射一特定频率或多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以同时或分时地对一个或多个可接收同一频率或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受电装置4进行无线充电。于前述实施例中,该一个或多个发射模块32可设置于一电路载板6上,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3A、4、5A及5B。可挠载体30的主布件301包括表布301a及底布301b,其中表布301a与底布301b是彼此对应设置,且多个子布件302连接设置于主布件301的表布301a上。于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子布件302是以例如但不限于缝制或热熔的方式连接固定于主布件301上,以构成多个袋体303。每一个袋体303均具有开口304及容置空间305,其中容置空间305是由子布件302与主布件301定义形成,且每一个容置空间305的大小是依据对应的子布件302的尺寸及该子布件302缝制于主布件301上的尺寸而定。举例而言,无线充电装置3可由3个子布件302以缝制或热熔方式连接固定于主布件301之上,以构成3排袋体,其中该3排袋体分别包括4个、4个、2个袋体303,即无线充电装置3可供至少10个受电装置4容设于该等袋体303的容置空间305中,以进行无线充电,然该等袋体303的数量、型态以及尺寸并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亦可依照实际需求而任施变化。
于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一个或多个显示单元34以及开关单元35,其是设置于可挠载体30上。显示单元34可为但不限于显示灯组,其可藉灯组发出不同颜色光以显示目前的运作及充电状态,例如但不限于关闭充电功能、充电中或已充饱电能等状态。开关单元35可依据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切换无线充电装置3于进行充电或关闭充电的操作。无线充电装置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39,其中锁闭装置39是邻设于一对应袋体303的开口304,且连接于主布件301与子布件302。锁闭装置39可依据使用者的操作而闭锁袋体301的开口304,以避免容置于袋体303内的受电装置4掉落。锁闭装置39可为例如但不限于条状或片状的扣带或是拉链。
于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是设置于主布件301的表布301a及底布301b之间,用以与容设于袋体303的容置空间305中的受电装置4以磁共振或磁感应技术进行无线充电。发射模块32是电连接于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且设置于主布件301的表布301a及底布301b之间。于一些实施例中,发射模块32所设置的位置以邻近于主布件301的侧边缘且未为子布件301所覆盖的区域为较佳。
于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至少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包括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线312、谐振天线313、第一保护层314以及第二保护层315,其中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是设置于柔性基板311的两相对面,亦即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分别设置于柔性基板311的第一面311a与第二面311b。谐振天线313的两端(即第一端313a与第二端313b)是连接一个或多个电容器316,且起振天线312的两端是电连接于发射模块32。于一实施例中,谐振天线313的第一端313a是从柔性基板311的第二面311b穿过柔性基板311的穿孔311c并从柔性基板311的第一面311a引线而出。第一保护层314及第二保护层315是分别覆盖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亦即第一保护层312及第二保护层315是分别位于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的外侧,且分别邻近于底布301b及表布301a。当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312接收发射模块32的一交流信号时,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耦合,通过发射出来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与受电装置4的一无线充电接收器4a(如图2A及2B)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产生耦合,以通过磁感应或磁共振方式接收无线充电装置3所传输的能量,且经接收模块42转换电源输出至负载4b,俾实现对受电装置4进行无线充电。于一些实施例中,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可为但不限于单环路或多环路天线,且其环路的形状包括且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或矩形。
于本实施例中,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还包括一屏蔽元件317,设置于起振天线312与第一保护层314之间,以架构于阻挡电磁波向底布301b的方向发散,以提升电磁波增益。可变换地,如图5B所示,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屏蔽元件317亦可设置于第一保护层314的外侧,以架构于阻挡电磁波向底布301b的方向发散,俾提升电磁波增益。于另一些实施 例中,每一个子布件302包括外布302a及里布302b,且每一个子布件302内亦可设置另一屏蔽元件306,其中屏蔽元件306是设置于外布302a及里布302b之间,以架构于阻挡电磁波向外布302a的外侧发散以及提升电磁波增益。
于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基板311的第一面311a与第二面311b分别包括一粘结层(未图示),且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是分别为导电材料且通过其粘结层设置于柔性基板311的第一面311a与第二面311b。粘结层可为一种具有光固化(light curing)、热固化(thermal curing)或其他具有固化特性的粘结材料,其中其他具有固化特性的粘结材料可为但不限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系胶、聚酰胺系胶、橡胶系胶、聚烯烃系胶或湿气硬化聚氨酯胶等。于一些实施例中,粘结层除包含上述固化粘结材料外,更可混有磁性材料,其中磁性材料可为例如但不限于混合在固化粘结材料内的铁磁粉粒。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基板311可为前述的粘结层所取代。
