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模块直流牵引非晶合金箱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290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模块直流牵引非晶合金箱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在目前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通常采用传统房屋式变电所,或一种箱式变电站,并采用普通硅钢片材料的变压器,及空气绝缘的高压开关柜设备等。为了满足各种工况运行环境,新的技术也不断涌现,如专利文献CN105305276A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智能远程监视及防盗型箱式变电站,其组成包括:箱式变电站高压侧、非晶合金材料变压器、箱式变电站低压设备主开关、箱式变电站低压侧无功补偿装置、分支塑壳断路器和变压器监测终端。这种箱式变电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占用安装使用的便捷度问题,但普遍缺乏通风及保温设施,对环境适应能力存在较大问题。并且,在箱式变电站中没有设置远程信息交互装置,仍需要人工进行巡查和监测。显然,现有技术箱式变电站存在着环境适应性较差和不能远程监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箱式变电站存在的环境适应性较差和不能远程监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模块直流牵引非晶合金箱式变电站,包括:箱式壳体、高压室、变压器室、整流器直流配电室和远程监控装置;所述箱式壳体为矩形框架结构,且在所述箱式壳体的四个立面上均分别设置有柜门及若干通风窗,并在每个柜门旁设置有安全窗;所述高压室、变压器室、整流器直流配电室和远程监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箱式壳体内;并且,还设置有太阳能板供电且通过声光控制的照明灯;所述箱式壳体及柜门均采用双层金属结构,并在两层金属中间填充有隔热防火材料;所述远程监控装置包括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和各种电性能参数采集装置,并且,还设置有无线通信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室内设置有模块式高压开关柜,所述模块式高压开关柜表面涂覆有金属屏蔽层,其内主回路的导电件均为采用固体绝缘材料全包封的绝缘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变压器室内设置有整流变压器,所述整流变压器为非晶合金干式整流变压器。

无线通信装置为GPS通信卡、北斗卫星通信卡或WIFI通信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设使用需求,有利于远程监测和控制。同时,高压部分采用全密封结构,可以免受污染、腐蚀性气体、潮湿、灰尘等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模块直流牵引非晶合金箱式变电站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箱式壳体,2为柜门,3为百叶通风窗,4为安全窗,5为照明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智能模块直流牵引非晶合金箱式变电站,包括:箱式壳体1、高压室、变压器室、整流器直流配电室和远程监控装置;箱式壳体1为矩形框架结构,且在箱式壳体的四个立面上均分别设置有柜门2及若干百叶通风窗3,并在每个柜门2旁设置有安全窗4;高压室、变压器室、整流器直流配电室和远程监控装置设置在箱式壳体1内;并且,还设置有太阳能板供电且通过声光控制的照明灯5;箱式壳体1及柜门2均采用双层金属结构,并在两层金属中间填充有隔热防火材料;远程监控装置包括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和各种电性能参数采集装置,并且,还设置有无线通信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箱式壳体1及多个柜门2采用双层金属结构,厚度为50mm,两层金属中间采用填充有隔热防火材料,以保证其保温效果,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及箱体强度。分别设置于柜体四面的柜门及安全窗、可以在最大程度为设备的安装及维修提供便捷,有利于变电站的集成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工况环境灵活设计箱体尺寸及操作空间,同时,设置在四周的百叶通风窗可以促进箱体内部自然通风,调节箱体内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压室内设置的模块式高压开关柜表面涂覆有金属屏蔽层,其内主回路的导电件均为采用固体绝缘材料全包封的绝缘结构,其内主回路的导电件采用固体绝缘材料全包封,可以免受污染、腐蚀性气体、潮湿、灰尘等的影响,有效解决了裸露带电部件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压器室内设置有整流变压器,整流变压器为非晶合金干式整流变压器,解决了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空载率高变压器空载损耗高的问题。而设置于箱体外部的照明设备,采用太阳能极板式照明灯,通过声光控制,不需要任何接线,正确安装即可使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配置有远程监控装置,包括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和各种电性能参数采集装置,并且,还设置有无线通信装置。不仅可以方便的、实时的采集变电站运行的电气数据,还可上传调度监控,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同时,还对箱式变电站内的温湿度等进行监控,及早发现事故苗头,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作为便捷的无线通信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通信装置为GPS通信卡、北斗卫星通信卡或WIFI通信卡。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设使用需求,有利于远程监测和控制。同时,高压部分采用全密封结构,可以免受污染、腐蚀性气体、潮湿、灰尘等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