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流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可减缩体积并提升效率的整流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整流模块已广泛地应用于电源电路。现有的整流模块通常包含变压器、连接单元以及整流单元,其中变压器所输出的电能通过连接单元传递至整流单元,且整流单元包括由至少一个二极管或一个同步整流单组件的全桥整流、半波整流、全波整流、倍压整流或倍流整流等整流电路,借此以实现整流。现有技术的整流模块的变压器、连接单元以及整流单元介独立设置于主电路板上,导致整流模块体积无法减缩,效率较低,因此功率密度较小。随着效率以及功率密度需求的提升,如何设计整流模块,并借此平衡效率和功率密度,从而达到最优为目前整流模块研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整流单元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流模块,利用变压器周边的区域空间设置连接单元及整流单元,使得整流模块的体积较小,且连接单元的多个导接部之间至少部分相互堆叠,以减小交流阻抗并提升电源装置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整流模块,其包含变压器、连接单元以及整流单元。变压器具有第一侧边区域及第二侧边区域,第二侧边区域与第一侧边区域相邻,且包含至少一次级绕线组,次级绕线组包含邻近于第一侧边区域的多个出线端。连接单元设置于第一侧边区域,且至少包含第一导接部以及第二导接部,其中第一导接部包含至少一第一穿孔以及至少一第一连接部,第一穿孔容置对应的出线端,第二导接部与第一导接部至少部分相互堆叠,且第二导接部包含至少一第二穿孔以及至少一第二连接部,第二穿孔容置对应的出线端,使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固设于第一侧边区域,其中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互相绝缘,且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朝向第二侧边区域。整流单元包含电路板以及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多个整流组件,电路板包含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一侧边区域相邻且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使电路板固设于第二侧边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整流模块具有一第一绝缘组件,设置于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为一凸出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为一凹陷部,或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为一凹陷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为一凸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整流模块还包括一第三导接部,与第一导接部至少部分相互堆叠,其中第一导接部与第三导接部互相绝缘,第三导接部包含至少一第三穿孔以及至少一第四连接部,其中第三穿孔容置对应的出线端,且第四连接部与第二侧边区域相邻,且与第三连接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至少部分相互堆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还包含多个第一输出部,邻设于变压器的第三侧边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分别由一铜排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整流模块包含一第一绝缘组件及一第二绝缘组件,其中第一绝缘组件设置于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之间,第二绝缘组件设置于第一导接部与第三导接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分别为一凸出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为一凹陷部,或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分别为一凹陷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为一凸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位于变压器的第一侧边区域的同一平面上,第一导接部至少部分堆叠设置于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彼此以一间隙分离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垂直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第二垂直部由第二本体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由第二垂直部朝向离开第二侧边区域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三导接部包含一第三本体、一第三垂直部以及一第三延伸部,第三垂直部由第三本体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第三延伸部由第三垂直部朝向离开第二侧边区域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穿孔设置于第二本体上,第三穿孔设置于第三本体上,第二连接部设置第二延伸部上,且第四连接部设置第三延伸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还包括一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本体以及第三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垂直部的高度及第三垂直部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一本体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还包含一延伸连接部以及一延伸本体,延伸连接部由第一本体朝向离开第二侧边区域的方向延伸,延伸本体由延伸连接部朝向第三侧边区域的方向延伸,且整流单元设置于延伸本体以及变压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延伸连接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延伸本体还包含一第二输出部,邻设于变压器的第三侧边区域,第二输出部与电路板的一第一输出部在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设置于变压器的第一侧边区域上,第一导接部堆叠设置于第二导接部上,且第三导接部堆叠设置于第一导接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出线端包含一第一出线端、一第二出线端以及一第三出线端,其中第一出线端与第一导接部相接触而导接,第二出线端与第二导接部相接触而导接,第三出线端与第三导接部相接触而导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以及第二导接部由一印刷线路板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由一印刷线路板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还包括一连接件,连接件连接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本体,连接件包括一第三输出部,第三输出部与电路板上的一第一输出部在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以及第二导接部由一汇流铜排所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第二导接部以及第三导接部由一汇流铜排所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第一导接部及第二导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两个导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连接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b:整流模块
