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设计领域,涉及一种解决寄生电路的改进电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
背景技术:
开关防跳回路的作用是防止接点粘连的情况下分、合闸命令同时施加到开关的跳、合闸线圈上,造成开关反复跳闸、合闸,损坏开关。防跳回路的设计使开关出现跳跃时将开关闭锁在跳闸位置。防跳回路分为继电保护装置中防跳回路和开关中防跳回路,继电保护装置中的防跳回路与开关中的防跳回路一般不能同时使用,如果同时使用,开关中的防跳继电器可能会造成因“寄生”回路而自保持,无法返回,自保后由于HWJ、TWJ同时动作,继电保护无法判断开关分合位,甚至造成开关拒动和误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唐平度云山风场的35kV集电线出线17024开关本体及其继电保护装置南瑞RSC-9611C型线路保护装置均设有防跳回路,两个防跳回路同时使用存在寄生电路的问题。由于受寄生回路的影响,17024开关RSC-9611C型线路保护装置在开关合闸后HWJ合位继电器、TWJ跳位继电器同时动作指示灯均亮起,其它开关也会间歇性地出现类似情况。
按照二十五项重点反措实施导则第13.7条的规定:保证继电保护操作电源的可靠性,防止出现二次寄生回路,提高继电保护装置抗干扰能力。现有技术对17024开关及其继电保护装置的接线进行改动,以消除寄生电路造成的影响。现有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采用开关本体的防跳电路,缺点是会造成跳、合闸回路无法监视,另一种是采用继电保护装置回路的防跳电路,其缺点是对开关本体就地操作时出现的开关跳跃问题不起作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开关本体防跳电路与其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结合使用的改进型连接电路,避免了寄生电路的影响,不仅解决了电路防跳还实现了跳闸回路的监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包括就地操作电路、继 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开关电路及本体自带防跳电路,所述就地操作电路与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相连,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再与开关电路和本体自带防跳电路相连,所述本体自带防跳电路包括跳闸回路和合闸回路;所述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的跳闸继电器保持线圈TBJ与跳闸保持继电器常开接点TBJ1串联后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一端合闸继电器监视线圈HWJ短接相连,并与本体自带防跳电路的跳闸回路相连;所述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的跳闸继电器监视线圈TWJ与开关位置常闭接点QF1串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的合闸保持继电器常开接点HBJ1、合闸继电器保持线圈HBJ与跳闸保持继电器常闭接点TBJV2串联后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本体自带防跳电路的合闸回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的跳闸监视继电器常开接点TBJV1与跳闸保持继电器常开接点TBJ2并联后再与跳闸保持继电器线圈TBJV串联,串联后的回路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合闸保持继电器常开接点HBJ1与合闸保持继电器线圈HBJ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自带防跳电路一端与继电保护装置防跳电路相连,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自带防跳电路包括依次串接相连的开关位置常开辅助接点QF、电阻R0和防跳继电器线圈K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接线简单,以开关中防跳回路为主体进行了线路改造,对现有回路的改造难度小,改进后既能防止远方操作的开关跳跃问题,也能防止开关就地操作的开关跳跃问题;另外在实现跳闸回路监视的同时,解决了合闸回路串入合闸线圈后不能启动造成的合闸拒动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改造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改造后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电路总连接示意图。
图中:1、RCS-9611C装置外部端子;2、开关本体接线部分;3、就地操作电路;4、保护装置内部防跳电路;5、本体自带防跳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改造前的接线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继电保护装置为RCS-9611C装置,开关电路为17024开关,RCS-9611C装置为17024开关的继电保护装置。该连接电路主要包括RCS-9611C装置外部端子1和开关本体接线部分2两个部分,开关本体接线部分2主要为开关本体内的防跳电路,RCS-9611C装置外部端子1设有两排多个接线端子,其中303端子与装置电源相连,右侧的端子与开关本体接线部分2连接,端子419、418通过X3:33-X3:34进行短接,端子417、416通过X3:35-X3:36进行短接,此时RCS-9611C装置与17024开关回路的防跳电路均在使用,存在寄生电路。受寄生回路的影响,在开关合闸后合闸继电器HWJ、跳闸继电器TWJ同时动作指示灯牌均亮起。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为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连接电路改造后的接线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一种改进后的接线示意图,依旧包括RCS-9611C装置外部端子1和开关本体接线部分2两个部分。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之前RCS-9611C装置外部419和418端子通过X3:33-X3:34实现的短接处断开,将端子419即跳闸继电器TWJ位置信号直接接到开关内辅助开关QF的常闭接点一端上来。此时,继电保护电路内只有跳闸监视回路TWJ中串入开关断路器辅助开关QF的常闭接点,合闸监视回路HWJ仍串联在跳闸回路中。当开关在合闸位置QF断开时,跳闸继电器TWJ失电返回,防止了在断路器合闸位置时保护装置TWJ/HWJ继电器同时动作的问题。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为一种装有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防跳电路总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总接线原理图。包括就地操作电路3、保护装置内部防跳电路4及本体自带防跳电路5。就地操作电路3提供控制电源以及手合、手跳输入等就地操作输入,然后与保护装置内部防跳电路4相连,保护装置内部防跳电路4再与本体自带防跳电路5以及开关电路相连。其中,保护装置内部防跳电路4再与本体自带防跳电路5相连的具体方式即为上述实施例二所述。
未改造前,在保护装置内部防跳回路4中,当跳闸保持继电器TBJ正常分、合闸时,对操作影响不大。但一旦发生合闸于故障线路,合闸按钮410处来不及分开或粘连,或自动装置的合闸接点YHJ 412处粘连时,如果没有跳闸保持继电器TBJ,开关会发生反复的跳闸、合闸,短时间内多次切断故障电流,这是不允许的。这种开关的跳跃现象轻则对系统造成多次冲击,严重时可能使开关爆炸。接入跳闸保持继电器TBJ后,当开关手动跳闸或保护装置跳闸时,都有跳闸电流流过TBJ的跳闸保持线圈,这时合闸回路的常闭TBJV2接点分开,合闸回路不通,如果合闸信号没有复归,将通过跳闸保持继电器TBJ的常开接点TBJV1使跳闸保持继电器线圈TBJV得电,使其自保持,直到合闸信号返回。这样就起到防止开关反复分合闸的作用。
同时,本体自带防跳电路5由电压型继电器来完成防跳功能的,此处为防跳继电器K0,当远方或开关就地合闸时,开关由分闸状态变为合闸状态,开关QF常开接点闭合,启动防跳继电器K0,防跳继电器K0自保持接点闭合,使防跳继电器K0自保持,防跳继电器K0常闭接点断开,合闸回路不通。合闸信号不消失,防跳继电器K0不返回,这样就起到防止开关反 复分合闸的作用。
本实施例所述的接线方式,为防止开关通过防跳回路将“负电”反送,将继电保护装置中419,418之间的连接片打开,将跳闸监视继电器TWJ位置信号419直接接到开关内辅助开关QF的常闭接点一端上,来实现开关跳闸位置的监视。将417与416短接、不外接开关内辅助开关QF接点。只在跳闸监视回路中串入开关断路器辅助开关QF的常闭接点(见419端子引出回路)。这样当开关在合闸位置QF断开,跳闸监视继电器TWJ失电返回,防止了在断路器合闸位置时,跳闸监视继电器TWJ、合闸监视继电器HWJ同时动作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