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705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该马达单元具有其中容纳无刷马达和电路基板的壳体。



背景技术:

在车载空气调节装置中,鼓风机风扇在构成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无刷马达的作用下旋转,由此进行空气吹送。作为这种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一个示例,可以引用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11-332203中公开的鼓风机马达单元。

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11-332203中公开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中,与霍尔元件一起在无刷马达的旋转轴的下端部的附近设置磁性传感器,该霍尔元件设置在其中形成有供旋转轴插入的插入孔的电路基板上。通过该构造,通过利用霍尔元件检测传感器磁体的磁通量,检测构成无刷马达的转子的旋转角。基于该检测结果来控制供应至定子的激励电流。

与此相反,如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5-080301中公开的,还已知一种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其中没有使用磁体传感器和霍尔元件。这种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包括定子基座,无刷马达的定子被保持在该基座上,并且其中形成了供冷却空气通过的冷却空气引入路径。电路基板通过由树脂制成的隔板连接至该定子基座。更具体地说,在隔板介于电路基板和定子基座之间的条件下该电路基板由定子基座支撑。

在以上构造中,无刷马达的控制通过控制电路来进行,该控制电路与无刷马达一起容纳在壳体的内部。该控制电路通过相对于电路基板电连接预定电子部件而构成,并且当控制该无刷马达时,这些电子部件被通以电流。

伴随着这种通电,电路基板呈现热。如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5-080301中公开的,这种热被传递至散热器,并且通过与该散热器接触的冷却空气将该热消散。通过上述过程,将热从电路基板消除。换言之,对该电路基板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11-332203和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5-080301中公开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在平面中观看时,电路基板与旋转轴线以重叠方式布置。由于该原因,容纳无刷马达的壳体的尺寸沿着旋转轴的轴向方向(壳体的厚度方向)增加。更具体地说,对于上述任一种传统技术而言,都难以实现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尺寸和规模的缩减。

另外,对于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11-332203的传统技术,如能够从该文献的图1认识到的,由鼓风机风扇产生并流入到转移管道内的冷却空气不太可能与散热器接触。因而,难以由该冷却空气冷却该电路基板。另一方面,即使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5-080301中公开的传统技术中,由于隔板介于电路基板和形成有散热器的定子基座之间,因此可以认为难以对电路基板进行冷却。这是因为来自于电路基板的热传递被隔板阻挡。

此外,在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15-080301中,由于由树脂制成的隔板介于电路基板和形成有散热器的定子基座之间,可以认为难以对电路基板进行冷却。这是因为来自于电路基板的热传递被隔板阻挡。因而,尽管采用这些技术以便有效地冷却电路基板,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扩大散热器的热消散面积。实质上,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在还使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规模最小化的同时有效地冷却电路基板。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规模上制造得更小的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该马达单元能够有效地冷却电路基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该鼓风机马达单元包括:无刷马达,该无刷马达适合于使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一部分的鼓风机风扇旋转;电路基板,适合于控制所述无刷马达的控制电路设置在该电路基板上;支撑板,该支撑板具有轴承构件并且还支撑所述电路基板,该轴承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无刷马达的旋转轴;热消散构件,该热消散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并且能够将所述电路基板的热消散;以及壳体,该壳体通过组合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而构成,并且容纳所述无刷马达、所述电路基板、所述热消散构件和所述支撑板。在该鼓风机马达单元中,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中形成有空气引入端口、供所述旋转轴穿过的旋转轴插入开口以及用于使从所述空气引入端口引入的空气至少流到所述无刷马达和所述热消散构件的第一流动通路;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中形成有第二流动通路,从所述空气引入端口引入的空气被允许流过该第二流动通路,并且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中设置有适合于将空气从所述第二流动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一流动通路的引导构件;并且所述引导构件是凸起,该凸起面向所述热消散构件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那一侧突出。

在本发明中,由于电路基板设置在支撑板上,因此分隔构件没有位于电路基板和支撑板之间。因而,来自于电路基板的热快速地传递至支撑板。由此,电路基板得以高效地冷却。

因而,无需特别增加热消散构件的热消散面积。因此,可以减小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尺寸,同时还提高电路基板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中,设置了所述凸起,该凸起用作引导流过第二壳体构件中的第二流动通路的空气(冷却空气)并且将从空气引入端口引入的空气的行进方向改变成朝向第一壳体构件(第一流动通路)那一侧的引导构件。因此,冷却空气高效地接触支撑板。结果,来自于设置在支撑板上的电路基板的热能够通过该支撑板更快速地消除。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电路基板。

