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302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电设备。



背景技术:

配电装置就是能够控制、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气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正常运行时进行电能的传输和再分配,故障情况下迅速切除故障部分并恢复运行。由于它在功能上是完整的,所以,配电装置中必定具有各种功用的电气设备。如汇流母线、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避雷器、互感器、无功补偿装置、连接导体和测量保护通信等设备。配电装置一般可根据电压等级进行分类,或者根据布置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分为户内、户外配电装置。

HGIS是气体绝缘复合电器的简称,按不同用户的需要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及互感器等元件集成封闭于气体绝缘金属壳体内。HGIS设备介于GIS 和AIS之间的新型高压开关设备。HGIS的结构与GIS相似,但它不包括母线设备。其优点是母线不装于SF6气室,是外露的,因而接线清晰、简洁、紧凑,安装及维护检修方便,运行可靠性高。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超高压变电站大量增加,加之环境和占地的压力,我国超高压500kV变电站的主设备的选型就非常重要。目前,我国500kV 超高压开关主要有两大类:气体绝缘金属全封闭开关设备GIS和常规敞开式开关设备AIS。GIS具有占地少,运行可靠性高,抗污秽及抗震能力强等特点,但其价格昂贵,故障后短时间难以修复且扩建困难。AIS比GIS价格便宜,但占地面积很大且带电部分外露较多,限制了在变电站面积狭小且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方应用。由于HGIS能综合GIS和AIS的优点,同时避免两者的不足,故国内已经陆续开展HGIS的应用和研究。

国内变电站500kV和330kV电压等级大都采用一台半断路器接线,由于一台半断路器接线的特点,虽然可靠性较高,但是断路器数量较多,经济性不佳,故在满足可靠性的前提下,可采用4/3断路器接线形式,从而提高性价比。目前 500kV和330kV电压等级选用4/3断路器接线一般为四列式布置,4/3断路器接线每1串有3回进出线,采取目前的四列式布置,对进出线的正常进串是不能实现的,如采用加高构架、采用横穿方式来解决此问题,配电装置占地会明显增大,不能满足节约土地的要求,且基础混凝土用量、地基处理以及构架用钢量费用会大幅增加,工程整体经济性不佳,且会为后期施工、运行及维护等带来诸多不便,亟需一种新型的布置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的4/3断路器接线形式配电装置布置形式进行了改进,把原来的“四列式”布置改为HGIS“Σ”型布置,提供一种基于4/3断路器接线下,500kV和330kV电压等级配电设备。

一种配电设备,包括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2M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4、避雷器电压互感器0,其中,所述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2M 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4依次连接成类“Σ”型,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0内置于 HGIS设备内。

进一步,所述的“Σ”型布置形式为双层进出线。

其中,所述的双层进出线包括:1M母线空气套管5、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2M母线空气套管9;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一10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与左侧架构出线1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穿过中部构架与上层出线一12通过跨线一13连接;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一14连接,实现下层出线;2M母线空气套管9与2M悬吊母线一15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Σ”型布置形式为三层进出线。

其中,所述的三层进出线包括:1M母线空气套管5、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2M母线空气套管9;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二16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穿过左侧反跳线17通过跨线二 18与过渡跳线19连接,过渡跳线19通过跨线三20与上层出线三2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穿过中间反跳线22通过跨线四23与中层出线24连接,实现中间出线;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三25连接,实现下层出线; 2M母线空气套管9与2M悬吊母线二26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配电设备,适用于330KV和500KV电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能减少500kV和330kV配电装置布置时占地面积,占地面积较常规节省 50%,经海拔修正后,同样适用于高海拔地区;能够实现3回进出线、同侧三层出线及3回进出线双侧双层出线的要求下,且进出线更加容易,接线清晰;减少了设备基础混凝土用量、地基处理费用、构架钢材费用,提高工程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设备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设备电气接线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设备双层进出线形式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设备三层进出线形式示意图。

图中:1、1M边断路器;2、1M中断路器;3、2M中断路器;4、2M边断路器;5、1M母线空气套管;6、1M边出线空气套管;7、中间出线空气套管; 8、2M边出线空气套管;9、2M母线空气套管;0、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10、1M悬吊母线一;11、左侧架构出线12、上层出线一;13、跨线一;14、下层出线一;15、2M悬吊母线一;16、1M悬吊母线二;17、左侧反跳线;18、跨线二;19、过渡跳线;20、跨线三;21、上层出线三;22、中间反跳线;23、跨线四;24、中层出线;25、下层出线三;26、2M悬吊母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设备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500kV配电设备,包括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2M 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4、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0。

进一步的,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2M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4依次连接成类“Σ”型布置,两端与配电装置母线相连接。

进一步的,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0内置于HGIS设备内。

其中,50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断路器接线相同。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500kV配电设备双层进出线形式,包括1M母线空气套管5、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 2M母线空气套管9,其中,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一10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与左侧架构出线1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穿过中部构架与上层出线一12通过跨线一13连接;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一 14连接,实现下层出线;2M母线空气套管9与2M悬吊母线一15连接,最终实现 500kV电压的双层出现功能。

其中,50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断路器接线相同。

如图4所示,一种550kV配电设备三层进出线形式,包括1M母线空气套管5、 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2M母线空气套管9,其中,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二16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 穿过左侧反跳线17通过跨线二18与过渡跳线19连接,过渡跳线19通过跨线三20 与上层出线三2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穿过中间反跳线22通过跨线四23与中层出线24连接,实现中间出线;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三25连接,实现下层出线;2M母线空气套管9与2M悬吊母线二26连接,最终实现500kV电压的三层出现功能。

其中,50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断路器接线相同。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330kV配电设备,包括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 2M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4、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0。

进一步的,1M边断路器1、1M中断路器2、2M中断路器3、2M边断路器 4依次连接成类“Σ”型布置,两端与配电装置母线相连接。

进一步的,避雷器及电压互感器0内置于HGIS设备内。

其中,33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 断路器接线相同。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330kV配电设备双层进出线形式,包括1M 母线空气套管5、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2M母线空气套管9,其中,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一10 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与左侧架构出线1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穿过中部构架与上层出线一12通过跨线一13连接;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一14连接,实现下层出线;2M母线空气套管9与2M悬吊母线一15连接,最终实现330kV电压的双层出现功能。

其中,33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 断路器接线相同。

如图4所示,一种330kV配电设备三层进出线形式,包括1M母线空气套管5、1M边出线空气套管6、中间出线空气套管7、2M边出线空气套管8、2M 母线空气套管9,其中,1M母线空气套管5与1M悬吊母线二16连接;1M边出线空气套管6穿过左侧反跳线17通过跨线二18与过渡跳线19连接,过渡跳线19通过跨线三20与上层出线三21连接,实现上层出线;中间出线空气套管 7穿过中间反跳线22通过跨线四23与中层出线24连接,实现中间出线;2M边出线空气套管8与下层出线三25连接,实现下层出线;2M母线空气套管9与 2M悬吊母线二26连接,最终实现330kV电压的三层出现功能。

其中,330kV配电设备除HGIS外的其他设备及其他接线与常规设备及4/3 断路器接线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