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流体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4238发布日期:2018-09-15 00:41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流体输送装置的降噪技术。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然而,电机中的转子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震动,震动经由电机定子传递至电机外壳再传至流体输送装置,从而使流体输送装置整体产生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减震降噪的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流体输送装置。

一种电机,其包括机壳、定子及转子,所述定子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转子转动支承于所述定子上,所述电机还包括减震件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减震件及所述定子,所述减震件夹置于所述定子及所述紧固件以及所述定子及所述机壳之间,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机壳固定相接,所述减震件包括沿所述紧固件轴向隔开设置的第一减震体与第二减震体,所述第一减震体与第二减震体均包括一轴向套设于所述紧固件的主体部,所述第一减震体与第二减震体之间隔开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减震体的主体部与第二减震体的主体部沿所述紧固件轴向的长度之和的3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子上开设沿轴向延伸而供所述紧固件穿设其中的容纳部,所述第一减震体与第二减震体的主体部分别收容于所述容纳部并靠近所述定子的轴向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震体及/或所述第二减震体的主体部侧壁上形成了多个突起,所述第一减震体及/或所述第二减震体的主体部通过所述突起与所述容纳部的内壁贴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突起为条状突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突起为沿所述紧固件轴向延伸的条状突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震体还包括凸伸部,所述第一减震体的凸伸部由所述第一减震体的主体部的一端周缘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减震体的凸伸部位于所述容纳部外,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减震体的凸伸部及主体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减震体还包括凸伸部,所述第二减震体的凸伸部由所述第二减震体的主体部的一端周缘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减震体的凸伸部位于所述容纳部外,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减震体的凸伸部及主体部,所述定子夹设于所述第一减震体的凸伸部及所述第二减震体的凸伸部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子包括支撑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的定子铁芯,所述容纳部为设于所述支撑件上的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及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部,所述容纳部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子包括主轴及转子体,所述主轴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转子体套设于所述主轴及所述定子铁芯,所述转子体的内壁与所述定子铁芯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子体包括外壳以及装设于所述外壳上的多块磁体,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多块磁体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于所述定子铁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紧固件包括杆体以及凸伸形成于所述杆体一端的紧固头,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第一减震体、第二减震体及所述定子并与所述机壳固定相接,所述紧固头与所述减震件远离所述机壳的一端相邻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机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减震体与所述机壳之间,所述杆体上形成轴肩,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垫圈,所述轴肩与所述垫圈相抵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上设装设孔,所述垫圈设置于所述装设孔上,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装设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一侧设有收容槽,所述定子及所述转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装设孔设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减震件由橡胶、树脂、泡棉中的一种制成。

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其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机及叶轮,所述转子与所述叶轮止转连接。

本发明的所述电机及流体输送装置,在所述定子上设置分体式减震件,且减震件的减震体之间间隔的距离较大,紧固件穿设于减震件且与电机定子不接触,从而使电机产生的震动很少部分传递至机壳,进而降低所述电机及流体输送装置工作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流体输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流体输送装置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流体输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与图6为图1所示流体输送装置的减震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a与图7b为现有流体输送装置的噪音测试结果图。

图8a与图8b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的噪音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外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流体输送装置100,其包括电机200及叶轮400。流体输送装置100用于抽吸流体,如气体、水、油等流体。于本实施例中,流体输送装置100为鼓风机。于其他实施例中,流体输送装置100可以为液泵等其它流体输送装置。叶轮400固定于所述电机200的一端,并由电机200驱动。可以理解的是,流体输送装置100还包括扩散器(图未示)等其他常用元件,为节约篇幅,此处不进行详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00为外转子电机。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电机200包括机壳20、定子40、垫圈50、减震件60、紧固件70以及转子80。具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定子40设置于机壳20上,垫圈50设置于定子40与机壳20之间,减震件60收容于定子40,紧固件70穿设于减震件60、垫圈50及机壳20并与机壳20固定相接,转子80转动支承于定子40上。可以理解,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00可以为内转子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0的一侧设有收容槽24。收容槽24底部的大致中心位置设有通孔226。收容槽24的底部间隔通孔226开设装设孔28。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3,定子40收容于收容槽24。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40包括支撑件42以及装设于所述支撑件42上的定子铁芯44。可以理解的是,定子40还包括绕组46,绕组46装设于定子铁芯44上,用于在通电时在电磁作用下,驱动转子80转动。支撑件42包括第一支撑部422及固定套设于第一支撑部422的第二支撑部424。第二支撑部424上对应装设孔28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容纳部42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部426为贯穿第二支撑部424的通孔。第一支撑部422贯通开设有连接孔428。