所述支撑板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且所述热消散构件作为所述支撑板的一部分而与所述支撑板一体地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板的刚性增加了,因此当鼓风机风扇旋转时支撑板不太可能共振。因此,由于振动被抑制并且防止被传递至壳体,因此防止了壳体本身共振。此外,由于金属的热传导性优异,来自于电路基板的热传递至热消散构件并快速消散。

所述支撑板优选布置在空气从所述空气引入端口经过所述引导构件流到所述旋转轴插入开口的过程中与空气(冷却空气)接触的位置处。这是因为根据该特征,支撑板并因此使得电路基板能够更高效地冷却。

所述支撑板优选包括多个螺钉接合凸台和多个舌状部,螺纹构件螺纹接合在所述多个螺钉接合凸台中以便将所述电路基板附装至所述支撑板,所述舌状部从所述支撑板的外边缘部分突出并用来将所述支撑板支撑到所述壳体中。这方便了支撑板和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并因此变得容易将连接有电路基板的支撑板连接至壳体。

在该结构中,所述多个螺钉接合凸台当中的至少一个螺钉接合凸台优选被布置成接近所述热消散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该螺纹构件螺钉接合在所述热消散构件的附近,由此使所关心的部位和所述电路基板紧密接触地放置。因而,由于来自于电路基板的热高效地传递至所述热消散构件,能够以更大的效率冷却所述电路基板。

另外,所述多个舌状部当中的至少一个舌状部布置在相对于定位成接近所述热消散构件的所述螺钉接合凸台相位差为180°的位置。因而,能够将舌状部放置在不妨碍空气(冷却空气)流动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支撑板中优选形成通风孔。这种通风孔使得由所述引导构件引导的空气能够从所述第二流动通路流到所述第一流动通路。尽管构成所述无刷马达的电磁线圈在上电以便使旋转轴旋转的同时也产生热,但是如果在支撑板中形成通风孔,则冷却空气流动到无刷马达的内部,由此冷却电磁线圈。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无刷马达。

另外,由于支撑板被冷却,从电路基板传递至热消散构件之外的部位的热也被快速消除。因此,甚至进一步增强了电路基板的冷却效率。

所述引导构件例如可以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那一侧呈基本倒v形形式突出的凸起。这种引导构件(凸起)可以通过在第二壳体构件内设置实心凸起(突出结)来形成。另选地,基于减少第二壳体构件的重量的能力这一观点,所述引导构件可以是具有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外壁朝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那一侧弯曲的形状的凸起。

在后一情况下,可以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与所述引导构件的外表面对应的外壁上设置肋部。根据该特征,由于确保了第二壳体构件的刚性,因此防止了壳体在可听范围内的共振。更具体地说,振动噪音减小,并且安静性变得优异。

优选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具有一距离的间隙,使得在所述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支撑板不干涉所述壳体。这是因为,由于该特征,能够避免电路基板发生接触声音或损坏。

从如下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将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在附图中,以图示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示意性总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示意性竖直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示意性仰视图;

图4是构成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一部分的支撑板的示意性总体立体图;

图5是构成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一部分的支撑板的轴承构件的附近的放大竖直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仰视图,其中省略了构成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下侧半部本体的图示;以及

图7是示意性平面图,其中省略了构成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上侧半部本体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鼓风机马达单元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如下描述中,术语“上”和“下”对应于图1和图2中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

图1至图3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的示意性总体立体图、竖直剖视图和示意性仰视图。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包括无刷马达12和容纳该无刷马达12的壳体14。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鼓风机风扇16附装至无刷马达12的旋转轴68。

壳体14是通过组合均由树脂材料制成的下侧半部本体18(第二壳体构件)和上侧半部本体20(第一壳体构件)而构成的。下侧半部本体18是在其面向上侧半部本体20的一侧具有开口的中空本体,而上侧半部本体20是在其面向下侧半部本体18的那一侧具有开口的中空本体(具体参见图2)。更具体地说,下侧半部本体18构成底部,而上侧半部本体20构成顶部。因而,壳体14还被构成为中空本体。在这种情况下,下侧半部本体18的中空内部形成第二流动通路,从空气引入端口22引入的冷却空气(空气)流过该第二流动通路;上侧半部本体20的中空内部形成第一流动通路,从第二流动通路流过的空气流过该第一流动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冷却空气由旋转的鼓风机风扇16产生。

