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657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电气领域中,一些电气元件例如继电器开关、过载保护器、断路器等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发热现象。这种发热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对用电安全以及设备安装造成直接影响,但是长期的发热过热现象会对器件的外壳、支架等机械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重则引起这些结构的机械强度失效,从而引发严重的事故。

在这些器件的冷却装置中,往往采用统一安装在箱体上的风扇对容纳这些器件的内部空间进行集中散热。这对于改善这些电力电气元件的工作环境和降低其工作温度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明显高于其他器件的主要发热器件的降温散热仍然难以起到针对性作用。而且,有些集中散热设备容易造成对于这种主要电力器件的维护困难,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干涉这种电力元器件的定位和安装,并且对于操作这种电力器件也会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包括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左部设置防尘网,所述防尘网右侧设置风扇叶片,所述风扇叶片与风扇电机固定连接,所述风扇电机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盒内部设置风道,所述风道上设置电力电气元件,所述安装盒下部设置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圆腔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圆柱固定连接,所述圆柱与压紧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道包括支撑板与风流道,所述风流道靠近进风口处封闭,所述风流道靠近压紧板处敞开。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包含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支撑板并排设置2-10列。

优选的,所述安装盒下部并排设置2-4个圆腔。

优选的,所述防尘网设置为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尘网与电扇的组合结构,使得外界空气通过防尘网进入风道中,进入的风的含尘量很少,使该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防尘作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力电气元件下方并排设置支撑板,支撑板之间形成风流道,电力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支撑板之间的空气流带走,与大气形成环流。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安装盒下部安装弹簧结构,弹簧结构与压紧板相连,使得压紧板具有一定的位移量,由此可以适应多种尺寸的电力电气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风扇叶片、2风扇电机、3防尘网、4支撑杆、5安装盒、6风道、61支撑板、62风流道、7电力电气元件、8圆腔、9弹簧、10圆柱、11压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可防尘的电力电气元件安装装置,包括安装盒5,所述安装盒5左部设置防尘网3,所述防尘网3右侧设置风扇叶片1,所述风扇叶片1与风扇电机2固定连接,所述风扇电机2与支撑杆4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盒5内部设置风道6,所述风道6上设置电力电气元件7,所述安装盒5下部设置弹簧9,所述弹簧9一端与圆腔8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9另一端与圆柱10固定连接,所述圆柱10与压紧板11固定连接,所述风道6包括支撑板61与风流道62,所述风流道62靠近进风口处封闭,所述风流道62靠近压紧板11处敞开,所述支撑板61包含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支撑板61并排设置2-10列,所述安装盒5下部并排设置2-4个圆腔8。所述防尘网3设置为圆形。

工作时,拉开压紧板11,放置电力电气元件7于安装盒5内部,使电力电气元件7左侧与支撑板61竖直方向接触,电力电气元件7下部与支撑板62水平部分接触,电力电气元件7右侧与压紧板11接触,并且压紧板11对电力电气元件7进行固定压紧,开启风扇电机2使得风扇叶片1转动,大气中的空气经过防尘网3的过滤后,进入风道6的竖直部分,由于风道6的竖直方向上部封闭,使得干净空气进入风道6水平部分,最后通过水平部分末端进入大气中,电力电气元件7产生的热量通过风道6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的空气带走,使电力电气元件7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解决了电力电气元件7防尘及散热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