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变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功率单元。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主要控制负载为高压电机。工频电源的输入一般为电网侧的10KV或6KV。按照系统电压等级划分变频器输入或输出3.3KV以上的称为高压变频器。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不断地成熟起来,原来一直难于解决的高压问题,近年来通过器件串联或单元串联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矿业生产厂、石油化工、市政供水、冶金钢铁、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各种风机、水泵、压缩机、轧钢机等。高压变频器包括功率单元柜、变压器柜和控制柜。功率单元柜、变压器柜和控制柜通常并列设置。功率单元是使用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进行整流、滤波、逆变的高压变频器部件,其在高压变频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功率单元通过电缆与变压器电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功率单元在需要拆卸维护时,使用者需将功率单元的若干电缆拆下维护后再将若干电缆装上。这种功率单元的安装和拆卸方式耗费使用者时间,使用者安装拆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功率单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功率单元不方便安装和拆卸进行维护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单元,包括:功率单元本体、多个第一导电体以及与多个第一导电体相配合的多个第二导电体;多个第一导电体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功率单元本体上,且与功率单元本体电连接;多个第二导电体用于间隔地固定在变频器柜体上,且与变压器电连接。进一步地,功率单元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导向针和第二导电体;功率单元本体上设置有插设导向针的导向孔;固定板用于固定在变频器框架上。进一步地,功率单元本体包括外壳和移动架;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一导电体;移动架滑设在外壳的外壁上。进一步地,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滑槽;两个滑槽由上至下,平行间隔地设置在外壳的外壁上;移动架的截面呈U形;U形的两端分别滑设在一个滑槽内;第一导电体设置在U形的底部。进一步地,功率单元还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外壳与移动架上,用于支撑移动架在滑槽内滑动。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腰形孔、轴肩螺钉以及与轴肩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移动架上沿移动架延伸的方向设置有腰形孔,腰形孔与滑槽平行;螺纹孔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轴肩螺钉穿过腰形孔。进一步地,功率单元本体还包括电容和散热器;外壳上端开口,外壳的外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外壳内,朝远离进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电容和散热器。进一步地,电容设置在外壳的上部,电容与外壳的底部之间形成通风道;进风口设置在外壳侧壁的底部;进风口与通风道连通。进一步地,外壳的材质为绝缘材质。进一步地,固定板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单元,使用者手握功率单元本体上的拉手,并将功率单元本体向第二导电体方向推动,当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配合后,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电连接,从而将功率单元本体与变压器电连接。当使用者需要将功率单元本体从变频器柜体内拆下时,使用者通过拉动功率单元本体上的拉手,将功率单元本体从变频器柜体内抽出,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分离,功率单元本体即可从变频器柜体内部拆卸下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单元,使用者手握功率单元本体上的拉手,将功率单元本体在变频器柜体内推动或抽出,从而使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配合或者分离,即可实现功率单元本体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快捷,方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中移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中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壳;2-第二导电体;3-固定板;4-导向针;5-散热器;6-电容;7-进风口;8-移动架;9-第一导电体;10-轴肩螺钉;11-拉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包括:功率单元本体、多个第一导电体9以及与多个第一导电体9相配合的多个第二导电体2;多个第一导电体9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功率单元本体上,且与功率单元本体电连接;多个第二导电体2用于间隔地固定在变频器框架上,且与变压器电连接。其中,第一导电体9可以为插头,多个第二导电体2可以为插排。在使用时,使用者手握功率单元本体的拉手11,将功率单元本体向插排方向推动,当插头插设在插排内后,功率单元本体与变压器二次抽头电连接。当需要将功率单元拆下时,使用者将拉动功率单元本体上的拉手11,从而将插头从插排内拔出,即完成功率单元本体的拆卸。通过插排和插头这样的结构设置可方便使用者将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配合和分离。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也可均为导电片或者导电块,多个导电片或者多个导电块设置在功率单元本体或者变频器框架上。另外,还可在功率单元本体上设置拉手11,拉手11可方便使用者在移动功率单元本体时对功率单元进行着力,即节省了使用者力气。本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使用者手握功率单元本体上的拉手11,并将功率单元本体向第二导电体2方向推动,当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配合后,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电连接,从而将功率单元本体与变压器电连接。