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充电装置与被充电设备基本都是通过电缆线连接,通过电缆进行电能传输,使用很不方便。无线充电装置取消电缆线,充电装置通过空间发射电磁场能量,电磁场能量通过空间进行无线输送,被充电设备通过空间接收充电装置发射的电磁场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被充电设备的充电电能。无线充电技术摆脱了传统的充电线缆在对被充电设备进行插拔的过程中对被充电设备造成的损耗,具有其技术优越性,现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对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充电中。但是,传统无线充电技术以广播式发射充电能量,在被充电设备不需要充电时会造成能量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无线充电技术所采用的广播式发射充电能量的方法在被充电设备不需要充电时会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包括第一无线收发电路、第一信号识别电路、位置定位电路、充电使能电路和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
所述第一无线收发电路、第一信号识别电路、充电使能电路和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顺次连接;位置定位电路与所述第一无线收发电路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的位置定位信息;
所述第一无线收发电路用于接收无线充电接收器发送的充电请求信号和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将所述充电请求信号和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信号识别电路进行配对识别,同时将通过配对识别的确认信息和所述位置定位电路检测的位置定位信息发送给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
所述第一信号识别电路用于对所述充电请求信号和身份识别信息进行配对识别,配对识别成功后通过第一无线收发电路将通过配对识别的确认信息发送给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并且向所述充电使能电路发送充电命令信号;
所述位置定位电路通过第一无线收发电路向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发送所述位置定位信息;
所述充电使能电路接收到所述充电命令信号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将接收到的充电能量发射出去。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还包括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无线收发电路、第一信号识别电路、位置定位电路和充电使能电路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无线收发电路、第一信号识别电路、位置定位电路和充电使能电路供电;
所述第二电源与所述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连接,用于为所述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提供所述充电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为直流电源,所述第二电源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号识别电路对所述充电请求信号识别成功后,还将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自身的位置定位信息发送出去。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无线充电发射器,还包括无线充电接收器;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第二无线收发电路、第二信号识别电路、LDO稳压模块、无线充电能量接收电路和无线充电请求应答控制电路;
所述无线充电能量接收电路用于与待充电电池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发射的充电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存储到所述电池中;
所述LDO稳压模块用于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LDO稳压模块与所述第二无线收发电路和第二信号识别电路连接,所述LDO稳压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池输出的电能稳压后提供给所述第二无线收发电路和第二信号识别电路;
所述无线充电请求应答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无线收发电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收发电路发送充电请求信号和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的身份识别信息;
所述第二无线收发电路还用于接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发出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自身的位置定位信息;
所述第二信号识别电路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发送的自身设备配对信息进行识别与确认。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内还设置有位置定位模块,所述位置定位模块用于对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的位置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模块为GPS卫星定位模块或北斗卫星定位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系统,在无线充电发射器中加入信号识别电路对无线充电接收器发送的充电请求和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才触发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发射充电能量,并通过无线充电接收器进行充电,实现了按需充电,解决了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所采用的广播式发射充电能量的方法在被充电设备不需要充电时会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器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包括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位置定位电路13、充电使能电路3和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4。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充电使能电路3和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4顺次连接,位置定位电路13和第一无线收发电路顺次连接。
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用于接收无线充电接收器发送的充电请求信号和无线充电接收器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将充电请求信号和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进行配对识别,同时将通过配对识别的确认信息和位置定位电路13检测的位置定位信息发送给无线充电接收器。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用于对充电请求信号和身份识别信息进行配对识别,配对识别成功后通过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将通过配对识别的确认信息发送给无线充电接收器,并且向向充电使能电路3发送充电命令信号。并通知位置定位电路13向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传送位置定位信息,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收到位置定位信息后把位置定位信息发送出去,无线充电接收器接收该位置定位信息。充电使能电路3接收到充电命令信号后,控制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4将接收到的充电能量发射出去。
无线充电发射器在发射充电能量前,需要先识别是否接收到无线充电接收器发出的充电请求信号,同时还要对发出充电请求信号的无线充电接收器进行身份识别,只有接收到身份匹配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发出的充电请求信号后,才发射充电能量,实现按需发射,避免造成能源浪费,简称WIET技术。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器还包括第一电源5和第二电源6。第一电源5分别与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充电使能电路3和位置定位电路13连接,用于为第一无线收发电路1、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充电使能电路3和位置定位电路13供电。第二电源6与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4连接,用于为无线充电能量发送电路4提供充电能量。第一电源5为直流电源,第二电源6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识别电路2对充电请求信号识别成功后,还将无线充电发射器自身的位置定位信息发送出去。该位置定位信息主要用于被无线充电接收器接收,无线充电接收器根据该位置定位信息进行路径规划,从而引导被充电设备自行移动到无线充电发射器的位置进行充电。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上述无线充电发射器,还包括无线充电接收器。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第二信号识别电路8、LDO稳压模块10、无线充电能量接收电路12、无线充电请求应答控制电路9和路径导航电路14。
无线充电能量接收电路12用于与待充电电池11连接,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发射器发射的充电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存储到电池11中。
LDO稳压模块10用于与电池11连接,LDO稳压模块10与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第二信号识别电路8和路径导航电路13连接,LDO稳压模块10用于将电池11输出的电能稳压后提供给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第二信号识别电路8和路径导航电路14。
无线充电请求应答控制电路9与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连接,用于通过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发送充电请求信号和无线充电接收器的身份识别信息。
第二无线收发电路7还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发射器发出的无线充电发射器自身的位置定位信息。第二信号识别电路8用于对接收到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发送的自身设备配对信息进行识别与确认。路径导航电路14用于对接收到的无线充电发射器发送过来的无线充电发射器的位置定位信息进行路径规划与引导。无线充电接收器可明确无线充电发射器当前的位置定位信息,一些具有自动路径规划的被充电设备安装该无线充电接收器后,可根据无线充电发射器的位置信息自行移动到达无线充电发射器的位置,实现充电。
部分可自行移动的被充电设备采用“无线寻的”技术,根据无线充电发射器发送的自身位置定位信息,利用安装在被充电设备上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内置的路径规划功能进行路径规划,引导被充电设备靠近无线充电发射器的可充电位置,实现无线充电发射器对被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简称“WPLC”技术。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接收器内还设置有位置定位模块,位置定位模块可用于对其所安装于的被充电设备进行位置定位。卫星定位模块具体为GPS卫星定位模块或北斗卫星定位模块或其他位置定位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