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电缆共用的电缆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8437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多电缆共用的电缆接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缆接头。



背景技术:

在许多电器设备与电缆连接部分需要有防尘、防水装置,目前往往采用在该连接部位设置电缆接头,用于将电气设备的内部与外部隔绝起来,以保证该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现有的电缆接头包括环状接头,环状接头的两端部分别连接螺母、紧迫头,环状接头内有一容纳空腔,容纳空腔内容纳一夹紧圈及一夹紧爪,夹紧圈呈一圆环状,便于容置单根电缆。

目前的电缆接头往往仅能实现单根电缆的锁紧与固定。对于多个不同外径的电缆均需要电缆接头进行固定时,往往采用一个电缆接头固定一根电缆的方式,较为不便。且传统的电缆接头往往仅能实现一种外径的电缆的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电缆共用的电缆接头,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多电缆共用的电缆接头,包括一电缆接头,所述电缆接头包括一夹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圈上设有至少两个不同孔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夹紧圈的中心轴线;

以所述通孔作为用于插入电缆的安装孔;

所述夹紧圈上每个通孔的一侧均设有一用于调整通孔的孔径的割缝,所述割缝的一端与邻近的通孔导通,所述割缝的另一端与所述夹紧圈的外壁导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传统夹紧圈的结构,在传统单一通孔的夹紧圈上改良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便于实现多个不同外径的电缆可以同时通过电缆接头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割缝,便于实现通孔孔径的调整,便于将电缆设置在通孔内,便于实现电缆与通孔的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紧圈上设有四个通孔,四个通孔包括两个内径相同的第一通孔、两个内径相同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为2.5mm-3mm,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为5mm-7mm。

便于实现两种不同外径的电缆的固定。

所述电缆接头还包括用于插入所述通孔的柱状硅胶塞。

如若将通孔内不安装有电缆时,通过通孔内插入柱状硅胶塞进而保证通孔处的防尘防水性,以适用于电缆接头插设不同根电缆的情况。

所述柱状硅胶塞包括一插入所述通孔的插入部,还包括一用于限位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径,且限位部与所述插入部固定连接构成柱状硅胶塞。

便于实现柱状硅胶塞从通孔中取出。

所述柱状硅胶塞上开设有一盲孔,所述柱状硅胶塞上还设有一用于调整盲孔孔径的片状缺口,所述片状缺口与所述盲孔导通;

所述缺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盲孔的长度,所述缺口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柱状硅胶塞的中心轴线方向。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柱状硅胶塞上开设有一盲孔,便于实现气密性测量装置的感应头插入盲孔内。通过片状缺口,实现盲孔孔径的调整,进而易于实现感应头的插入。

所述电缆接头还包括一用于容置所述夹紧圈的环状接头,所述环状接头的左端为用于连接紧迫头的紧迫头连接端,所述环状接头的右端为用于连接螺母的螺母连接端;

所述紧迫头连接端与所述螺母连接端之间设有一圆环状的中部,所述中部的长度为11mm-17mm,所述中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环状接头的中心轴线方向。

本实用新型相较传统的电缆接头,传统的中部仅为5.5cm,在环状接头的中央增加圆环状的中部的长度,进而增加电缆接头的长度,适合多电缆共用一电缆接头进行安装时,实现对电缆的保护,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电缆接头的安装环境,提高了多部件安装时的紧密性,防止其他部件对电缆接头的干扰。解决了传统需要额外的转接头增加电缆接头长度的问题,无需额外的装置,即可实现电缆接头的长度增加。

所述中部的外壁上设有环状限位凸起,所述环状限位凸起位于所述中部靠近所述紧迫头处;

所述螺母连接端的外径小于所述中部的外径,且所述螺母连接端的外径与所述中部的外径差值大于3mm。

本实用新型通过环状限位凸起,进而实现对紧迫头旋入深度的限位。通过螺母连接端的外径小于所述中部的外径,进而实现中部对螺母旋入深度的限位。

所述夹紧圈是由硅胶制成的夹紧圈。保证防水防尘性。

所述电缆接头还包括夹紧爪,所述夹紧爪是由尼龙66制成的夹紧爪;

所述环状接头是由尼龙66制成的环状接头;

所述紧迫头是由尼龙66制成的紧迫头;

