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电动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冷却风道的手持式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为了冷却电机,现有的电动工具往往在机身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机身内设置有冷却风扇,通过使气流通过电机而带走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然而,在气流进入电机对其进行冷却的同时,也会带入外界的灰尘杂质,这些灰尘杂质慢慢累积到电机上,会影响电机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同时目前的冷却风道往往从电机中间穿过,电机外侧的定子热量不能及时散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冷却气流携带杂质少,电机冷却效果好的电动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机身,具有筒形的主体;手柄,连接于机身下方;电机,设置于所述主体内,输出旋转动力;机身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周面上、电机的前侧位置;出风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周面上、电机的后侧位置;冷却风扇,由电机驱动旋转以生成冷却气流;电机进风口,位于所述电机的前端面上,所述主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以机身进风口为起点,经过电机轴向上的前端面和机壳内的筋板之间的间隙,到达电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以机身进风口为起点,经过电机径向上的外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通向电机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进风口包括形成于主体上的开口,以及位于开口下、面向所述开口的挡风屏,所述挡风屏的两侧形成相对布置的第一进风窗和第二 进风窗,所述第一进风窗对外面向电机后方,形成第一风道的起点;所述第二进风窗对外面向电机前方,形成第二风道的起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窗的前侧方向上,机壳内布置有第一止挡壁,所述第一止挡壁基本沿电机的径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末端,机壳内布置有第二止挡壁,所述第二止挡壁基本垂直于电机的径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止挡壁的两侧均具有电机进风口,分别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终点。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内壁上对应于电机前部的位置布置有电机定位筋,所述电机定位筋抵接电机的外壁,且在周向上具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邻靠并连通所述机身进风口,所述第二缺口邻靠并连通所述电机进风口;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布置有前述的电机径向上的外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和电机进风口位于第二风道中的部分在电机横截面上的投影互相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的末端,机壳内形成第三止挡壁,所述第三止挡壁面对所述电机进风口和所述第二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沿机壳的周向间隔布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动工具通过在电动工具内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使第二风道经过电机外周和机身内部之间的间隙,使气流流过电机定子外侧,且增加了气流的转向次数,从而使得电动工具在散热过程中,流入电机的灰尘杂质少,并能够良好冷却电机定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的电动工具安装了电机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1、主体 3、手柄
5、工作头 7、机身进风口
9、出风口 11、电池包
13、电机 15、挡风屏
17、第一止挡壁 19、第二止挡壁
21、电机定位筋 23、第一缺口
25、第二缺口 27、第三止挡壁
30、冷却风扇 a、第一冷却气流
b、第二冷却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为方便描述,以图2-5中的左侧方向为电动工具的前方,右侧方向为后方,上侧方向为上方,下侧方向为下方。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动工具为一直流工具,具体为一个冲击扳手。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动工具也可以是螺丝批,电钻,冲击钻等。
在本实施例中,冲击扳手包括机身1、位于机身1前方的工作头5、连接在机身1下方的手柄3、可拆卸的布置在手柄3下方的电池包11、位于机身1内的电机13。
