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4969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水泵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水泵在恒定转速下运行,当系统工况变化时,依靠阀门或者挡板去调节系统工况,造成了电能的严重浪费;第二种是水泵外配通用变频器,电机和变频器匹配性不强,设备效率低,运行不稳定;第三种是电机和变频器一体化设计的电机驱动水泵,此类电机配备一个电机风扇,变频器设计在电机外壳上,电机和变频器的散热问题很难解决,造成水泵故障率高。

且上述三种电机都采用风冷结构,电机自带风扇旋转,通过风罩将风从电机机壳的散热片之间排出,这样导致电机前后盖板存在温差,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在运行过程中不能达到静音的效果,电机自带的风扇运转时会消耗一定的能量,降低了电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在运行过程中能达到静音效果、且不会降低电机工作效率的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包括泵体部分、设置在泵体部分上方的电机部分,所述电机部分的电机轴与泵体部分的泵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电机部分包括壳体,所述电机部分由矢量变频器控制,所述壳体的左部设置有左部循环水冷通道,所述壳体的右部设置有右部循环水冷通道,所述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分别整体呈螺旋状,所述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的始端均起始于壳体的前侧,并终止于壳体的后侧,所述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的始端分别通过冷却水出水管连接泵体部分的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依次设置有耐压筒、连接件、泵头,所述连接件通过冷却水进水管分别与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的末端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水泵的电机部分由矢量变频器控制,省去了结构笨重的电气元件,结构轻巧,节省安装空间,结构和控制方式匹配性好;壳体左部以及右部均设置呈螺旋状的循环水冷通道,循环水冷通道内通有冷却水,并且通过两个冷却水出水管、两个冷却水进水管的配合设置,形成两路循环水冷通道,通过对壳体的降温来对水泵的电机进行冷却,由于通过冷却水降温,减少了噪音,解决了水泵运行时噪音大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循环水冷通道呈曲线状分布在壳体上,所述循环水冷通道具有轴向通道,所述轴向通道呈曲线状。增加了冷却水在壳体上的面积,加快了温度的下降。

优选地,所述轴向通道的曲线状为S型或W型。

优选地,所述泵头与泵轴采用机械密封,密封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上设置有流量阀。能调节对冷却水进行流量控制;安装在水系统中,经运行前的一次调节,即可使系统流量自动恒定在要求的设定值,当温度过高时,可以将流量调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连接件与壳体过盈配合,且所述连接件与耐压筒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通过过盈配合与密封圈来实现连接件与耐压筒之间的密封,密封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电源线接线盒以及信号线接线盒。接线简单、方便、快捷,避免排线紊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电机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左部循环水冷通道或右部循环水冷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超高效静音矢量水泵,包括泵体部分A、设置在泵体部分A上方的电机部分B,电机部分B的电机轴1与泵体部分A的泵轴2通过联轴器3连接,电机部分B包括壳体4,电机部分B由矢量变频器控制,壳体4的左部设置有左部循环水冷通道5,壳体4的右部设置有右部循环水冷通道5,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5分别整体呈螺旋状,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5的始端均起始于壳体4的前侧,并终止于壳体4的后侧,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5的始端分别通过冷却水出水管6连接泵体部分A的底座7,底座7的上方依次设置有耐压筒8、连接件9、泵头14,连接件9通过冷却水进水管10分别与左部、右部循环水冷通道5的末端连通。

如图3所示,循环水冷通道5呈曲线状分布在壳体4上,循环水冷通道5具有轴向通道11,轴向通道11呈曲线状。轴向通道11的曲线状为S型或W型。

该水泵上设置有多处密封结构,具体的,泵头14与泵轴2采用机械密封,连接件9与壳体4过盈配合,且连接件9与耐压筒8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2。

为了能根据温度来选择性的控制冷却水的流速,则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水出水管6上设置有流量阀。

壳体4顶部设置有端盖13,端盖13上设置有电源线接线盒14以及信号线接线盒15。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