下侧半部本体18由以连续方式从图3的左侧结合至右侧的笔直部分24、大半圆部分26、小半圆部分28以及突出部分30构成。在笔直部分24和小半圆部分28中形成螺钉插入孔32a至32c,穿过这些螺钉插入孔32a至32c的是将下侧半部本体18连接至上侧半部本体20的未示出的连接螺钉。笔直部分24的螺钉插入孔32a形成在不会妨碍冷却空气的流动的位置。另外,螺钉插入孔32b相对于形成在小半圆部分28和大半圆部分26之间的边界附近的螺钉插入孔32c以轻微的相位差形成,从而不会与稍后描述的联接器40干涉。

在笔直部分24中,底壁部分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弯曲,由此形成具有基本倒v形的凸起34。更具体地说,凸起34的两个相应侧部是倾斜部分。如稍后将描述的,该凸起34用作引导冷却空气的引导构件。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横跨构成凸起34的两个倾斜部分的外壁桥接有基本三角形的肋部36。实际上,肋部36在下侧半部本体18的外壁上布置在与凸起34的外表面对应的位置。

大半圆部分26的直径大于小半圆部分28的直径,并且与小半圆部分28共享弦(参见图3)。因此,在大半圆部分26和小半圆部分28的边界处,沿着割线的方向设置有台阶部38a、38b。螺钉插入孔32c形成在台阶部38a处。另一方面,在台阶部38b处,暴露出联接器40,该联接器40为未示出的线束提供电连接。更具体地说,联接器40布置在下侧半部本体18附近。

联接器40由联接器外壳46和设置在容纳于大半圆部分26中的电路板42上的多个汇流条(在当前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汇流条44a、44b、44c和44d)构成(参见图2和图6)。此外,多个汇流条进入到联接器外壳46中。稍后将讨论关于联接器40的其它细节。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上侧半部本体20包括:中空管状构件50,该中空管状构件50中形成有空气引入端口22;第一盖部分52,该第一盖部分52与管状构件50连续,从而与其形成将笔直部分24的上开口关闭的基本l形截面;和第二盖部分54,该第二盖部分54将大半圆部分26和小半圆部分28的上开口关闭。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第二盖部分54为基本圆形形状,并且在其周边边缘上,形成了将空气调节器鼓风机单元10连接至预定构件(未示出)的支柱56a至56c。具体地,支柱56a、56b和56c之间以大体120°的间隔从第二盖部分54的周边边缘径向地突出。

在与螺钉插入孔32a至32c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钉孔58a至58c。更具体地说,分别穿过下侧半部本体18的螺钉插入孔32a至32c的连接螺钉的柄部与上侧半部本体20的螺钉孔58a至58c螺纹接合。因而,通过将下侧半部本体18和上侧半部本体20连接而构成了壳体14。另外,在第二盖部分54中,设置了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螺钉接合部),在这些凸台中形成有用于对支撑板60进行支撑的螺钉孔。

环状凸起64形成为在第二盖部分54的中央部分中向上突出。在环状凸起64中形成有直径略微大的旋转轴插入开口66。无刷马达12的旋转轴68从该旋转轴插入开口66暴露出。另一方面,构成无刷马达12的定子70和转子72以及控制无刷马达12的电路基板42等等与支撑板60一起容纳在壳体14内。

图4中示出了支撑板60的示意性总体立体图。支撑板60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且包括盘状部80以及三个单独的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橡胶保持端82a至82c采取舌状部分的形式。三个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从盘状部80的外圆周边缘突出,并且之间以大约120°的间隔径向设置。另外,散热器84布置在橡胶保持段82a和82c之间。

盘状部80具有薄壁板状,其中以放射状方式形成有多个通风孔86(缝)。在相邻地布置的通风孔86、86之间,辐条部90围绕稍后描述的轴承构件88以放射状方式布置。如能够从图2容易地理解的,这些辐条部90设置有向上隆起以在电路基板42和辐条部90之间形成空间的双面角92。该双面角92布置在朝向外边缘部分从轴承构件88略微间隔开的位置处。更具体地说,双面角92在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的方向上隆起。

圆筒状形状的轴承构件88布置在盘状部80的中央部分中。无刷马达12的旋转轴68由该轴承构件88可旋转地支撑(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5中的放大比例处所示,该轴承构件88从其面向下侧半部本体18的下端侧部分开始依次包括具有小外径的第一轴承容纳段94、最小内径段96、扩大内径段98和第二轴承容纳段100。第一轴承容纳段94和第二轴承容纳段100的相互内径基本相等,而最小内径段96和扩大内径段98的内径与第一轴承容纳段94和第二轴承容纳段100不同。这样,轴承构件88的内径沿着轴承构件88的轴向方向变化。