机身1具有基本成筒形的主体,手柄3和机身成1角度布置,手柄3上部的靠近机身1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开关按钮,使用者通过操作开关按钮控制电动工具的打开和关闭。电机13启动时,驱动工作头5对外输出动力,在本 实施例中,工作头5用于松紧螺母,对外输出周期脉冲性的旋转方向冲击力。
继续参照图1,机身1上设置有机身进风口7和出风口9。机身进风口7设置在主体的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电机13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机身进风口7的数量为多个,沿着主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在前后方向上则基本位于同一位置。优选的,主体上设置有4个机身进风口7,分别位于主体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位置,相对于机身的纵剖面对称。同时,参照图3、图4,电机13的后方布置有冷却风扇30,冷却风扇30随电机转动而形成负压,使气流从机身进风口7进入,经过电机13后,从出风口9流出,将电机13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
结合图1和图5,机身进风口7包括形成于主体上的开口,以及位于开口下、面向开口的挡风屏15,挡风屏15的两侧形成两个相对布置的窗口,分别为第一进风窗和第二进风窗。两个进风窗均基本平行于电机的径向方向,第一进风窗靠前,第二进风窗靠后。以机身内部为内侧方向,第一进风窗对外面向电机的后方,第二进风窗对外面向电机的前方。挡风屏15相当于一个屏风,阻止了气流从开口处沿着电机的径向方向直接进入机身1内,使气流分为前后两股,分别朝电机前侧方向进入第一进风窗、朝电机后侧方向进入第二进风窗。在这个过程中,气流冲向挡风屏15,受阻后转向,部分灰尘杂质等落到挡风屏15。
主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以机身进风口为起点,经过电机轴向上的前端面和机壳内的筋板之间的间隙,到达电机进风口;第二风道以机身进风口为起点,经过电机径向上的外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通向电机进风口。
参照图2,通过主体内的结构布置,第一风道中的气流走向如第一冷却气流a所示,第二风道中的气流轴向如第二冷却气流b所示。
结合图1-5,第一风道以第一进风窗为起点,以电机进风口为终点。由于第一进风窗的开口方向是朝向电机轴向且向后的,第一冷却气流a以前向方向吹入机身1中。在第一进风窗的前部,机壳内布置有第一止挡壁17,第一止挡壁 17基本沿电机的径向布置。第一冷却气流a冲到第一止挡壁17上后,部分灰尘杂质撞到第一止挡壁17上而落下。由于位于电机前端面上的电机进风口位于第一止挡壁17的后方和径向内侧,第一冷却气流a从第一止挡壁17处离开后,沿着机壳和电机前端面之间的间隙转向向后流动,然后再向径向内侧流动撞向位于第一风道的末端的第二止挡壁19,第二止挡壁19基本垂直于电机的径向布置,且位于电机进风口的前方。因此,气流在冲到第二止挡壁19上后再次转向,向后进入电机进风口。在转向中,剩余灰尘杂质再一次由于惯性撞向第一止挡壁19并落下。最终进入电机进风口的气流中,灰尘杂质大部分在数次转向中落下,留在了机壳间隙中,保证了电机13的清洁。
继续结合图1-5,第二风道以第二进风窗为起点,以电机进风口为终点。第二风道的主体部分位于电机的定子外周面和机身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上。具体的,电机13的前部通过电机定位筋21固定在机身内,电机定位筋21沿机身的主体的周向延伸,抵接电机的外壁,但在周向上的两侧形成第一缺口23和第二缺口25,第一缺口23邻靠并连通前述的机身进风口7,具体为第二进风窗。第二缺口邻靠并连通电机进风口。同时,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通过前述的电机径向上的外壁和机壳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连通,而在电机13的前端面一侧,第一缺口23和第二缺口25彼此隔离,互不连通,具体的,在电机前端面一侧,前述的第二止挡壁19将第一缺口23和第二缺口25隔离。这样,第二冷却气流b首先从第二进风窗处进入,由于第二进风窗的朝向布置,第二冷却气流b在进入机身时朝后流动,通过第一缺口23进入电机外周和机身内壁之间的间隙,由于负压驱动,气流转向,向第二缺口25方向流动,也就是沿着电机的外周周向朝第二缺口25位置流动;由于第二缺口25的开口方向为电机轴向,因此为了到达电机进风口,第二冷却气流b转为朝前而穿过第二缺口25,在该方向上,撞到第三止挡壁27,第三止挡壁27位于第二风道的末端,面向第二缺口25和电机进风口,位置位于该二者之前。在撞到第三止挡壁27后,由于负压驱动,第二冷却气流b再次转向,向后流动进入电机进风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23、第二缺口25和电机进风口位于第二风道中的 部分在电机横截面上的投影互相分离,这样第二冷却气流b为了到达电机进风口必须多次转向,使得灰尘杂质等掉落。
在上述过程中,第二冷却气流b多次转向,大部分的粉尘杂质在转向中由于惯性而掉落留积在机身中,不能进入电机。同时第二冷却气流b吹过电机的定子外周面,还起到了冷却电机定子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进风口在第二止挡壁19的两侧均有布置,分别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终点。
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电机进风口具有多个,每个电机进风口均连通一个第一风道和一个第二风道,形成一股前述的第一冷却气流a和第二冷却气流b。其布置方式和气流走向类似,仅仅是在机身周向上的位置不同,不再一一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