于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基板311的材料可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玻璃、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naphthalat,PEN)、聚醚(Polyethersulfone,PES)、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PMMA)、聚酰亚胺(Polyimide,PI)或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且不以此为限。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的导电材料可选自银(Ag)、铜(Cu)、金(Au)、铝(Al)、锡(Sn)或石墨烯,且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层314与第二保护层315可由保护涂料构成,其可选自环氧树脂、亚克力硅胶、聚氨酯胶、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系胶、聚酰胺系胶、橡胶系胶、聚烯烃系胶、湿气硬化聚氨酯胶或硅胶等,且不以此为限。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屏蔽元件317为金属网格(Metal mesh)膜,可适用于阻挡较高频率的电磁波向主布件301的底布301b外侧发散,例如阻挡具第一特定频率以上(例如6MHz以上)的电磁波向外发散。该金属网格膜是由金属或金属复合材料制成,其中该金属或金属复合材料是选自铜、金、银、铝、钨、铬、钛、铟、锡、镍、铁或其至少二者以上所组成的金属复合物,但不以此为限。金属网格膜具有网格图案, 该网格图案包括多个网格单元3171,其中每一个网格单元3171的两相邻但不相接的金属微线3172、3173具有一间距d,该间距d是小于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所发出电磁波的波长。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元件317为导磁膜,该导磁膜可由铁氧体(ferrite)、锌镍铁氧体(NiZn)、锌锰铁氧体(MgZn)或铁硅铝合金与前述的粘结材料构成,可适用于阻挡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向主布件301的底布301b外侧发散以及提升电磁波增益,例如阻挡介于第一特定频率与第二特定频率之间(例如介于60Hz至20MHz之间)的电磁波向外发散。又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元件317为一种结合金属网格膜与导磁膜的复合薄膜,可阻挡所有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向主布件301的底布301b外侧发散以及提升电磁波增益。另外,子布件302的屏蔽元件306的材质、结构与功能亦与前述的屏蔽元件317相似,于此不再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锁闭装置39亦可包括屏蔽元件(未图示),以架构于阻挡电磁波从袋体303的开口304向外发散,其中锁闭装置39的屏蔽元件的材质、结构与功能亦与前述的屏蔽元件317相似,于此不再赘述。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一组或多组发射模块32,其中每一组发射模块32是电性连接于对应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且包括电源转换电路321、振荡器322、功率放大器323及滤波电路324。电源转换电路321是电连接于电源5且连接于振荡器322及功率放大器323,电源转换电路321是将电源5所提供的电能转换并供电予振荡器322与功率放大器323。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源转换电路321包括直流-直流转换器、交流-交流转换器及/或直流-交流转换器。振荡器322是可调地输出一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功率放大器323是架构于放大该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以及滤波电路324是架构于滤除该交流信号的谐波与不需的频率部分,藉此以输出至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312。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A及2B所示,每一个受电装置4包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4a以及一负载4b,其中该无线充电接收器4a与负载4b可为结构上可分离的两器件或可整合为单一器件。举例而言,受电装置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可为一无线充电接收垫,且负载4b可为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通过将无线充电接收垫与该手机电连接,可使不具无线 充电功能的手机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于另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器4a亦可整合安装于负载4b(例如手机)的壳体内部。
于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受电装置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包括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以及接收模块42,其中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包括柔性基板、起振天线、谐振天线、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其中谐振天线的两端连接一个或多个电容器。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的柔性基板、起振天线、谐振天线、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的结构、材料与功能分别与图5A及5B所示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线312、谐振天线313、第一保护层314及第二保护层315的结构、材料与功能相同,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是架构于与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产生耦合,藉此以利用磁共振或磁感应方式接收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所传输的能量。换言之,当受电装置4置放于无线充电装置3的袋体303的容置空间305,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发射较高频率的电磁波(例如但不限于6.78MHz)且受电装置4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与该频率相同且接收该电磁波时,可利用磁共振方式将能量由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传送至无线充电接收器4a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于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受电装置4置放于无线充电装置3的袋体303的容置空间305,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发射较低频率的电磁波(例如但不限于100KHz)且受电装置4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接收该电磁波时,可利用磁感应方式将能量由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传送至无线充电接收器4a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
