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816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充放电装置,都是实现某种单一的充电功能或放电功能,且输出电压都是固定不可调的,只能满足某种特定的设备的充电功能或放电功能,人们使用多种设备时需要携带每种设备需要的充放电装置,种类繁多,且携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通过控制mos管的导通关断来选择降压或升压电路,能够对对电池进行充电或负载进行供电,且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包括电池1、升压电路2、降压电路3、电源或负载4、单片机5、驱动电路I6、驱动电路II7、控制元件等;所述降压电路3包括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电容C1、C2、肖特基二极管VD1、电感L1、滑动变阻器RW1、电阻R1;升压电路2包括TL494开关电源电路、电容C3、C4、C5、C6、电阻R2、R3、R4、R5、R6、R7、R8、R9、R10、R11、肖特基二极管VD2、滑动变阻器RW2、RW3、电感L2、mos管T;驱动电路I6包括电阻R12、R13、R14、R15、三极管S1、S2;驱动电路II7包括电阻R16、R17、R18、R19、三极管S3、S4;控制元件包括mos管Q1、Q2、Q3、Q4、二极管D1、D2、D3、D4。

所述升压电路2左端为输入端,右端为输出端;降压电路3左端为输出端,右端为输入端。

电池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升压电路2输入端的正极连接,升压电路2负极与电池1和降压电路3负极连接;升压电路2的输出端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mos管Q3漏极和电源/负载4正极连接;二极管D1正极与降压电路4输入端正极相连,降压电路4输出端正极与mos管源极连接,降压电路4输出端负极与mos管Q2源极连接,mos管Q2源极与mos管Q4漏极连接,mos管Q4源极与电源/负载4连接;mos管Q1栅极和mos管Q2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6连接,驱动电路I6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mos管Q3栅极和mos管Q4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I7连接,驱动电路II7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

所述降压电路3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C1后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1脚和3脚连接,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2脚与肖特基二极管VD1的负极和电感L1一端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1的正极接地,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3脚和5脚接地,滑动变阻器RW1与电阻R1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2的两端,并联后一端与电感L2另一端连接,并联后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1的调节端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4脚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2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电容C3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8脚、11脚、12脚和电感L2一端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6脚和5脚分别通过电阻R2、电容C4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3脚连接着电容C5和电阻R4的一端,电容C5和电阻R3串联后,与电阻R4并联,并联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分别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后与其14脚和15脚连接,14脚依次通过电阻R5和滑动变阻器RW2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9脚和10脚通过电阻R7后与肖特基二极管VD2的负极、电阻R8和mos管T栅极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地,mos管T漏极与电感L2另一端,电阻R10、滑动变阻器RW3、电阻R11串联,串联后与电容C6并联,并联后一端与mos管T漏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3的调节端通过电阻R9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1脚连接。

驱动电路I6的电阻R12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三极管S1基极连接,三极管S1集电极与电阻R13、电阻R15和三极管S2基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5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1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2集电极与电阻R14连接,电阻R14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2发射极接地;驱动电路II7的电阻R16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电阻R16另一端与三极管S3基极连接,三极管S3集电极与电阻R17、电阻R19和三极管S4基极连接,电阻R17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3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4集电极与电阻R18连接,电阻R18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4发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需作为放电使用时,单片机5的PWM1口输出信号,通过驱动电路I6是mos管Q1、Q2导通,同时单片机5的PWM2口不输出信号,使mos管Q3、Q4处于关断状态;且由于二极管D1的作用使电流不能流入降压电路3,由于二极管D4的作用,虽然mos管Q4处于关断状态,负极电流也能输入升压电路3负极,电池1通过mos管Q1、二极管D2、二极管D4和mos管Q2与升压电路2接通,然后再对负载4进行供电。

当需作为充电使用时,单片机5的PWM2口输出信号,通过驱动电路II7是mos管Q3、Q4导通,同时单片机5的PWM1口不输出信号,使mos管Q1、Q2处于关断状态;且由于二极管D2的作用使电流不能流入升压电路2,由于二极管D4的作用,虽然mos管Q2处于关断状态,负极电流也能输入降压电路3负极,电源4通过mos管Q3、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mos管Q4与降压电路3接通,然后再对电池1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步骤是:

