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0122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



背景技术:

交流金属开关在电力系统中作为工矿企业,发电场和变电所接收与分配电能的装置,其在整体电路中具有控制、测量和保护的功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封闭开关柜运行时其内部元件工作时工作产生热量,会使柜体内部温度升高,使元件损坏,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的一侧壁上设有开关门,所述柜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柜体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有储物腔,所述储物腔的内填充有显色剂,所述柜体的外壁和储物腔之间设有置物腔,所述置物腔内填充有冷却液,所述置物腔和储物腔均为密闭的环形结构,所述置物腔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穿过柜体的外壁并延伸至柜体的外侧,所述置物腔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侧内壁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和进液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和进液管均与柜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侧壁上滑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滑动连接于置物腔竖直设置的内壁上,所述调节板的顶部外壁位于柜体的上方,所述调节板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通道和倒L型的第二通道,所述置物腔和第一连接管通过调节板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进液管内部均设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和置物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柜体的外壁上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开关门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的外壁顶部设有紧固件,所述调节板通过紧固件与柜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物腔和置物腔均呈螺旋形分布在柜体的内壁和外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显色剂为无水硫酸铜粉末,所述冷却液为水。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水冷的形式给柜体降温,使柜体内的元件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使设备不憋损坏,通过显色剂的设计,避免了柜体被腐蚀穿透导致液体流入柜体内部现象风发生,保证了柜体内元件的正常使用,当多个柜体并排摆放时,通过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即可实现多个柜体同时降温冷却节约设备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调节板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中:1柜体、2储物腔、3置物腔、4第二通道、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进液管、8调节板、9第一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包括柜体1,柜体1的一侧壁上设有开关门,柜体1的外壁上设有观察窗,观察窗位于开关门的正上方,柜体1为中空结构,柜体1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有储物腔2,储物腔2的内填充有显色剂,显色剂为无水硫酸铜粉末,柜体1的外壁和储物腔2之间设有置物腔3,置物腔3内填充有冷却液,冷却液为水,置物腔3和储物腔2均为密闭的环形结构,储物腔2和置物腔3均呈螺旋形分布在柜体1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置物腔3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管5,第一连接管5的一端穿过柜体1的外壁并延伸至柜体1的外侧,置物腔3远离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内壁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和进液管7,第二连接管6和进液管7均与柜体1的外部连通,第二连接管6的一侧壁上滑动连接有调节板8,调节板8滑动连接于置物腔3竖直设置的内壁上,调节板8和置物腔3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圈,调节板8的顶部外壁位于柜体1的上方,调节板8的外壁顶部设有紧固件,调节板8通过紧固件与柜体1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调节板8的内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通道9和倒L型的第二通道4,置物腔3和第一连接管5通过调节板8相互连通,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和进液管7内部均设有电磁阀,通过水冷的形式给柜体1降温,使柜体1内的元件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使设备不憋损坏,通过显色剂的设计,避免了柜体1被腐蚀穿透导致液体流入柜体1内部现象风发生,保证了柜体内元件的正常使用,当多个柜体1并排摆放时,通过将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连接,即可实现多个柜体1同时降温冷却节约设备投入。

本实用新型中,当储物腔2和置物腔3之间的柜体1被腐蚀穿透时,显色剂遇到显色液变色,操作人员通过观察窗查看即可,当多个柜体1并排摆放时,将调节板8竖直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接管6和置物腔3相连通,将第一个柜体1上的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个柜体1上的第二连接管6连接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