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路负序分量滤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477阅读:19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电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微电路负序分量滤过器。



背景技术:

根据对称分量法,三相电路中的三相不对称相量(电压或电流)可分解为正序、负序和零序三组三相对称分量。从三相不对称相量中取出某序对称分量的电路,称为该序分量过滤器。从三相不对称电流相量中取出某序电流分量的电路,称为该序电流过滤器;从三相不对称电压相量中取出某序电压分量的电路,称为该序电压过滤器。在电力系统负序电流电压保护中,负序电流和负序电压的大小是决定保护装置是否动作的依据;而在电力系统负序方向电流保护中,负序电流的大小和负序电流与负序电压的相位差是决定保护装置是否动作的依据。前者要求负序电流电压过滤器能正确反映负序电流电压的大小;后者不仅要求负序电流过滤器能正确反映负序电流的大小,而且要求负序电流电压过滤器能正确反映负序电流电压的相位。然而,目前常用的一些负序分量过滤器(包括负序电流过滤器和负序电压过滤器),大都只能反映负序分量的大小,不能反映负序分量的相位。一些由集成电路组成的负序分量过滤器,既能反映负序分量的大小,又能反映负序分量的相位,但普遍误差较大,结构较复杂田。此外,负序分量过滤器还可采用单片机或微处理器组成,但其结构更复杂。成本更较高,而且其中有的仍旧不能同时反映负序分量的大小和相位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微电路负序分量滤过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电压比较器,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第二电压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为第三电压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正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基准电压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微电路负序分量滤过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许多负序分量过滤器不能同时反映负序分量大小和相位的问题,提出一种由一个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几个阻容元件组成的新颖集成电路型负序分量过滤器。通过电路仿真证明了其可行性。该过滤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方便地组成精确反映序分量的大小和相位的负序电流过滤器、负序电压过滤器、正序电流过滤器和正序电压过滤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电压比较器IC,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为第一电压端Va,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第二电压端Vb,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为第三电压端Vc,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压比较器IC的负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IC的正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IC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基准电压端。

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电压既可反映a相负序电压分量的大小,又能反映a相负序电压分量的相位。另外,由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小,还可以提高改进后的负序分量过滤器的负载能力。

在图1的比例运算电路中,反馈网络采用尺,和C3并联电路,目的是减小误差,提高精度。因为如果采用电阻和电容串联电路,还需在该串联电路两端并联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以免运算放大器受零点漂移的影响而进入非线性区。

本实用新型的元器件参数选择如下:

第一电容C1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0uF、第一电阻R1为100Ω、第二电阻R2为400Ω、第三电阻R3为500Ω、第四电阻R4为2kΩ、第五电阻R5为27kΩ、电压比较器IC型号为LM32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