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4393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属于光伏设备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发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光伏可利用用地也在逐渐减少,对于一些沉降严重的区域,例如采煤沉陷区、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等区域,由于地质条件局限,一直无法有效利用,而对于城市中的垃圾,填埋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处理方式。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垃圾的填埋量也在与日俱增,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垃圾填埋场的再利用也逐渐被重视起来。而光伏发电系统因结构简单,重量轻,施工难度低,对场地地质条件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在此类不均匀沉降地区内建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该结构中相邻的支撑装置相互连接,在地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不会对光伏组件产生破坏,同时限制了光伏组件之间相对位移的发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基础和支撑装置,支架基础包括第一支架基础和第二支架基础,第一支架基础和第二支架基础上均安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前立柱、后立柱、纵向檩条和横向支撑杆,纵向檩条的底端为滑块结构,可前后调节。第一支架基础与第二支架基础上均安装有两组光伏组件。纵向檩条的顶端通过螺栓与后立柱连接,后立柱上设有伸缩杆,在后立柱上设置伸缩杆结构,使后立柱的高度可调节。纵向檩条的滑块结构与后立柱的伸缩杆连接。支撑装置通过基础预埋螺栓与支架基础相连,横向支撑杆的两侧各有一个螺栓孔,相邻的两个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以铰链方式连接,从而使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上的光伏组件与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上的光伏组件连接在一起。前述的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横向支撑杆固定于纵向檩条上。前述的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斜向支撑杆,斜向支撑杆的一端与后立柱连接,另一端与光伏组件连接。斜向支撑杆可滑动,用于辅助支撑光伏组件,由于斜向支撑杆的滑动结构的作用,可使光伏组件角度的可调范围增大。前述的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螺栓孔,相邻的横向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螺栓组件穿过螺栓孔将相邻的横向支撑杆连接起来。前述的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支架基础的材质为混凝土,支架基础的形状呈“II”字型。前述的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中,所述支撑装置上设有两套光伏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相邻的横向支撑杆之间的连接,限制了光伏组件之间相对位移的发生,避免了在地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引起设置于支撑装置上的光伏组件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斜坡面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斜坡面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斜坡面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架基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坡顶平面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坡顶平面的后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坡顶平面的正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支架基础,2-支撑装置,3-第一支架基础,4-第二支架基础,5-前立柱,6-后立柱,7-纵向檩条,8-横向支撑杆,9-伸缩杆,10-斜向支撑杆,11-光伏组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基础1和支撑装置2,支架基础1安装于斜坡地面上,支撑装置2上设有两个光伏组件11。支架基础1采用混凝土强度为C30的预制型混凝土制成,其形状呈“II”字型。现场使用吊车安装支架基础1,将支架基础1埋入距离地面深0.1m处,以避免大开挖破坏土层。支架基础1包括第一支架基础3和第二支架基础4,第一支架基础3和第二支架基础4上均安装有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包括前立柱5、后立柱6、纵向檩条7和横向支撑杆8,纵向檩条7的底端为滑块结构,纵向檩条7的顶端通过螺栓与后立柱6连接,后立柱6上设有伸缩杆9,纵向檩条7的滑块结构与后立柱6的伸缩杆9连接。横向支撑杆8的两端均设有螺栓孔,相邻的横向支撑杆8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一种用于不均匀沉降区域的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包括支架基础1和支撑装置2,支架基础1安装在坡顶平面上,支撑装置2上安装有两个光伏组件11。支架基础1采用混凝土强度为C30的预制型混凝土制成,其形状呈“II”字型。现场使用吊车安装支架基础1,将支架基础1埋入距离地面深0.1m处,避免了大开挖破坏土层。支架基础1包括第一支架基础3和第二支架基础4,第一支架基础3和第二支架基础4上均安有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包括前立柱5、后立柱6、纵向檩条7和横向支撑杆8,横向支撑杆8为上下两个,纵向檩条7的底端为滑块结构,纵向檩条7的顶端通过螺栓与后立柱6连接,后立柱6上设有伸缩杆9,纵向檩条7的滑块结构与后立柱6的伸缩杆9连接。横向支撑杆8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横向支撑杆8固定于纵向檩条7上。支撑装置2还包括斜向支撑杆10,斜向支撑杆10的一端与后立柱6连接,另一端与光伏组件11连接。横向支撑杆8的两端均设有螺栓孔,相邻的横向支撑杆8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布置在斜坡面的支撑装置2包括可调节高度的后立柱6、可纵向滑动的纵向檩条7和通长的横向支撑杆8。对于布置在斜坡面的安装结构,由两根纵向檩条7和一根通长横向支撑杆8支撑光伏组件11,光伏组件11采用压块固定。横向支撑杆8将两个纵向檩条7平行固定,横向支撑杆8的两端延伸出基础范围外,其两端为圆形结构,圆形结构上设有螺栓孔;纵向檩条7通过螺栓固定于后立柱6上,纵向檩条7的角度可调节;通过调节设置在后立柱6上的伸缩杆9的高度,实现光伏组件11角度的手动调节。光伏组,11的角度可调节范围在0~10度之间。对于坡顶平面布置的安装结构,由两根纵向檩条7、上下两根横向支撑杆8和斜向支撑杆10支撑光伏组件11,光伏组件11采用压块固定。上下两根横向支撑杆8固定在纵向檩条7上;纵向檩条7通过螺栓将其顶端固定于后立柱6上,纵向檩条7的角度可调节;通过调节设置在后立柱6上的伸缩杆9的高度,实现光伏组件11角度的手动调节。光伏组件11的角度可调范围在10~50度之间。当地面发生局部沉降时,会导致支架基础1下沉,原本处于同一水平标高的支撑装置2会出现位移,此时由于相邻两个横向支撑杆8之间铰链结构的作用,可以使位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设置于支撑装置2上的光伏组件11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位移,从而避免电缆或接电端子被扯坏。同时,当沉降位移发生时,光伏组件11的角度会偏离最佳倾角,此时手动调节伸缩杆9,使倾角回到最佳,从而保证了发电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