第一轴承容纳段94的内径具有在竖直方向(轴向方向)上可以接收第一轴承104的外环的等效直径。第一轴承104被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轴承容纳段94中,并且波形垫圈105被第一轴承104的外环夹持并保持。另外,最小内径段96的内径具有恒定直径,并且被设置成为轴承构件88中的最小直径。更具体地说,轴承构件88在最小内径段96处具有最大厚壁,因而该最小内径段96的内圆周壁和旋转轴68的侧圆周壁之间的空隙被最小化。而且,辐条部90被结合到最小内径段96的外圆周壁。

扩大内径段98在最小内径段96上方与其连续地形成。在扩大内径段98中,其内径以渐缩方式在背离下侧半部本体18(接近上侧半部本体20)的方向上加宽。更具体地说,在扩大内径部98中,其内圆周壁随着其接近上侧半部本体20而逐渐从旋转轴68的侧圆周壁分离开。因而,结合至扩大内径段98的薄壁侧的第二轴承容纳段100与其它段相比更为柔性,并且表现出相对较大的弹性。

第二轴承106压配合在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内。第二轴承容纳段100的内径具有适合于与第二轴承106的外环压配合的恒定直径。通过第二轴承容纳段100,由于如上所述其弹性较大,因此容易进行第二轴承106的压配合。而且,在压配合之后,在第二轴承容纳段100的弹性作用下,第二轴承106被弹性地推向旋转轴68那一侧。结果,第二轴承106的内环以基本均匀的方式挤压旋转轴68的外圆周壁。

压配合凹部108在扩大内径段98的外圆周壁上在直径方向上向内凹入,构成无刷马达12的定子70的一部分压配合在该压配合凹部108内。如图2所示,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布置于在轴承构件88的轴向方向上与压配合在压配合凹部108上的定子70分离(偏移)的位置处。

如图4所示,在轴承构件88的附近,形成了多个通风孔86(缝),这些通风孔以放射状方式从内圆周侧延伸到外圆周侧。当然,通风孔86在竖直方向(盘状部80的厚度方向)贯穿。

环状构件109形成在盘状部80的周边边缘上。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和散热器84从环状构件109的外圆周壁(盘状部80的外周边边缘)突出。

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形成其中其弧的一部分被切除并且因此在平面图中观看时为基本c形的形状。圆筒状橡胶构件110的小直径中间部分分别被插入每个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内。由于其插入,将圆柱状橡胶构件110保持在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内。圆筒状橡胶构件110的大直径下端和上端部分从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暴露出。

散热器84是热消散构件,该热消散构件具有由从该热消散构件上直立的多个翅片形成的大的表面面积。更具体地说,从电路基板42传递至支撑板60的热通过散热器84进行有效的消散。支撑板60以如下姿势容纳在壳体14中:其中散热器84的下表面面向凸起34,并且翅片面向上侧半部本体20。

在橡胶保持段82a、82c和散热器84中形成有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在每个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中形成有螺钉孔。用于将电路基板42附装至支撑板60的支撑螺钉114(参见图2)螺纹接合在螺钉孔中。另外,形成在散热器84中的螺钉接合凸台112c和橡胶保持段82b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为大约180°。

盘状部80、轴承构件88、环状构件109和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散热器84和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被一体地结合在一起以由此构成支撑板60。因此,支撑板60是包括盘状部80、轴承构件88、环状构件109、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散热器84和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的单个构件。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撑板60可以作为例如由铝合金制成的铸造产品获得。另外,支撑板60相对于包括凸起34的壳体14的内壁以预定距离间隔开。

另外,设置在上侧半部本体20上的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尤其参见图6)被插入到保持在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中的圆筒状橡胶构件110内。换言之,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装配在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上。此时,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完全被嵌入在圆筒状橡胶构件110内(参见图2)。

在该状态下,将连接螺钉128(螺纹构件)螺纹接合在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的螺钉孔内,且在它们之间插设垫圈127。伴随该螺钉接合,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被垫圈127在竖直方向上压缩预定量。结果,圆筒状橡胶构件110分别被插设在垫圈127和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上侧半部本体20)之间。

