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高压输电线路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可靠性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质量,电网公司每年都要开展带电检修工作。带电作业已成为电力线路检测、检修、改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等电位是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重要工作步骤,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作业的效率。
在带电检修作业前,等电位作业人员需要进行电位转移。在以往的电位转移过程中,等电位人员需要借助吊篮来完成电位转移。传统的等电位转移工具——吊篮一般是一体化成型制作,大小尺寸固定,难以匹配不同身形的作业人员,同时用吊篮进行电位转移时,需要作业人员盘腿坐于篮内,在进出电场过程中存在不便。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包括连接臂、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杆头与第一杆身,第二支撑杆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二杆头与第二杆身,连接臂的臂身上设有滑槽,第一杆头、第二杆头均与连接臂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连接臂臂身上焊接有若干个固定端。
进一步的,固定端为半圆环形,用于固定折叠后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杆身。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臂的顶端设有一圆环,用于所述等电位转移装置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连接臂、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固定端采用绝缘材料,以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可根据作业人员的身形灵活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位置,提高了作业人员的舒适度,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带电检修作业时等电位转移过程安全可靠,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连接臂,11、圆环,12、滑槽,2、第一支撑杆,21、第一杆头,22、第一杆身,3、第二支撑杆,31、第二杆头,32、第二杆身,4、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等电位转移装置,包括连接臂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固定端4。
第一支撑杆2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杆头21与第一杆身22,第二支撑杆3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二杆头31与第二杆身32,使得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可折叠使用,连接臂1的臂身上设有滑槽12,第一杆头21、第二杆头22均与连接臂1滑动配合,使得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能够在连接臂1上灵活调整位置,以便适用于作业人员的不同身形。
固定端4焊接在位于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之间的连接臂1臂身上,为半圆环形结构,用于固定折叠后的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杆身。
连接臂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固定端4采用绝缘材料,以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等电位人员转移作业前,作业人员将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的杆身打开,调节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的杆头位置,根据自身体型调节第一支撑杆2及第二支撑杆3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作业人员的配合下跨坐于第一支撑杆2的两节杆身上,双脚放置在第二支撑杆3上,在连接臂1的顶端设有一圆环12,转移时绳索穿过所述圆环12,完成电位转移。作业结束后折叠第一支撑杆2及第二支撑杆3的杆身,调节两杆之间的距离至最短,将杆身固定在固定端4处,方便运输存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可根据作业人员的身形灵活调整第一支撑杆2与第二支撑杆3的位置,提高了作业人员的舒适度,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带电检修作业时等电位转移过程安全可靠,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