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664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保护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保护套。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线束设计中一般会用到大量的线束护套,线束护套作为线束的重要辅件,起到连接线束和保证线束内信号通讯的作用,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随着线束总成中连接线数量的增加,对线束总成中线束护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要求有较佳的抗弯折性能和耐磨阻燃抗腐蚀性能外,对其抗干扰及耐压性能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传统的PVC管以及绝缘胶带护套结构简单,耐温性和防腐蚀性较差,产品容易裂开,且基本不具备抗干扰性能,已经无法满足线束技术发展的要求。另外,由于布置的需要,经常需要将两条或多条线束连接在一起,而为了连接处的绝缘,以及为了避免某些部位受磨损,必须对线束的连接处以及部分位置进行加强,传统方法是利用电工胶布进行缠绕,这种方法施工比较慢,且有些空间狭小的位置很难进行缠绕。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保护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线束保护套,包括保护套本体,所述保护套本体的两端设有紧固件,所述保护套本体由内而外分别包括芳纶网面层、金属屏蔽层、第一耐高压层、第二耐高压层、编织保护层、硅橡胶绝缘层和耐磨护套层,所述芳纶网面层内套装线束,且在所述芳纶网面层与所述线束之间填充有硅脂。

上述线束保护套,其中,所述第一耐高压层和所述第二耐高压层均为EPDM,所述第一耐高压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二耐高压层的厚度之比为1:1.5。

上述线束保护套,其中,所述金属屏蔽层为镍铬合金金属网。

上述线束保护套,其中,所述编织保护层采用聚酯单丝及复丝纺织而成。

上述线束保护套,其中,所述耐磨护套层为软性PE管。

上述线束保护套,其中,所述紧固件为弹性胶带。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强度高,具有较佳的防水防潮性能,在极端条件下可有效增加断裂韧度,同时通过填充硅脂极大地提高线束部分的韧性,从而能够增强线束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特性,使得线束具有极佳的耐候性和强度,同时与其他线束不会产生干扰,起到较好的绝缘效果;紧固件为弹性胶带,这样可以利用胶带的弹性自动将线束保护套固定在线束上,以方便施工,本线束保护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保护线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线束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沿着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线束保护套包括保护套本体1,保护套本体1的两端设有紧固件2,保护套本体1由内而外分别包括芳纶网面层3、金属屏蔽层4、第一耐高压层5、第二耐高压层6、编织保护层7、硅橡胶绝缘层8和耐磨护套层9,芳纶网面层3内套装线束0,且在芳纶网面层3与线束0之间填充有硅脂10。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耐高压层5和第二耐高压层6均为EPDM,橡胶配方中门尼粘度高的EPDM和门尼粘度低的EPDM并用,第一耐高压层5的厚度和第二耐高压层6的厚度之比为1:1.5,金属屏蔽层4为镍铬合金金属网,编织保护层7采用聚酯单丝及复丝纺织而成,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耐磨性、柔软性和防尘性,耐磨护套层9为软性PE管,紧固件2为弹性胶带。在施工时,只需要将线束保护套套在待保护的线束上,然后利用紧固件2将线束保护套与线束固定即可。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强度高,具有较佳的防水防潮性能,在极端条件下可有效增加断裂韧度,同时通过填充硅脂极大地提高线束部分的韧性,从而能够增强线束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特性,使得线束具有极佳的耐候性和强度,同时与其他线束不会产生干扰,起到较好的绝缘效果;紧固件为弹性胶带,这样可以利用胶带的弹性自动将线束保护套固定在线束上,以方便施工,本线束保护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保护线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