构成联接器40的联接器外壳46定位固定在盘状部80的外边缘部分的附近。更具体地说,如图6(省略了下侧半部本体18的图示)所示,该联接器外壳46包括从其主体部分120朝向盘状部80突出的腿部122。具有未示出的阻挡台阶部的螺钉孔124形成为贯穿腿部122。另外,穿过螺钉孔124的固定螺钉126螺纹接合在形成于盘状部80中的螺钉孔(未示出)中,由此将联接器外壳46连接至支撑板60。固定螺钉126的头部被阻挡台阶部阻挡。

主体部120是形成有内部腔室(未示出)的中空本体。形成有贯穿主体部120的下端表面的两个缝130a和130b(参见图3和图6)。更具体地说,缝130a和130b开始于下端表面并且通达至面对内部腔室的内表面。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联接器外壳46由绝缘材料的树脂制成。上述四个汇流条44a至44d容纳在主体部分120的内部腔室内。汇流条44a至44d被构造成在制造电路基板42时从电路基板42突出。如稍后将描述的,当电路基板42由支撑板60支撑时,汇流条44a至44d穿过缝130a、130b并插入到主体部分120的内部腔室内。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电路基板42为具有笔直段132和弯曲弧形段134的基本半圆形形状。笔直段132面向旋转轴68(轴承构件88)那一侧。在笔直段132内,释放部136(该释放部136具有在朝向弯曲弧形段134的方向上以基本四边形形式凹入的形状)形成为避免与轴承构件88干涉。更具体地说,当在平面图中看时,电路基板42不与旋转轴68或轴承构件88重叠,并且电路基板42也不包围旋转轴68或轴承构件88。

各种电子部件138,诸如电容器、电阻器、开关元件等布置在电路基板42上,由此构成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执行控制,从而控制旋转轴68的转速等。

通过设置在电路基板42上的汇流条44a至44d进行电流供应以给控制电路上电。汇流条44a分别既在汇流条44b的旁边又从汇流条44b(该汇流条44b从电路基板42的笔直段132突出并线性延伸)向下突出,并且在弯曲之后在平面图中看时与其竖直地重叠。汇流条44a、44b相互分开预定距离。类似地,其余汇流条44c、44d在平面图中看时彼此竖直重叠,同时分开预定距离。

支撑螺钉插入孔140a至140c形成在电路基板42中。支撑螺钉114分别穿过支撑螺钉插入孔140a至140c,同时支撑螺钉114螺纹接合在支撑板60的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的相应螺钉孔内。由于这种螺钉接合,电路基板42被支撑在支撑板60上。电路基板42经由支撑板60由壳体14间接地支撑,但是没有直接连接至壳体14。

如图2和图6以及图7(其中省略了上侧半部本体20的图示)中所示,无刷马达12包括定位并固定在轴承构件88上的定子70、可旋转地支撑在轴承构件88中的旋转轴68以及附装至旋转轴68的转子72。在这些特征当中,定子70配备有具有轭和齿的堆叠芯部141、从上面和下面夹持堆叠芯部141的一对绝缘体142a、142b以及穿过绝缘体142a、142b缠绕在堆叠芯部141的齿上的电磁线圈143。

构成堆叠芯部141的轭具有位于堆叠芯部141的内圆周侧上的环状形状。另一方面,齿以放射状方式在直径方向上从轭部向外突出,从而基本形成t形。这些齿面向构成转子72的旋转盘144的内圆周壁(侧壁部分150)。更具体地说,在这种情况下,无刷马达12是其中转子72定位在定子70的外侧的所谓外转子型。这种构造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该特征的详细描述。

构成堆叠芯部141的环状轭被压配合在形成于轴承构件88的外圆周壁上的压配合凹部108内。随着这种压配合,定子70被牢固地定位和固定至轴承构件88。

另一方面,相邻布置的齿(电磁线圈143)相互分开预定距离。更具体地说,它们之间相互形成有空隙。该空隙用作供冷却空气通过的通路。

转子72包括由旋转轴68支撑的杯状旋转盘144,该旋转轴68可旋转地插入在支撑板60的轴承构件88中。旋转盘144为杯状,并且其圆形底面146面向上。另外,圆形底面146与旋转轴68一起从形成在上侧半部本体20的环状凸起64中的旋转轴插入开口66暴露出。在该圆形底面146和环状凸起64之间形成了轻微空隙。此外,在圆形底面146中,多个基本梯形的通风开口148以与齿(电磁线圈143)成面对的关系形成。