垫圈50大致呈圆环状,其对应装设孔28设置于装设孔28上方,用以与紧固件70配合。垫圈50位于定子40的下方。本实施方式中,垫圈50由金属制成,于其他实施例中,垫圈50可以为其他材料制成,如塑料等材料;垫圈50不限定为圆环形,垫圈50可以设为其它形状,如设有通孔的方片等。

减震件60收容于容纳部426、夹置于所述定子40及所述紧固件70以及所述定子40及所述机壳20之间。减震件60包括分体隔开设置的第一减震体61及第二减震体63。请参阅图4所示,第一减震体61与第二减震体63大致结构相同,均包括轴向套设于所述紧固件70的主体部62及与主体部62一端周缘延伸而成的凸伸部64。主体部62大致呈圆筒状、分别收容于所述容纳部426并靠近所述定子40的轴向两端。其中,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穿设于容纳部426邻近叶轮400的一端,第一减震体61的凸伸部64位于容纳部426的外部并邻近叶轮400设置。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穿设于容纳部426邻近垫圈50的一端,第二减震体62的凸伸部64位于容纳部426的外部与垫圈50相贴合。请参阅图5与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及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突起621,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及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通过突起621与容纳部426的内壁贴合于一起,如此以增加第一减震体61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的形变空间,增强第一减震体61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的吸震效果。

其中,第一减震体61的凸伸部64夹设于支撑件42与垫圈50之间。第二支撑部424夹设于第一减震体61的凸伸部64与第二减震体63的凸伸部66之间。第一减震体61的凸伸部64及第二减震体63的凸伸部66分别与第二支撑部424相对的轴向端面相贴合。本实施例中,减震件60由橡胶制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震件60可以为由泡棉、树脂、塑料等材质制成的能够吸收震动的元件,减震件60可以为弹性铁片或弹簧。垫圈50设置于第一减震体61的凸伸部64与机壳20之间。

紧固件70依次穿设于第一减震体61、第二减震体63、垫圈50及装设孔28,以将支撑件42与机壳20固定连接。紧固件70包括杆体72以及凸伸形成于杆体72一端的紧固头74,其中紧固头74的直径大于杆体72的直径。杆体72上形成轴肩76。本实施方式中,杆体72由两段直径不同的杆部连接形成,轴肩76形成于所述两段直径不同的杆部之间。杆体72穿设于减震件60、垫圈50及装设孔28,进而将支撑件42与机壳20固定连接。垫圈50与轴肩76相抵配合,以控制减震件60的预紧力,防止减震件60被紧固件70的紧固头74过度抵压而影响使用寿命。第二减震体63的凸伸部64夹设于紧固头74与第二支撑部424之间。

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之间间隔的距离至少等于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沿紧固件70轴向的长度之和的3倍。第一减震体61与第二减震体63将紧固件70与定子40之间隔开,紧固件70在连接定子40与机壳20时不与定子40接触,电机200旋转产生的噪音一部分被减震件60吸收,由于减震件60与定子40接触面积小,而紧固件70与机壳20不接触,因此仅有很少一部分噪音经由减震件60与紧固件70传导至机壳20,降低了流体输送装置100整体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装设孔28、容纳部426、紧固件70、垫圈50、减震件60的数量均为三个,装设孔28围绕通孔226设置于收容槽24的底部,容纳部426对应装设孔28设置,每一垫圈50设置于一装设孔28上方,每一减震件60穿设于一容纳部426,每一紧固件70依次穿设于一减震件60、相应的垫圈50及装设孔28进而将定子40与机壳20固定相接。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70的数量不局限于三个,还可以为一个、两个、四个、五个或更多。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80包括主轴81及转子体83。主轴81通过两个轴承82(如图4所示)转动地支承于第一支撑部422。其中,两个轴承82分别邻近第一支撑部422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支撑部422。主轴81的一端伸出第一支撑部422与叶轮400止转连接。