所述螺母是由尼龙66制成的螺母。

所述螺母与所述环状接头的之间还设有一垫片,所述垫片是由EPDM橡胶制成的垫片。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电缆接头各个部件的材质,保证装配时各个部件的配合处的气密性和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孔上套设有柱状硅胶塞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图1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柱状硅胶塞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柱状硅胶塞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夹紧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多电缆共用的电缆接头,包括一电缆接头,电缆接头包括一夹紧圈2,夹紧圈2上设有至少两个不同孔径的通孔21,通孔21的中心轴线平行于夹紧圈2的中心轴线;以通孔21作为用于插入电缆的安装孔;夹紧圈上每个通孔的一侧均设有一用于调整通孔的孔径的割缝,割缝22的一端与邻近的通孔导通,割缝的另一端与夹紧圈的外壁导通。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传统夹紧圈2的结构,在传统单一通孔21的夹紧圈2上改良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21,便于实现多个不同外径的电缆可以同时通过电缆接头进行固定。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割缝22,便于将电缆设置在通孔21内。割缝的一端与邻近的通孔导通,割缝的另一端与夹紧圈的外壁导通,指的是割缝沿着夹紧圈的径向一端与邻近的通孔导通,割缝的另一端与夹紧圈的外壁导通。即,夹紧圈2上沿着压紧圈的径向自通孔21向外开设有割缝22;割缝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夹紧圈2的中心轴线方向,割缝2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与夹紧圈2的外壁导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夹紧圈2上设有四个通孔,四个通孔包括两个内径相同的第一通孔、两个内径相同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径为2.5mm-3mm,第二通孔的内径为5mm-7mm。便于实现两种不同外径的电缆的固定。

电缆接头还包括用于插入通孔的柱状硅胶塞。如若将通孔内不安装有电缆时,通过通孔内插入柱状硅胶塞进而保证通孔处的防尘防水性,以适用于电缆接头插设不同根电缆的情况。

柱状硅胶塞包括一插入通孔的插入部,还包括一用于限位的限位部,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插入部的外径,且限位部与插入部固定连接构成柱状硅胶塞。便于实现柱状硅胶塞从通孔中取出。

柱状硅胶塞上开设有一盲孔,柱状硅胶塞上还设有一与盲孔导通的片状缺口。片状缺口用于调整盲孔的孔径大小;缺口的长度等于盲孔的长度,缺口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柱状硅胶塞的中心轴线方向。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柱状硅胶塞上开设有一盲孔,便于实现气密性测量装置的感应头插入盲孔内。通过片状缺口,实现盲孔孔径的调整,进而易于实现感应头的插入。

针对不同的通孔孔径设有不同的柱状硅胶塞。配套第一通孔的柱状硅胶塞为第一柱状硅胶塞7,配套第二通孔的柱状硅胶塞为第二柱状硅胶塞8。第一柱状硅胶塞7不开设有盲孔。参见图4、图5,第二柱状硅胶塞8上开设有一盲孔81,柱状硅胶塞上还设有一与盲孔81导通的片状缺口82;缺口82的长度小于盲孔的长度,缺口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柱状硅胶塞的中心轴线方向。

电缆接头还包括一用于容置夹紧圈2的环状接头5,环状接头5的左端为用于连接紧迫头1的紧迫头连接端,环状接头5的右端为用于连接螺母4的螺母连接端;紧迫头连接端与螺母连接端之间设有一圆环状的中部,中部的长度为11mm-17mm,中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环状接头5的中心轴线方向。本实用新型相较传统的电缆接头,传统的中部仅为5.5cm,在环状接头的中央增加圆环状的中部的长度,进而增加电缆接头的长度,适合多电缆共用一电缆接头进行安装时,实现对电缆的保护,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电缆接头的安装环境,防止其他部件对电缆接头的干扰。解决了传统需要额外的转接头增加电缆接头长度的问题,无需额外的装置,即可实现电缆接头的长度增加。

中部的外壁上设有环状限位凸起,环状限位凸起位于中部靠近紧迫头1处;螺母连接端的外径小于中部的外径,且螺母连接端的外径与中部的外径差值大于3mm。本实用新型通过环状限位凸起,进而实现对紧迫头1旋入深度的限位。通过螺母连接端的外径小于中部的外径,进而实现中部对螺母4旋入深度的限位。

夹紧圈2是由硅胶制成的夹紧圈2。保证防水防尘性。

电缆接头还包括夹紧爪3,夹紧爪3是由尼龙66制成的夹紧爪3;环状接头5是由尼龙66制成的环状接头5;紧迫头1是由尼龙66制成的紧迫头1;螺母4是由尼龙66制成的螺母4。螺母4与环状接头5的之间还设有一垫片6,垫片6是由EPDM橡胶制成的垫片6。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电缆接头各个部件的材质,保证装配时各个部件的配合处的气密性和防水性。

夹紧圈的外壁的轮廓与夹紧爪内壁的轮廓相匹配;夹紧圈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道圆环状的凹槽,夹紧爪的内壁设有与凹槽相匹配的突起。便于将夹紧圈定位与夹紧爪内。

通孔的内壁设有遇水膨胀树脂制成的吸水层。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防潮性。夹紧圈的内部埋设有一玄武岩纤维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夹紧圈的内部埋设有网状结构,防止夹紧圈上设有割缝长期使用易导致的破裂的问题,提高夹紧圈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