侧壁部分150的从圆形底面146以向下悬置的方式弯曲的下端被插入到支撑板60的环状构件109内。在侧壁部分150的内表面上,多个永磁体152以与定子70的齿成面对的关系被支撑。当旋转轴68和旋转盘144进行旋转时,永磁体152也与旋转盘144一体地旋转。

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基本以以上所述的方式构成。接下来,将描述其操作和效果。

当将电路基板42附装至支撑板60以便组装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时,例如,首先,将定子70的环状轭的中央端部压配合到形成在支撑板60的轴承构件88中的压配合凹部108内。此外,与将旋转轴68插入到轴承构件88内一起,将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中的每一者在外部装配在旋转轴68上。

此时,第一轴承104被可滑动地插入在第一轴承容纳段94中,从而使得波形垫圈105从轴承构件88下面插设。另外,第二轴承106从轴承构件88上方压配合到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内。根据上述,预定的轴承压力被施加至第一轴承10和第二轴承106。

接下来,从旋转轴68上方压配合并固定旋转盘144。结果,通过被支撑在旋转盘144的侧壁部分150的内表面上而构成转子72的永磁体152与定子70的堆叠芯部141成面对的关系布置。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如上所述,其弹性较大。由于该原因,当将第二轴承106压配合到第二轴承容纳段100中时该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容易膨胀。因此,容易进行压配合操作。而且,在压配合之后,由于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基于在压配合之前恢复原始形状的恢复力而产生载荷,旋转轴68和第二轴承106被按压并推动到轴承构件88的中央。因而,第二轴承106的内环以基本均匀方式挤压旋转轴68的外圆周壁。因而,旋转轴68和轴承构件88的中央以高精度彼此匹配。

如上所述,当压配合第二轴承106时,第二轴承容纳段100进行膨胀,然而,扩大内径段98不膨胀这么多。结果,对形成在扩大内径部98的外圆周壁上的压配合凹部108以及压配合到压配合凹部108内的堆叠芯部141(定子70)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更具体地说,根据当前实施方式,尽管采用了其中第二轴承106容易地容纳在第二轴承容纳段100中的构造,但是由于第二轴承容纳段100和扩大内径段98沿着轴承构件88的轴向方向偏移,因此也容易将堆叠芯部141压配合到压配合凹部108内。

另外,在支撑板60的辐条部90中设置双面角92。更具体地说,辐条部90的一部分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弯曲,通过这样的量而在双面角92下面形成间隙。设置在电路基板42上的电子部件138进入该间隙内。因而,与减少支撑板60和电路基板42之间的所谓死空间一起,能够使支撑板60和电路基板42之间的间隔最小化。

接下来,将构成联接器40的联接器外壳46连接至支撑板60。由于该原因,使固定螺钉126穿过形成在腿部122中的螺钉孔124,并且可以将固定螺钉126螺纹接合到形成在支撑板60的盘状部80中的用于该固定螺钉的螺纹孔内。当固定螺钉126被螺钉孔124的阻挡台阶部阻挡时,固定螺钉126的螺钉接合停止。

接下来,将从电路基板42的笔直段132突出的汇流条44a至44d穿过形成在联接器外壳46的下端表面上的缝130a、130b,并且将其容纳在联接器外壳46的内部腔室内。由于在平面图中看时汇流条44a、44b彼此重叠并且汇流条44c、44d彼此重叠,因此汇流条44a、44b穿过缝130a,而汇流条44c、44d穿过缝130b。这样,根据当前实施方式,能够将汇流条44a至44d容易地容纳在由支撑板60支撑的联接器外壳46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构成联接器40。

另外,由于联接器外壳46布置在支撑板60上,确保电路基板42上具有用于电子部件138的足够大的安装空间。由于该原因,在电路基板42上不太可能发生所谓的死空间。而且,在平面图中看时联接器40不与旋转轴68重叠。鉴于上述观点并结合能够将支撑板60和电路基板42之间的间隔最小化这一点,可以在规模上将电路基板42和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制造得较小。

此外,由于联接器40与下侧半部本体18相邻布置,因此联接器40位于下侧半部本体18的厚度范围内。因此,避免壳体14在厚度方向上扩大。

另一方面,分别穿过电路基板42的支撑螺钉插入孔140a至140c的支撑螺钉114螺纹接合在分别形成在螺钉接合凸台112a至112c中的螺钉孔内。因此,电路基板42通过支撑螺钉114而被支撑在支撑板60上。