转子体83包括外壳831以及装设于外壳831上的多块磁体835。外壳831套设于主轴81及定子40,且外壳831与主轴81止转连接。本实施例中,外壳831包括第一连接部837及与第一连接部837连接的第二连接部839。第一连接部837大致呈弧面状,其固定套设于主轴81上并位于定子40的上方。第二连接部839套设于定子铁芯44。多块磁体835装设于第二连接部839的内壁上,并与定子铁芯44间隔设置,以使转子体83不与定子铁芯44相接触。

叶轮400与主轴81伸出第一连接部837的一端止转相接。本实施方式中,叶轮400罩设于第一连接部837上。

组装本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100时,首先,将垫圈50对正对应的装设孔28,将减震件60装设于定子40,将定子40放置于机壳20的收容槽24,将紧固件70穿设于减震件60、垫圈50及机壳20,进而将定子40与机壳20固定连接。其次,将主轴81转动地装设于支撑件42上,使主轴81的一端收容于支撑件42中,其一端伸出支撑件42外。然后,将转子体83套设于固定主轴81及定子40,转子体83与主轴81止转连接。最后,将叶轮400装设于主轴81远离支撑件42的一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100时,所述转子80转动,进而带动主轴81及叶轮400转动。

电机200转动产生的震动,由于减震件60与定子40接触面积较小,紧固件70与定子40不接触,因而经减震件60、紧固件70传递至机壳20的震动较少,从而减小了流体输送装置整体的震动与噪音,尤其是减少了流体输送装置100在电机200启动阶段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电机200还可以应用于水泵等其他流体输送装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200可以为内转子电机。

本发明的所述电机200,在所述定子40上设置减震件60,将紧固件70穿设于减震件60,减震件60的减震体61、63分体且相互隔开较远距离设置,减震件60与定子40接触面积较小,紧固件70与定子40不接触,从而使电机200产生的震动较少传递至机壳20,进而降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100整体的噪音。另外,紧固件70设轴肩76,垫圈50与轴肩76相抵,以控制减震件60的预紧力,防止减震件60被紧固件70过度抵压而影响减震件6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减震件60可以省略两个凸伸部64。

可以理解,电机200可以省略垫圈50,紧固件70可以直接与机壳20固定相接。

可以理解,机壳20上的收容槽24可以省略,直接将定子40设于机壳20上。

可以理解,紧固件70的紧固头74可以省略,杆体72沿其长度方向各个位置横截面尺寸为固定尺寸,杆体72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不一致,紧固件70只需满足能够穿设于减震件60并与机壳20固定相接即可。轴肩76可以为形成于杆体72上的凸起。

可以理解,定子铁芯44能够拆卸地与支撑件42装设于一起,容纳部426可以设置成贯穿第一支撑部422的u形槽体。

可以理解,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沿紧固件70轴向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可以理解,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与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的侧壁上可以不设置突起621,或者仅是第一减震体61的主体部62或第二减震体63的主体部62的侧壁上设置突起621。

可以理解,所述突起621可以是沿紧固件70轴线延伸的突起,也可以是沿其他方向延伸的突起,如沿垂直紧固件70轴线延伸的突起。

请参阅图7a、图7b与图8a、图8b,其中图7a、图7b为现有采用一体式减震件的流体输送装置的噪音测试图,图7a为距离现有流体输送装置第一距离对其进行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图,图7b为距离现有流体输送装置第二距离对其进行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图。图8a与图8b为相同条件下,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流体输送装置100的噪音测试图,其中图8a为距离流体输送装置100同样第一距离对其进行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图,图8b为距离流体输送装置100同样第二距离对其进行测试获得的测试结果图。可以看出,采用分体式减震件,尤其是减震件的减震体之间间隔的距离为减震体主体部长度之和的3倍或以上时,在间隔相同距离处测试时,流体输送装置100整体噪音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在电机启动阶段的噪音得到了较大改善。而且相比采用一体式减震件的流体输送装置,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流体输送装置工作过程中噪音变化更平滑。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