2:变压器
20:第一侧边区域
21:第三侧边区域
22:第二侧边区域
23:次级绕线组
24:出线端
240:第一出线端
241:第二出线端
242:第三出线端
25:磁芯组
251:窗口
3:连接单元
30:第一导接部
301:第一穿孔
301a:第一对位孔
301b:第二对位孔
302:第一连接部
303:第一本体
304:第一垂直部
305:第一延伸部
306:延伸连接部
307:延伸本体
308:第二输出部
31:第二导接部
311:第二穿孔
311a:第三对位孔
311b:第四对位孔
312:第二连接部
313:第二本体
314:第二垂直部
315:第二延伸部
32:第三导接部
321:第三穿孔
321a:第五对位孔
321b:第六对位孔
322:第四连接部
323:第三本体
324:第三垂直部
325:第三延伸部
4:整流单元
40:电路板
401:第三连接部
41:整流组件
42:第一输出部
50:第一绝缘组件
51:第二绝缘组件
52:连接件
521:插设部
522:第三输出部
6:印刷线路板
60:第一主穿设孔
61:第二主穿设孔
62:第三主穿设孔
63:主连接部
64:容置部
90:第一导接部
91:第二导接部
92:第一区域
93:第二区域
I1:电流
I2:电流
I3:电流
I4:电流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为图1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整流模块1可设置于一主电路板上(未图标),且包含变压器2、连接单元3及整流单元4。变压器2具有第一侧边区域20、第三侧边区域21以及第二侧边区域22,其中第一侧边区域20与第三侧边区域21相对,第二侧边区域22与第一侧边区域相邻且位于第一侧边区域20与第三侧边区域21之间。变压器2还包含磁芯组25、初级绕线组(未图示)以及至少一次级绕线组23。初级绕线组部分设置于磁芯组25内,以接收输入电能。次级绕线组23部分设置于磁芯组25内,且借由电磁耦合的方式接收并转换初级绕线组的输入电能,以输出转换后的电能。次级绕线组23包含多个出线端24,多个出线端24邻近于第一侧边区域20,多个出线端24可作为次级绕线组23的输出端而输出变压器2转换后的电能。于本实施例中,磁芯组25包括一窗口251,次级绕线组23的多个出线端24经由所述窗口251向外延伸,且邻近于第一侧边区域20。
连接单元3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且包含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第一导接部30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且包含至少一第一穿孔301及至少一第一连接部302,其中第一导接部30以包含多个第一穿孔301为较佳。多个第一穿孔301分别容置对应的次级绕线组23的出线端24,借此使次级绕线组23的部分出线端24与第一导接部30导接。第二导接部31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并位于第一导接部30与变压器2之间,且第二导接部31与第一导接部30至少部分相互堆叠。第二导接部31包含至少一第二穿孔311以及至少一第二连接部312,其中第二导接部31以包含多个第二穿孔311为较佳。多个第二穿孔311容置对应的次级绕线组23的出线端24,使次级绕线组23的其余部分的出线端24与第二导接部30导接,使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固设于第一侧边区域。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之间互相绝缘,且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连接部312的设置位置朝向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较佳分别由汇流铜排所构成。
整流单元4包含电路板40以及多个整流组件41。电路板40包含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多个第三连接部401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相邻设置,且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与第一导接部30的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导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12相组接,借此使电路板40固设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其中每一第三连接部401经由对应的第一连接部302与第一导接部30导接,或是经由对应的第二连接部312与第二导接部31导接。多个整流组件41设置于电路板40上,且与多个第三连接部401电连接,借此次级绕线组23的多个出线端24所输出转换后的电能可通过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并经由多个第三连接部401传递至多个整流组件41,以进行整流。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1将连接单元3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且利用连接单元3分别与整流单元4及变压器2进行导接,并且借由连接单元3的辅助将整流单元4固设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因此整流模块1可善用变压器2周边的区域空间来设置连接单元3及整流单元4,使得变压器2、连接单元3及整流单元4形成一体的整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变压器及整流单元分别为独立组件且错开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1的体积可相对较小,且于设置在主电路板上时亦可提升主电路板上的功率密度。