图8为图2A及2B所示的受电装置的接收模块的电路方块图。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2B及8所示,无线充电接收器4a包括一组或多组接收模块42,其中每一组接收模块42包括滤波电路421、整流电路422、稳压电路423以及直流电压调节电路424。滤波电路421是电连接于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的谐振天线且将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的谐振天线所输出的交流信号的谐波滤除。整流电路422是电连接于滤波电路421与稳压电路423,以架构于将交流信号转换为一直流电源。稳压电路423是电性连接于整流电路422与直流电压调节电路424,以架构于将该直流电源 稳定于一额定电压值。直流电压调节电路424是电连接于稳压电路423以及负载4b,以将该直流电源进行电压调整(例如升压)至负载4b所需的电压,俾对负载4b供电,例如对手机的电池充电。
图9是显示图2A及2B的受电装置的一示范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2B及9图所示,受电装置4包括无线充电接收器4a以及负载4b,其中受电装置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可为无线充电接收垫,且负载4b可为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当无线充电接收器4a(即无线充电接收垫)的连接器43与负载4b(即手机)的对应连接器电连接,通过无线充电接收器4a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与接收模块42,可接收无线充电装置3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所传输的能量,使不具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图10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的一变化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无线充电系统2包括无线充电装置3及一个或多个受电装置4、4’,其中无线充电装置3可依据受电装置4、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4a’的规格与特性而适应性地或选择性地切换使用磁共振或磁感应的方式,以对受电装置4、4’的负载4b、4b’进行无线充电。于此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发射模块32、控制器36、第一切换电路37、第二切换电路38、多个第一电容器C11、C12以及多个第二电容器C21、C22,其中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与发射模块32的结构、功能与原理是与前述实施例相似,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41’与接收模块42、42’的结构、功能与原理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多个第一电容器C11、C12是分别与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未图示)并联连接,且多个第一电容器C11、C12彼此并联连接,以架构于与受电装置4、4’的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41’耦合。多个第二电容器C21、C22是分别与发射模块32的输出端与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未图示)串联连接,且多个第二电容器C21、C22彼此并联连接,以架构于与发射模块32耦合,俾进行滤波以提升充电品质。第一切换电路37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元件S11、S12,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S11、S12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电容器C11、C12串联连接。第二切换电路38包括多个第二开关元件S21、S22,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S21、S22是分别与一对 应的第二电容器C21、C22串联连接。控制器36是电性连接于发射模块32、第一切换电路37的多个第一开关元件S11、S12以及第二切换电路38的多个第二开关元件S21、S22,且依据代表受电装置4、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4a’所采用的无线充电技术的感测信号而因应地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切换电路37的多个第一开关元件S11、S12以及第二切换电路38的多个第二开关元件S21、S22的导通与截止的切换运作,藉此使无线充电装置3可依据受电装置4、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4a’的规格与特性而适应性地或选择性地切换使用磁共振或磁感应的方式对受电装置4、4’的负载4b、4b’进行无线充电。