将以上述方式获得的无刷马达12、电路基板42和支撑板60的组件组装到上侧半部本体20内。更具体地说,将设置在上侧半部本体20上的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插入到预先放置并保持在基本c形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中的圆筒状橡胶构件110的中空内部内。结果,与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被装配在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上一起,将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完全嵌入在圆筒状橡胶构件110内(参见图2)。同时,旋转轴68和旋转盘144的圆形底面146从上侧半部本体20的旋转轴插入开口66暴露出。

此外,连接螺钉128被螺纹接合在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的螺钉孔中,且之间插设有垫圈127。与此同时,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被垫圈127压缩,并且产生了其中表现出弹性的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被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夹持并且分别插设在垫圈127和螺钉接合凸台62a至62c(上侧半部本体20)之间的状态。除了以上之外,没有特别为了对支撑板60进行支撑而设置任何结构。因而,在圆筒状橡胶构件100的弹性作用下,支撑板60相对于上侧半部本体20(壳体14)以悬浮方式支撑。而且,电路基板42经由支撑板60由上侧半部本体20间接地支撑,并且没有直接连接至上侧半部本体20。

接下来,将连接螺钉分别穿过形成在下侧半部本体18中的螺钉插入孔32a至32c,此外,使这些连接螺钉与形成在上侧半部本体20中的螺钉孔58a至58c螺纹接合。因而,将下侧半部本体18和上侧半部本体20连接,并且构成了将组件(电路基板42、支撑板60和无刷马达12)容纳在其中的壳体14。此外,通过将鼓风机风扇16(参见图2)附装至旋转轴68而获得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

如上所述,因为电路基板42位于在平面图中看时不与旋转轴68(或轴承构件88)重叠的偏移位置,因此可以避免壳体14在竖直方向(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由于该特征,也能够容易地实现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的尺寸减小。

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被结合在安装在车身中的车载空气调节装置中。此时,与固定螺钉穿过支柱56a至56c一起,将螺钉螺纹接合在预定构件(例如,包围鼓风机风扇16的蜗壳状风扇壳体(未示出))中。另外,位于车身侧的线束电连接至联接器40。此时,由于线束侧联接器外壳被插入到联接器外壳46内,缝130a、130b被线束侧联接器外壳封闭。因而,防止了汇流条44a至44d从联接器外壳46暴露出。

当车载空气调节装置被驱动时,电流从线束通过汇流条44a至44d供应至控制电路。另外,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作用下,电磁线圈143也通过各种电子部件138诸如电容器、电阻器、开关元件等等而被上电,由此在定子70中产生交流磁场。在该交流磁场与由构成转子72的永磁体152产生的磁场之间连续地发生吸引和排斥,由此使旋转盘144旋转。成一体地,旋转轴68和鼓风机风扇16也经历旋转。

此外,随着供应至控制电路的电流,电子部件138和电路基板42呈现出热。该热被传递至支撑板60并且到达支撑板60的散热器84。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器84的邻近通过螺纹接合在螺钉接合凸台112c中的支撑螺钉114而与电路基板42保持紧密接触。因而,来自于电子部件138和电路基板42的热被快速地传递至散热器84。

由于鼓风机风扇16进行旋转,因此鼓风机风扇16的周边(特别是上方)的空气被吹送到风扇壳体(未示出)并且变成在鼓风机风扇16(该鼓风机风扇16为离心式风扇)的离心方向上取向的气流。该气流的一部分从形成在上侧半部主体20的管状构件50中的空气引入端口22引入壳体14的内部内,并且作为冷却空气而起作用,该冷却空气流过下侧半部本体18的第二流动通路,然后流过上侧半部本体20的第一流动通路。

在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的方向上凸出地成形的凸起34(引导构件)设置在下侧半部本体18中。当流过第二通路的冷却空气与凸起34进行接触时,冷却空气沿着凸起34的倾斜上游侧部分流动。结果,这部分冷却空气行进的方向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那一侧改变。换言之,凸起34将一部分冷却空气朝向上侧半部本体20那一侧(第一流动通路那一侧)引导。

已经前进至上侧半部本体20那一侧的这部分冷却空气接触散热器84。因而,散热器84被快速冷却。如以上讨论的,由于来自于电路基板42的热被快速地传递至散热器84,来自于电路基板42的热消散通过散热器84高效地进行。这样,通过在壳体14中设置凸起34(引导构件)并由此将冷却空气导向散热器84,能够容易去除来自于电路基板42的热。