于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彼此电性隔离,整流模块1还包括第一绝缘组件50,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之间,以使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互相绝缘。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组件50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相互堆叠的区域之间。此外,第一导接部30、第一绝缘组件50以及第二导接部31可彼此利用黏接组合方式构成一体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连接部312分别为一凹陷部,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为一凸出部,故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连接部312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部401相卡合,使电路板40与连接单元3相组接。可替换地,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连接部312分别为一凸出部,而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为一凹陷部,故第一连接部302及第二连接部312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部401相卡合,使电路板40与连接单元3相组接。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第一导接部及第二导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1利用连接单元3的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来连接变压器2的出线端24及整流单元4,又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至少部分相互堆叠,因此当整流模块1运作时,第一导接部30上的电流I3以及第二导接部31上的电流I4虽分别被限制于靠近相邻的导接部的区域内,然而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导接部30及第二导接部31至少部分相互堆叠(换言之,第一导接部30的部分底面与第二导接部31的部分顶面相互面对),因此使第一导接部30的电流I3及第二导接部31的电流I4分别在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相互面对的区域内。而,图4为现有技术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两个导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第一导接部90及第二导接部91以彼此平行且共平面的方式连接设置于变压器(未图示)及整流单元(未图示)之间。所述连接设置方式造成各导接部上的电流传输被局限于各所述导接部的部分区域,例如第一导接部90上的电流I1被限制于与第二导接部91相邻的第一区域92内,而第二导接部91上的电流I2被限制于与第一导接部90相邻的第二区域93内,如此一来将使得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交流阻抗变大,进而造成损耗的增加,使得整流模块的效率降低。由于,本发明的第一导接部30的电流I3及第二导接部31的电流I4分别在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相互面对的区域内,故整流模块1的连接单元3的交流阻抗较小,使得整流模块1的损耗降低,进而提升效率。且本发明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设计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相互面对的区域的面积,以使本发明的整理模块设计更加灵活。
于一些实施例中,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还包含多个第一输出部42,与变压器2的第三侧边区域21相邻设,其中第一输出部42为一凸部结构。当整流模块1欲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时,多个第一输出部42可插设于主电路板上对应的导孔(未图示)内,使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可垂直设置且电连接于主电路板。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整流模块1a的结构与图1及图2所示的整流模块1的结构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作动与功能,故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1及图2的整流模块1,本实施例的整流模块1a的变压器2的每一次级绕线组23的多个出线端24包括第一出线端240、第二出线端241及第三出线端242等三个出线端。此外,整流模块1a的连接单元3还包括第三导接部32,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其中第三导接部32位于变压器2与第一导接部30之间,且与第一导接部30至少部分相互堆叠。此外,第三导接部32与第二导接部31以一间隙分离设置。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导接部32包含至少一第三穿孔321以及至少一第四连接部322,其中第三导接部32以包含多个第三穿孔321为较佳。多个第三穿孔321容置对应的次级绕线组23的出线端,例如第三出线端242,使次级绕线组23的第三出线端242与第三导接部32导接。于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缩小连接单元3的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占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的空间,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以位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的同一平面上为较佳,且第一导接部30至少部分堆叠设置于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较佳分别由汇流铜排所构成。另外,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312以及第四连接部322的设置位置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相邻。
于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导接部30、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相互绝缘,整流模块1a还包含第一绝缘组件50及第二绝缘组件51,其中第一绝缘组件50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之间,例如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相互堆叠的区域之间,借此使第一导接部30与第二导接部31互相绝缘。第二绝缘组件51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三导接部32之间,例如设置于第一导接部30与第三导接部32相互堆叠的区域之间,借此使第一导接部30与第三导接部32互相绝缘。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31可与第三导接部32彼此以一间隙分离设置,借此使第二导接部31与第三导接部32之间互相绝缘。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第一绝缘组件50以及第二导接部31之间以及第一导接部30、第二绝缘组件51以及第三导接部32之间可利用黏接组合方式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导接部30、第一绝缘组件50、第二导接部31、第二绝缘组件51以及第三导接部32构成一体的结构。
