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032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庞大。但是有些用电设备在安装调试时,由于环境的因素或者社会的因素,无法接入市电,导致工作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的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便携箱和设置在所述便携箱内的供电模块,所述便携箱包括箱体、铰接在所述箱体上部的箱盖和设置在所述箱盖顶部的把手,所述箱盖通过搭扣与所述箱体锁紧连接,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电源输出口;所述供电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太阳能电池、控制电路、蓄电池、直流变换器和逆变器,所述太阳能电池通过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还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出口。

基于上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正固定稳压器、第一555定时器、第二555定时器、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可变电阻RV1、可变电阻RV2、可变电阻RV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光耦、稳压管D4、三极管Q1、场效应管Q2和场效应管Q3;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的正极,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入端还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3接地,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2和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还分别通过所述电阻R2和所述可变电阻RV1接地、通过所述电阻R1和所述可变电阻RV2接地以及通过所述电阻R3和所述可变电阻RV3接地,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RESET端、VCC端和THOLD端分别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TRIG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1的滑动端,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GND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CVOLT端通过所述电容C5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OUT端通过所述电阻R5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OUT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6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还用作正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用作负输出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RESET端和VCC端分别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DISCHG端依次通过所述发光二极管D3和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TRIG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2的滑动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THOLD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3的滑动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GND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CVOLT端通过所述电容C6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OUT端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稳压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电阻R8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DISCHG端,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便携箱上设置太阳能电池并在便携箱内设置供电模块,通过太阳能电池对供电模块的蓄电池充电,在用电器无法接入市电时,将用电器接入便携箱的电源输出口,蓄电池经过逆变器作用后,将蓄电池的直流电逆变为220V的交流电,以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其具有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箱盖;3.把手;4.搭扣;5.太阳能电池;6.电源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太阳能供电装置,包括便携箱和设置在所述便携箱内的供电模块,所述便携箱包括箱体1、铰接在所述箱体1上部的箱盖2和设置在所述箱盖2顶部的把手3,所述箱盖2通过搭扣4与所述箱体1锁紧连接,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电源输出口6;所述供电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的太阳能电池5、控制电路、蓄电池、直流变换器和逆变器,所述太阳能电池5通过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还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出口6。

所述箱盖2通过所述搭扣4与所述箱体1锁紧后,通过所述把手3方便携带该供电装置。所述太阳能电池5对所述蓄电池充电,所述蓄电池的电压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和所述逆变器作用后,逆变为220V的交流电,通过所述电源输出口6为用电器供电。

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正固定稳压器、第一555定时器、第二555定时器、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可变电阻RV1、可变电阻RV2、可变电阻RV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光耦、稳压管D4、三极管Q1、场效应管Q2和场效应管Q3;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的正极,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入端还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3接地,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2和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还分别通过所述电阻R2和所述可变电阻RV1接地、通过所述电阻R1和所述可变电阻RV2接地以及通过所述电阻R3和所述可变电阻RV3接地,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RESET端、VCC端和THOLD端分别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TRIG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1的滑动端,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GND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CVOLT端通过所述电容C5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OUT端通过所述电阻R5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555定时器的OUT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6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还用作正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用作负输出端;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正输出端和所述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变换器。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RESET端和VCC端分别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DISCHG端依次通过所述发光二极管D3和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TRIG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2的滑动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THOLD端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V3的滑动端,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GND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CVOLT端通过所述电容C6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OUT端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稳压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负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电阻R8连接所述正固定稳压器的输出端,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555定时器的DISCHG端,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在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稳压管D4的阴极之间,所述光耦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

通过分别调节所述可变电阻RV1、所述可变电阻RV2和所述可变电阻RV3,控制所述三极管Q1、所述场效应管Q2、所述场效应管Q3和所述光耦的通断。所述场效应管Q3导通时所述太阳能电池为所述蓄电池充电,所述场效应管Q3截止时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所述逆变电路为用电器供电。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