另外,散热器84作为支撑板60的一部分一体地布置。因此,与连接以单独构件形式设置的散热器的情况相比,由于可以增加热消散面积,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电路基板42,同时还可以实现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的尺寸减小。

被传递至支撑板60的一部分热到达轴承构件88。因此,由于轴承构件88、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经由支撑板60而被加热,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的内部空隙减小。因而,即使外部空气温度较低,也能减少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的反冲和卡塔声。另外,在低温情况下,还因为被加热而减轻了预先密封在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中的油脂的粘度的升高。因而,第一轴承104和第二轴承106顺畅地旋转,并且由于防止旋转轴68偏心旋转,也抑制了旋转轴68的振动。结果,增强了安静性。

其余冷却空气在凸起34上流动并流过下侧半部本体18的内部(第二流动通路),于是空气朝向布置在第一流动通路中的电路基板42和电磁线圈143上升。接触过电路基板42和轴承构件88之后的冷却空气穿过支撑板60的通风孔86,并进一步穿过布置在堆叠芯部141的相邻齿之间的间隙。更具体地说,由于通风孔86,冷却空气能够从第二流动通路流到第一流动通路。结果,电路基板42、支撑板60以及无刷马达12一起被冷却空气冷却。

冷却空气经由上侧半部本体20的旋转轴插入开口66和无刷马达12的旋转盘144之间的间隙并通过形成在旋转盘144中的通风开口148排放到壳体14的外部。之后,冷却空气以来自于鼓风机风扇16(离心式风扇)的气流的形式再次循环。

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从盘状部80的外周边边缘突出,具体而言,橡胶保持段82b布置在相对于散热器84的螺钉接合凸台112c相位差为180°的位置。因此,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没有被定位在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上。因此,在冷却空气的流动过程中,如上所述,冷却空气几乎不会与橡胶保持段82a至82c接触。换言之,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不会妨碍冷却空气的流动。

伴随旋转轴68的旋转,振动被传递至轴承构件88。在这种情况下,轴承构件88包括最小内径段96,辐条部90结合至该最小内径段96。最小内径段96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最小内经段96的内圆周壁是构成轴承构件88的部位当中最厚的壁,从而比内圆周壁的其它部位更接近旋转轴68的侧圆周壁。而且,特别是如上所述,由于第二轴承106从第二轴承容纳段100接收弹性力,因此旋转轴68的侧圆周壁沿着其圆周方向以基本均匀方式被挤压。由于上述原因,旋转轴68不太可能变倾斜,并且由于该特征,抑制了旋转轴68的机械进动运动。因此,减少了振动以及振动噪音,并且安静性变得更优异。

即使假定振动从轴承构件88传递至盘状部80,但是由于支撑板60的刚性因为用金属材料制成而较高,因此支撑板60也不太可能共振。而且,圆筒状橡胶构件110插设在上侧半部本体20与和盘状部80连续的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之间。该圆筒状橡胶构件110表现出弹性,因而对振动进行缓冲动作。另外,支撑板60没有被直接支撑在壳体14上。因此,振动受到抑制并被阻止传递至壳体14,结果,防止了壳体14本身共振。

即使假定振动传递至壳体14,肋部36在对应于凸起34的外表面的部位设置在壳体14上。因此,由于确保了壳体14的刚性,可以防止壳体14在可听范围内发生振动。

此外,支撑板60和电路基板42与包括凸起34的壳体14的内壁以预定距离间隔开。由于该原因,即使在支撑板60或电路基板42已经发生振动或振荡的情况下,这些也不会与包括凸起34的壁部发生干涉,这是因为这些是以浮动的方式被支撑的,如上所述。由于上述原因,进一步增强了安静性。另外,消除了对电路基板42的接触声音或损坏的发生的任何担心,并且提高了耐用性。

最终,根据本发明,可以构造一种紧凑的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马达单元10,该马达单元10在安静性和热消散能力方面优异。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凸起34并不限于通过将下侧半部本体18的壁部弯曲而形成。作为另选示例,可以提到实心突出结,该实心突出结以隆起方式设置在下侧半部本体18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下侧半部本体18的外壁是平坦的,所以不特别需要在与凸起34的外表面对应的部位处设置肋部36。

另外,尽管根据该实施方式,保持圆筒状橡胶构件110的橡胶保持段82a至82c为基本c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征。例如,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可以基本为u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它们基本为u形,因此能够将圆筒状橡胶构件110更容易地插入到橡胶保持段82a至82c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