于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3与受电装置4、4’于运作时的工作频率可依据下列公式(1)算得:fa=1/2π(LaCa)1/2=1/2π(LbCb)1/2=fb(1),其中fa与fb分别为无线充电装置3与受电装置4、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4a’的工作频率,Ca为无线充电装置3的第一电容器C11、C12的电容值,La为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Cb为受电装置4、4’的第三电容器C3、C3’的电容值,Lb为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4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举例而言,无线充电装置3的第一电容器C11、C12的电容值可分别为0.5μF及0.1nF,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L为5μH。当受电装置4的第三电容器C3的电容值为0.5μF,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L3为5μH时,无线充电装置3的控制器36发出控制信号至第一切换电路37与第二切换电路38,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S11及第二开关元件S21,且关断第一开关元件S12及第二开关元件S22,藉此无线充电装置3可切换选择第一电容器C11(电容值亦为0.5μF),且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L亦为5μH,使无线充电装置3与受电装置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的工作频率皆为100KHz,藉此可以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利用磁感应方式进行无线充电。当受电装置4’的第三电容器C3’的电容值为0.1nF,接收薄膜线圈元件41’的起振天线上的电感值L3’为5μH时,无线充电装置3的控制器36发出控制信号至第一切换电路37与第二切换电路38,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S12及第二开关元件S22,且关断第一开关元件S11及第二开关元件S21,藉此无线充电装置3可切换选择第一电容器C12(电容值亦为0.1nF),发 射薄膜线圈元件31的起振天线311上的电感值L亦为5μh,使无线充电装置3及受电装置4’的无线充电接收器4a’的工作频率皆为6.78MHz,藉此可以较高频率的电磁波利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应注意的是,前述工作频率仅为例示,本公开技术并不以前述工作频率的数值为限。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7及10图所示,无线充电装置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感测元件361,设置于主布件301或子布件302内,且邻近于袋体303的开口304。感测元件361是电连接于控制器36,用以感测锁闭装置39是否闭锁袋体303的开口304,并可依据锁闭装置39闭锁与否发出感测信号至控制器36,控制器36因应该感测信号发出控制信号S1至发射模块32的电源转换单元321,以控制发射模块32的开启或关闭运作。举例而言,当受电装置4置放于袋体303的容置空间305且锁闭装置39闭锁袋体303的开口304时,通过感测元件361以及控制器36的运作可控制无线充电装置3自动对袋体303内的受电装置4进行无线充电作业。
图11是显示图3A所示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的天线配置结构图。如图11所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3的主布件301内设置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其中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包括一起振天线312及一谐振天线313,且起振天线312与谐振天线313是分别对应于多个袋体303。发射模块32亦设置于主布件301内,且位于主布件301的侧边缘区域。无线充电装置3的显示单元34以及开关单元35亦设置于主布件301的表布301a上,且位于主布件301的侧边缘区域。显示单元34可为但不限于显示灯组,其可藉灯组发出不同颜色光以显示目前的运作及充电状态,例如但不限于关闭充电功能、充电中或已充饱电能等状态。开关单元35可依据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切换无线充电装置3于进行充电或关闭充电的操作。无线充电装置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39,其中锁闭装置39是邻设于一对应袋体303的开口304,且连接于主布件301与子布件302。锁闭装置39可闭锁袋体301的开口,以避免容置于袋体303内的受电装置4掉落。锁闭装置39可为例如但不限于扣带或拉链。
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3的主布件301内设置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其中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包括一 起振天线312及多个谐振天线313,其中多个谐振天线313是分别对应于多个袋体303。发射模块32亦设置于主布件301内,且位于主布件301的侧边缘区域。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多个显示单元34以及多个开关单元35,其中多个显示单元34是分别设置子布件302的外布302a上,且可独立地显示对应袋体303内的受电装置4的充电状态。多个开关单元35是分别设置子布件302的外布302a上,且可独立地控制对应袋体303的充电区域是否进行充电运作。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本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3的主布件301内设置多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其中多个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是分别对应于多个袋体303,且每一组发射薄膜线圈元件31包括一起振天线312及一谐振天线313。发射模块32亦设置于主布件301内,且位于主布件301的侧边缘区域。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多个显示单元34以及多个开关单元35,其中多个显示单元34是分别设置子布件302的外布302a上,且可独立地显示对应袋体303内的受电装置4的充电状态。多个开关单元35是分别设置子布件302的外布302a上,且可独立地控制对应袋体303的充电区域是否进行充电运作。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一种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其结构可挠且轻薄,且可通过磁感应和/或磁共振耦合方式实现无线充电,且可吊挂设置或可卷收收纳与携带,可增加无线充电应用弹性及便利性,并且节省空间。此外,本公开的吊挂式可挠无线充电装置可发射一种以上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其可同时或分时地对一个或多个可接收同一频率或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受电装置进行充电,且可适应性或选择性地切换使用磁共振耦合或磁感应方式实现无线充电。
本公开得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权利要求所欲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