第一步:给单片机5和VCC供电。

第二步:当需作为放电使用时,单片机5的PWM1口输出信号,通过驱动电路I6是mos管Q1、Q2导通,同时单片机5的PWM2口不输出信号,使mos管Q3、Q4处于关断状态;使升压电路2工作,对负载4进行供电。

第三步:当需作为充电使用时,单片机5的PWM2口输出信号,通过驱动电路II7是mos管Q3、Q4导通,同时单片机5的PWM1口不输出信号,使mos管Q1、Q2处于关断状态;使降压电路3工作,对电池1进行充电。

第四步:当需作为放电使用时,重复第二步;当需作为放电使用时,重复第三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通过控制mos管导通关断来选择降压或升压电路,能够对对电池进行充电或负载进行供电,且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充电电压或放电电压,解决了普通充放电装置的单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压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压电路图;

图4为本使用新型驱动电路I电路图;

图5为本使用新型驱动电路II电路图。

图中各标号:1-电池,2-升压电路,3-降压电路,4-电源/负载,5-单片机,6-驱动电路I,7-驱动电路II,C1~C6-电容,VD1~VD2-肖特基二极管,L1、L2-电感,RW1~RW3-滑动变阻器,R1~R19-电阻,T、Q1、Q2、Q3、Q4-mos管,D1、D2、D3、D4-二极管,S1、S2、S3、S4-三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该装置包括电池(1)、升压电路(2)、降压电路(3)、电源或负载(4)、单片机(5)、驱动电路I(6)、驱动电路II(7)、控制元件等;所述降压电路(3)包括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电容C1、C2、肖特基二极管VD1、电感L1、滑动变阻器RW1、电阻R1;升压电路(2)包括TL494开关电源电路、电容C3、C4、C5、C6、电阻R2、R3、R4、R5、R6、R7、R8、R9、R10、R11、肖特基二极管VD2、滑动变阻器RW2、RW3、电感L2、mos管T;驱动电路I(6)包括电阻R12、R13、R14、R15、三极管S1、S2;驱动电路II(7)包括电阻R16、R17、R18、R19、三极管S3、S4;控制元件包括mos管Q1、Q2、Q3、Q4、二极管D1、D2、D3、D4。

所述升压电路(2)左端为输入端,右端为输出端;降压电路(3)左端为输出端,右端为输入端。

电池(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升压电路(2)输入端的正极连接,升压电路(2)负极与电池(1)和降压电路(3)负极连接;升压电路(2)的输出端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mos管Q3漏极和电源/负载(4)正极连接;二极管D1正极与降压电路(4)输入端正极相连,降压电路(4)输出端正极与mos管源极连接,降压电路(4)输出端负极与mos管Q2源极连接,mos管Q2源极与mos管Q4漏极连接,mos管Q4源极与电源/负载(4)连接;mos管Q1栅极和mos管Q2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6)连接,驱动电路I(6)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mos管Q3栅极和mos管Q4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I(7)连接,驱动电路II(7)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

所述降压电路(3)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C1后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1脚和3脚连接,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2脚与肖特基二极管VD1的负极和电感L1一端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1的正极接地,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3脚和5脚接地,滑动变阻器RW1与电阻R1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2的两端,并联后一端与电感L2另一端连接,并联后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1的调节端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4脚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2)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电容C3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8脚、11脚、12脚和电感L2一端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6脚和5脚分别通过电阻R2、电容C4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3脚连接着电容C5和电阻R4的一端,电容C5和电阻R3串联后,与电阻R4并联,并联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分别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后与其14脚和15脚连接,14脚依次通过电阻R5和滑动变阻器RW2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9脚和10脚通过电阻R7后与肖特基二极管VD2的负极、电阻R8和mos管T栅极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地,mos管T漏极与电感L2另一端,电阻R10、滑动变阻器RW3、电阻R11串联,串联后与电容C6并联,并联后一端与mos管T漏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3的调节端通过电阻R9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1脚连接。

