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尤指电机主体的座体内部设置有传动机构的带动齿轮,并在带动齿轮二侧处的环凸部上分别套接有夹持弹簧形成停止煞车状态,以防止驱动器停止驱动于传动机构作动时连带造成带动齿轮反转的情况发生。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动马达的使用相当的普遍,且不同型式的电动马达也有不同机构设计与传动方式,并可应用于升降装置、医疗或居家用床、按摩椅、健身与复健相关的器材等、开门/开窗机上使用,而一般电动马达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可利用其蜗杆带动蜗轮或主轴驱动齿轮组使螺杆形成转动,并由螺杆带动于可伸缩的连杆机构使外部装置作线性位移或旋转的动作。
当电动马达为由蜗杆(或主轴)啮合于蜗轮(或齿轮组)带动螺杆使外部装置线性位移或旋转时,其传动力量很大,所以电动马达停止作动时很容易因为负载的影响造成螺杆反转,并使连杆机构(或外部装置)产生快速下降无法即时煞车,因此便有业者在电动马达上加装有一制动装置,使电动马达停止作动时能达到即时煞车的功能,若是将电动马达安装于升降桌上,便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与体积,而传统方式多未考虑电动马达的设置是否会影响使用者对升降桌的使用,或者是未考虑到对于机械构件的整合设计,以致使制动装置大都为外露于电动马达整体架构上,并在升降桌的升降动作上也容易因制动装置的凸出而发生撞击,尤其在进行维修时,电动马达上的制动装置凸出的部位更容易因此撞击到如维修人员的头部等处,故在安全考量上也有欠思虑,所以要如何能有效解决电动马达停止作动时无法即时煞车,以及电动马达上加装制动装置凸出的部位影响到使用者对升降桌的使用与安全性上的问题,即为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故,新型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的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主体及两个夹持弹簧,其中:
该电机主体所具有的座体内部容置空间设置有传动机构一个以上相互啮合传动的带动齿轮,并在带动齿轮中央处相对向外设有凸出带动齿轮二侧处的轴柱,且两个轴柱外表面相邻于带动齿轮处分别形成有环凸部,再在座体外部结合有伸入座体内用以驱动于带动齿轮形成转动的驱动器;
该夹持弹簧设置于座体的容置空间内,并具有侧向连续卷绕的复数弹性环圈,且两个夹持弹簧的复数弹性环圈分别套接于带动齿轮二侧处的环凸部上形成夹持状态。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电机主体位于座体的容置空间二侧处具有开口,并在带动齿轮的轴柱内部形成有轴向贯通且正对于开口处的套接孔。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电机主体的座体包括两个外壳,并在外壳的容置空间内壁面二侧处都设有环形定位槽,且带动齿轮的两个轴柱上分别套接有嵌合于定位槽内形成定位的滚动轴承。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电机主体的座体包括两个外壳,并在两个外壳的对接面相邻于带动齿轮二侧处设有复数卡槽,且夹持弹簧的弹性环圈其中一端分别朝外延伸有定位于卡槽内的定位部。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夹持弹簧的定位部朝外反折形成有定位于卡槽内的接脚,并在接脚末端处形成有阻挡于卡槽周围表面上的扣钩。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电机主体的驱动器具有结合于座体外部的马达,并在马达一侧处设有伸入座体内用以啮合于带动齿轮并带动所述带动齿轮转动的驱动轴。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马达与带动齿轮轴心线上形成正交。
所述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夹持弹簧的复数弹性环圈内径套接前小于带动齿轮的环凸部外径,并在弹性环圈套接于环凸部上后形成夹持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乃在于电机主体的座体内部设置有传动机构的带动齿轮,并在带动齿轮中央处设有相对的轴柱,且二轴柱外表面相邻于带动齿轮处分别形成有环凸部,再在带动齿轮二侧处的环凸部上分别套接有夹持弹簧所侧向连续卷绕的复数弹性环圈,当驱动器停止驱动于传动机构作动时,可利用二夹持弹簧的复数弹性环圈夹持于带动齿轮二侧处的环凸部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而形成停止煞车状态,以防止驱动器停止驱动时传动机构受到外力作用所连带造成带动齿轮产生反转的情况发生,更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且可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特点乃在于当电机主体受到外力负荷变化作用影响时,可利用夹持弹簧的复数弹性环圈分别夹持于带动齿轮二侧处的环凸部上,并由复数弹性环圈一端所朝外延伸的定位部定位于座体二外壳对接面处的卡槽内,使夹持弹簧受到带动齿轮摩擦力作用时不会随之产生任意转动,此种夹持弹簧的结构设计不但可方便组装,并由复数弹性环圈夹持于环凸部上产生的摩擦力作用,可提升带动齿轮停止时的煞车效果,且带动齿轮二侧处平均受力,更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点乃在于此种二夹持弹簧为配合传动机构的带动齿轮设置于电机主体的座体内部,使座体不需变更原有结构设计,也不会占用外部的空间,以提高整体机构设计与运用上的弹性,且该夹持弹簧可为一般制式的规格品,不需更改电机主体原来规格或针对其开发不同的模具,可有效降低制造所需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传动机构与夹持弹簧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马达驱动带动齿轮时的仰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带动齿轮正转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带动齿轮反转煞车时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主体;11-座体;110-容置空间;1101-开口;111-外壳;112-定位槽;113-卡槽;12-传动机构;121-带动齿轮;122-轴柱;1221-套接孔;123-环凸部;124-滚动轴承;13-驱动器;131-马达;132-驱动轴;2-夹持弹簧;21-弹性环圈;210-夹持空间;22-定位部;221-接脚;222-扣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传动机构与夹持弹簧的立体分解图及局部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的改良结构包括电机主体1及至少两个夹持弹簧2,其中:
