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970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顶管是非开挖埋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技术之一,适用于埋设φ600mm-φ4000mm的管道,它具有环保、施工文明、造价合理的特点,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为了深入掌握顶管施工过程中各管节的应力变化情况,例如钢筋计等传感器被焊接安装在管节钢筋骨架上以获得结构应力等力学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性;目前针对钢筋计等传感器导线防护装置主要是采用置于钢筋骨架内的PVC管,传感器的导线从管中穿入并将PVC管的两端封死以阻止混凝土进入,但是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可能会破坏PVC管使得混凝土渗入,导致传感器的导线被混凝土粘结无法取出,与此同时,大体积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放热现象严重,致使钢筋计等传感器的导线有可能被损坏,导致数据难以采集,试验宣告失败,这使得科学研究失去了基础的试验数据,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它包含钢管,该钢管整体为L型结构,所述钢管的一端设置有钢盘,该钢盘上开设有数个贯通设置的可供传感器导线穿过的孔,所述的钢盘与钢管之间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的导线与孔之通过泡沫胶粘接固定,所述钢管的另一端套设有橡胶套,该橡胶套的端部与内模板相连。

所述钢管的一端与内模板紧密贴合。

所述钢管的内壁涂覆有一层隔热涂料。

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的安装方法,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制作一个L型的钢管,钢管的直径根据导线的多少决定,钢管的一端用钢盘封闭,并在钢盘上钻一定量的孔;

(2).在钢管的内部涂覆一些隔热涂料;

(3).将导线从L型钢管的一端穿入,从另一端穿出,穿出后留适宜长度导线方便后续操作,穿出后将导线的接头用包扎布包住并用胶带封死,然后将传感器的导线整理好塞入L型钢管中;

(4).将钢管一端用泡沫胶封死,防止混凝土渗入,而钢管另一端应先塞适量土工布,然后用橡胶套封住,最后放到合适位置,有橡胶套的一侧紧贴内模板,并将钢管焊接在钢筋骨架上。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保证了传感器的导线能够完好无损的在混凝土预制管节中穿过,并顺利取出进行后续工作,又防止混凝土凝固放热损坏导线,彻底杜绝了混凝土的渗入,极大降低了财力和物力得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导线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导线穿线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参看图1,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它包含钢管1,该钢管1整体为L型结构,所述钢管1的一端设置有钢盘2,该钢盘2上开设有数个贯通设置的可供传感器导线穿过的孔3,所述的钢盘2与钢管1之间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的导线与孔3之通过泡沫胶粘接固定,所述钢管1的另一端套设有橡胶套4,该橡胶套4的端部与内模板5相连。

所述钢管1的一端与内模板5紧密贴合。

所述钢管1的内壁涂覆有一层隔热涂料。

实施例2

参看图2-3,一种新型传感器导线的防护装置的安装方法,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为了保护钢筋计的导线不被混凝土粘结和放热损坏,制作一个L型的钢管1,使L型钢管1既可以使导线a穿过,又可以和内模板5贴合紧密,防止混凝土渗入钢管1,钢管1的直径根据导线a的多少决定,钢管1的一端用钢盘2封闭,并在钢盘2上钻一定量的孔3;

(2).在钢管1的内部涂覆一些隔热涂料,防止导线a在混凝土凝结放热过程中有所损坏;

(3).将导线从L型钢管1的一端穿入,从另一端穿出,穿出后留适宜长度导线方便后续操作,穿出后将导线的接头用包扎布6包住并用胶带封死,然后将传感器的导线整理好塞入L型钢管1中;

(4).将钢管1一端用泡沫胶8封死,防止混凝土渗入,而钢管1另一端应先塞适量土工布7,然后用橡胶套4封住,最后放到合适位置,有橡胶套4的一侧紧贴内模板5,并将钢管1焊接在钢筋骨架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保证了传感器的导线能够完好无损的在混凝土预制管节中穿过,并顺利取出进行后续工作,又防止混凝土凝固放热损坏导线,彻底杜绝了混凝土的渗入,极大降低了财力和物力得浪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