当使用者需要将功率单元本体从变频器柜体内拆下时,将功率单元本体从变频器柜体内抽出,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分离,功率单元本体即可从变频器柜体内拆卸下来。本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使用者手握功率单元本体,将功率单元本体在变频器柜体内推动或抽出,从而使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配合或者分离,即可实现功率单元本体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快捷,方便使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功率单元还包括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一面上设置有导向针4和第二导电体2;功率单元本体上设置有插设导向针4的导向孔;固定板3用于固定在变频器框架上。其中,导向针4和导向孔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均为多个。较佳地,两者均为多个,多个导向针4间隔地设置在固定板3上,多个导向孔间隔地设置在功率单元本体上。将导向针4和导向孔设置为多个,可精准地控制每个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的配合位置,从而实现精准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功率单元本体的过程中,使用者将导向针4插入导向孔内,即可将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配合电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导向针4和导向孔的配合方式可实现第一导电体9与第二导电体2的精准配合,提高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功率单元本体包括外壳1和移动架8;移动架8上设置有第一导电体9;移动架8滑设在外壳1的外壁上。其中,将移动架8滑设在外壳1外壁上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移动架8呈方形,移动架8上设置有滑动条,外壳1的外壁上设置有滑设滑动条的腰形孔。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移动架8滑设在外壳1的外壁上,可实现移动在外壳1上位置调整,从而方便使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外壳1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滑槽;两个滑槽由上至下,平行间隔地设置在外壳1的外壁上;移动架8的截面呈U形;U形的两端分别滑设在一个滑槽内;第一导电体9设置在U形的底部。本实施例中,将移动架8的截面设置为U形,U形的两端分别滑设在一个滑槽内,从而实现移动架8在外壳1上移动,实现位置调整,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操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功率单元还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外壳1与移动架8上,用于支撑移动架8在滑槽内滑动。其中,支撑结构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外壳1的外壁上设置有腰形孔。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U形的内壁,另一端插设在腰形孔内。又如,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的一端设置在外壳外壁上,移动架的底部设置腰形孔,支撑板的另一端插设在腰形孔内。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架8和外壳1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支撑移动架8在滑槽内滑动,从而保持移动架8在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功率单元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腰形孔、轴肩螺钉10以及与轴肩螺钉10相配合的螺纹孔;移动架8上沿移动架8延伸的方向设置有腰形孔,腰形孔与滑槽平行;螺纹孔设置在外壳1的侧壁上;轴肩螺钉10穿过腰形孔。本实施例中,将支撑结构设置为腰形孔与轴肩螺钉10,轴肩螺钉10支撑移动在滑槽内移动,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同时方便使用者使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功率单元本体还包括电容6和散热器5;外壳1上端开口,外壳1的外壁上设置有进风口7;外壳1内,朝远离进风口7的方向,依次设置电容6和散热器5。其中,进风口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的多个。当进风口7为多个时,多个进风口7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地设置在外壳1外壁上。本实施例中,将电容6设置在进风口7与散热器5之间,可使电容6充分与自然风接触,增大电容6与自然风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使自然风带走电容6较多的热量,提高对电容6的散热率。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电容6设置在外壳1的上部,电容6与外壳1的底部之间形成通风道;进风口7设置在外壳1侧壁的底部;进风口7与通风道连通。本实施例中,将电容6设置在外壳1的上部,电容6与外壳1的底部形成通风道,进风口7与通风道连通。这样的设置结构可使自然风经过通风道,即自然风经过电容6的底部通过,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自然风与电容6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对电容6的散热率。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外壳1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本实施例中,将外壳1的材质设置为绝缘材质,可在功率单元使用的过程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固定板3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板3的材质设置为绝缘材质,可避免固定板3与第二导电体2进行电连接,导致连接混乱,保持第一导电体9和第二导电体2连接稳定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