实施例2:如图4-5所示,驱动电路I(6)的电阻R12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三极管S1基极连接,三极管S1集电极与电阻R13、电阻R15和三极管S2基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5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1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2集电极与电阻R14连接,电阻R14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2发射极接地;驱动电路II(7)的电阻R16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电阻R16另一端与三极管S3基极连接,三极管S3集电极与电阻R17、电阻R19和三极管S4基极连接,电阻R17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3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4集电极与电阻R18连接,电阻R18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4发射极接地。

实施例3:如图1-5所示,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双向DC-DC装置,包括电池1、升压电路2、降压电路3、电源或负载4、单片机5、驱动电路I6、驱动电路II7、控制元件等;所述降压电路3包括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电容C1、C2、肖特基二极管VD1、电感L1、滑动变阻器RW1、电阻R1;升压电路2包括TL494开关电源电路、电容C3、C4、C5、C6、电阻R2、R3、R4、R5、R6、R7、R8、R9、R10、R11、肖特基二极管VD2、滑动变阻器RW2、RW3、电感L2、mos管T;驱动电路I6包括电阻R12、R13、R14、R15、三极管S1、S2;驱动电路II7包括电阻R16、R17、R18、R19、三极管S3、S4;控制元件包括mos管Q1、Q2、Q3、Q4、二极管D1、D2、D3、D4。

所述升压电路2左端为输入端,右端为输出端;降压电路3左端为输出端,右端为输入端。

电池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mos管Q1的源极与升压电路2输入端的正极连接,升压电路2负极与电池1和降压电路3负极连接;升压电路2的输出端的正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mos管Q3漏极和电源/负载4正极连接;二极管D1正极与降压电路4输入端正极相连,降压电路4输出端正极与mos管源极连接,降压电路4输出端负极与mos管Q2源极连接,mos管Q2源极与mos管Q4漏极连接,mos管Q4源极与电源/负载4连接;mos管Q1栅极和mos管Q2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6连接,驱动电路I6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mos管Q3栅极和mos管Q4栅极连接,连接后再与驱动电路II7连接,驱动电路II7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

所述降压电路3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C1后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1脚和3脚连接,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2脚与肖特基二极管VD1的负极和电感L1一端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1的正极接地,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的3脚和5脚接地,滑动变阻器RW1与电阻R1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2的两端,并联后一端与电感L2另一端连接,并联后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1的调节端与LM2576开关稳压集成降压电路4脚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2的输入端Ui通过并联电容C3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8脚、11脚、12脚和电感L2一端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6脚和5脚分别通过电阻R2、电容C4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3脚连接着电容C5和电阻R4的一端,电容C5和电阻R3串联后,与电阻R4并联,并联后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连接,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2脚分别通过电阻R5和电阻R6后与其14脚和15脚连接,14脚依次通过电阻R5和滑动变阻器RW2后接地,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9脚和10脚通过电阻R7后与肖特基二极管VD2的负极、电阻R8和mos管T栅极连接,肖特基二极管VD2的正极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地,mos管T漏极与电感L2另一端,电阻R10、滑动变阻器RW3、电阻R11串联,串联后与电容C6并联,并联后一端与mos管T漏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3的调节端通过电阻R9与TL494开关电源电路的1脚连接。

驱动电路I6的电阻R12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1口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三极管S1基极连接,三极管S1集电极与电阻R13、电阻R15和三极管S2基极连接,电阻R13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5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1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2集电极与电阻R14连接,电阻R14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2发射极接地;驱动电路II7的电阻R16一端与单片机5的PWM2口连接,电阻R16另一端与三极管S3基极连接,三极管S3集电极与电阻R17、电阻R19和三极管S4基极连接,电阻R17另一端连接VCC,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三极管S3发射极接地,三极管S4集电极与电阻R18连接,电阻R18另一端连接VCC,三极管S4发射极接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