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3807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压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电力系统尤其是压配电系统中运行着大量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PT),这些器件具有非线性电磁特性,它们与系统内的容性元件在参数匹配时就会发生铁磁谐振,产生极高的谐振过电压。当这种过电压发生时,由于互感器的铁心饱和,导致其绕组的励磁电流大大增加,严重时可达其额定励磁电流的百倍以上,从而引起互感器高压熔断器熔断、喷油、绕组烧毁甚至爆炸,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

在中压配电网络中为了电压的测量、电能的计量和保护的需要,都要安装电压互感器获取电压的量值,电压互感器按其运行承受的电压不同,可分为半绝缘和全绝缘电压互感器。半绝缘电压互感器在正常运行中只承受相电压,半绝缘电压互感器在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系统运行中,容易发生铁磁谐振过电压,熔断压变熔丝,烧毁电压互感器,甚至引发系统事故,严重影响计量的正确性,使测量数据丢失,危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正确动作等。随着配电电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扩大,导线截面增大,大量采用电缆提高绝缘水平,使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系统的电容电流不断增大,电压互感器的故障增多,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防止铁磁谐振过电压、减少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中电压互感器的故障、减少电网长期运行中因互感器故障所带来的损失、确保系统设备运行环境的安全性的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包括设有底盘的PT手车,还包括N极触头和接地开关,还包括用于安装N极触头的安装板,所述PT手车包括不设一次消谐器的电压互感器,PT手车通过N极触头连接接地开关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互感器包括A相、B相、C相三只全绝缘电压互感器,三只电压互感器并排呈一字型安装在PT手车的底盘上,所述电压互感器的N端通过铜排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N极触头包括静触头和触头盒,还包括与静触头通过梅花触头连接的下触臂,所述下触臂外侧设触臂套筒,触臂套筒外设绝缘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盒设于下触臂、静触头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盒安装于安装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A相、B相、C相中的任一相的N端与下触臂通过连接排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N极触头和接地开关通过铜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用于接地开关连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椭圆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三只串联的全绝缘电压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不设一次消谐器,消除二次电压不平衡现象,防止电压互感器故障频发,当系统稍有不对称时,有效防止形成高幅值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全绝缘电压互感器由于正常运行处于降压运行状态,励磁性能比较好,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减少中压电网长期运行中因互感器故障所带来的损失,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设备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N极触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盒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包括设有底盘的PT手车1、N极触头2和接地开关3,还包括用于安装N极触头2的安装板5,PT手车1包括不设一次消谐器的电压互感器4,电压互感器4包括A相、B相、C相三只全绝缘电压互感器,三只电压互感器并排呈一字型安装在PT手车1的底盘上,电压互感器4的N端通过铜排串联,PT手车1通过N极触头2连接接地开关3接地,N极触头2和接地开关3通过铜排6连接。

如图2所示,N极触头2包括安装于PT柜上的静触头21和触头盒22,还包括与静触头21通过梅花触头23连接的下触臂24,下触臂24外侧设触臂套筒25,触臂套筒25外设绝缘套筒26,触头盒22设于下触臂24、梅花触头23、静触头21外侧,触头盒22安装于安装板5上,A相、B相、C相中的任一相的N端与下触臂24通过连接排线7连接。

如图3所示,安装板5上设有N极触头安装孔52和用于接地开关3连接的安装孔51,安装孔51为椭圆状,数量为十二个,安装孔51两排对称,接地开关3安装后位置可调,避免因铜排6产生一定的角度而增加铜排6调立弯的工序。

当PT手车1推入PT柜手车室时,与静触头21连接,又通过铜排6与接地开关3连接,PT手车1直接接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防止铁磁谐振过电压、减少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中电压互感器的故障、减少电网长期运行中因互感器故障所带来的损失、确保系统设备运行环境的安全性的中性点接地配电系统消谐装置。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