该电机主体1具有中空的座体11,并在座体11内部形成有二侧处具相对开口1101的容置空间110,且容置空间110内设置有传动机构12一个以上相互啮合传动的带动齿轮121(如蜗轮或正齿轮),而座体11外部为结合有驱动器13,并在驱动器13所具有的马达131一侧处设有伸入座体11内用以啮合于带动齿轮121上带动其形成转动的驱动轴132(如蜗杆或轴杆上结合的正齿轮),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31的驱动轴132与带动齿轮121轴心线上形成正交,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书内容都一起合予陈明。
再者,座体11包括利用螺丝锁固方式所组构而成的二外壳111,并在外壳111的容置空间110内壁面接近二侧开口1101处都设有连续段差状的环形定位槽112,且二外壳111的对接面相邻于带动齿轮121二侧处设有复数卡槽113,而带动齿轮121为由塑胶材质所一体成型,并具有良好的耐磨耗性及机械强度,该带动齿轮121中央处相对向外设有凸出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轴柱122,并在轴柱122内部形成有轴向贯通且正对于开口1101处的六角形套接孔1221,且二轴柱122外表面相邻于带动齿轮121二侧表面处分别形成有连续段差状的环凸部123,再在轴柱122上分别套接有嵌合于定位槽112内形成定位的滚动轴承124。
该夹持弹簧2具有侧向连续卷绕的复数弹性环圈21,其弹性环圈21内部形成有夹持空间210,并在弹性环圈21二端分别朝外延伸有定位部22,且其中一定位部22朝外反折形成有倒钩状的接脚221,再在接脚221末端处形成有扣钩222,而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为由夹持空间210分别套接于带动齿轮121的环凸部123上,并因弹性环圈21的内径套接前小于环凸部123的外径,所以弹性环圈21套接于环凸部123上后即可形成夹持状态,且各夹持弹簧2的定位部22为由接脚221分别定位于二外壳111对接面处的卡槽113内,以及扣钩222阻挡于卡槽113周围表面上,可使二夹持弹簧2套接于带动齿轮121二侧处不会产生任意转动。
请搭配参阅图6、图7、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马达驱动带动齿轮时的仰视剖面图、带动齿轮正转时的侧视剖面图及带动齿轮反转煞车时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马达较佳实施是以应用于升降装置为说明,并将电机主体1的座体11安装于升降桌平台的支撑架上,且升降控制机构的传动杆(如复数套管所构成)轴向穿过带动齿轮121的套接孔1221,便可凭借驱动器13带动于传动机构12使传动杆形成转动,并由传动杆连动于升降控制机构的升降杆来将升降桌平台作向上或向下升降的动作,但于实际应用时,则并非是以此作为局限,也可应用于外部装置(如医疗或居家用床、按摩椅、健身与复健相关的器材等)、开门/开窗机或其他设备上使用。
当驱动器13驱动于传动机构12作动时,由于马达131的驱动轴132带动于带动齿轮121输出的扭力为大于环凸部123与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所以使带动齿轮12的环凸部123可相对于夹持弹簧2形成转动,当驱动器13停止驱动于传动机构12作动时,其带动齿轮121的套接孔1221受到传动杆或外力的影响便会产生反转,并连动于升降控制机构的升降杆可能发生快速下降无法即时煞车的缺失,如此,便可利用二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以夹持空间210分别套接于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环凸部123上形成夹持状态,并由复数弹性环圈21内壁面与环凸部123外表面间所产生的摩擦力起到煞车作用而形成停止煞车状态,以防止因传动机构12的带动齿轮121停止转动时受到外力作用反转所连带造成升降杆或升降桌平台产生下降的情况发生,且可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再者,当电机主体1受到外力负荷变化作用影响时,也可利用二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分别夹持于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环凸部123上,并由夹持弹簧2一端的定位部22定位于座体11的卡槽113内,使夹持弹簧2受到带动齿轮121摩擦力作用时不会随之产生任意转动,此种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环凸部123上分别套接有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不但可方便组装,并由复数弹性环圈21夹持于环凸部123上所产生的摩擦力作用,可提升带动齿轮121停止时的煞车效果,且因带动齿轮121二侧处分别套接有夹持弹簧2可平均受力,更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此种二夹持弹簧2配合传动机构12的带动齿轮121设置于座体11内部,使座体11不需变更原有的结构设计,也不会占用到电机主体1外部的空间,以提高整体机构设计与运用上的弹性,且夹持弹簧2为一般制式规格品,也不需更改电机主体1原来规格或针对其开发不同的模具,如此可有效降低制造上所需的成本,更具产品的竞争力。
是以,本实用新型为针对电机主体1的座体11内部设置有传动机构12的带动齿轮121,并在带动齿轮121中央处相对的轴柱122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环凸部123,再在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环凸部123上分别套接有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当座体11外部的驱动器13停止驱动于传动机构12作动时,可利用夹持弹簧2的复数弹性环圈21夹持于带动齿轮121二侧处的环凸部123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而形成停止煞车状态,以防止驱动器13停止驱动时传动机构12受到外力作用所连带造成带动齿轮121产生反转的情况发生,更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且可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而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