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包含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多个第三连接部401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相邻设置,且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与第一导接部30的第一连接部302、第二导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12及第三导接部32的第四连接部322相组接,借此使电路板40固设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其中每一第三连接部401经由对应的第一连接部302与第一导接部30导接,或经由对应的第二连接部312与第二导接部31导接,或经由对应的第四连接部322与第三导接部32导接。多个整流组件41设置于电路板40上,且与多个第三连接部401电连接,借此次级绕线组23的多个出线端24所输出的电能可通过第一导接部30、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并经由多个第三连接部401传递至多个整流组件41,以进行整流。
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312及第四连接部322分别为一凹陷部,且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为一凸出部,故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312及第四连接部322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部401相卡合,使电路板40与连接单元3相组接。可替换地,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312及第四连接部322分别为一凸出部,且多个第三连接部401分别为一凹陷部,故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312及第四连接部322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三连接部401相卡合,使电路板40与连接单元3相组接。
于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31还包含第二本体313、第二垂直部314以及第二延伸部315。第二本体313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第二垂直部314邻近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设置,且由第二本体313的一侧缘向上垂直延伸。第二延伸部315由第二垂直部314的一顶端朝向离开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的方向水平延伸。第三导接部32还包含第三本体323、第三垂直部324以及第三延伸部325,第三本体323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第三垂直部324邻近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设置,且由第三本体323的一侧缘向上垂直延伸。第三延伸部325由第三垂直部324的一顶端朝向离开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的方向水平延伸。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穿孔311设置于第二本体313上,第三穿孔321设置于第三本体323上,第二连接部312设置于第二延伸部315上,且第四连接部322设置于第三延伸部325上。此外,第二导接部31的第二本体313及第三导接部32的第三本体323共平面设置,且第二本体313及第三本体323之间互相绝缘。
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还包含第一本体303,第一本体303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本体313以及第三本体323上,且与第二本体313以及第三本体323相互堆叠。此外,为了使第一本体303设置于第二本体313及第三本体323上时不会增加占据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的空间,第二本体313的第二垂直部314的高度及第三本体323的第三垂直部324的高度可略大于或等于第一本体303的厚度,使得第一本体303设置于第二本体313及第三本体323上时,可同时与第二延伸部315及第三延伸部325位于同一平面上或低于第二延伸部315及第三延伸部325的设置位置。
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还包含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包含一延伸连接部306及一延伸本体307。延伸连接部306由第一本体303的一侧缘朝向离开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的方向延伸。延伸本体307由延伸连接部306的端部朝向接近变压器2的第三侧边区域21的方向延伸,故延伸本体307位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并可平行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其中整流单元4位于第一导接部30的延伸本体307及变压器2之间。此外,第一导接部30的第一连接部302设置于延伸连接部306上。再则,第一导接部30的延伸本体307还包含第二输出部308,邻设于变压器2的第三侧边区域21,其中第二输出部308为一凸部结构。当整流模块1a欲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时,第二输出部308插设于主电路板上对应的导孔(未图示)内,使第一导接部30的延伸本体307可垂直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此外,当第一导接部30的延伸本体307与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均插设于主电路板上时,第一导接部30的延伸本体307的第二输出部308与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的第一输出部42均位在主电路板上的同一平面。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整流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整流模块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以及图9为图7所示的连接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7、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整流模块1b的结构与图5及图6所示的整流模块1a的结构相似,且相同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的组件结构、作动与功能,故于此不再赘述。不同于图5及图6的整流模块1a,本实施例的整流模块1b的连接单元3可为由印刷线路板6构成,且设置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上,并包含第一导接部30、第二导接部31及第三导接部32,其中,第一导接部30堆叠设置于第二导接部31上与第三导接部32上,此外,第二导接部31与第三导接部32以一间隙分离设置。
于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6内包含导接引线,其中第一导接部30的多个第一穿孔301与第一连接部302之间以导接引线连接,使得容置于第一导接部30的第一穿孔301的第一出线端240与第一连接部302电连接。第二导接部31的多个第二穿孔311与第二连接部312之间以导接引线连接,使得容置于第二导接部31的第二穿孔311的第二出线端241与第二连接部312电连接。第三导接部32的多个第三穿孔321与第四连接部322之间以导接引线连接,使得容置于第三导接部32的第三穿孔321的第三出线端242与第四连接部322电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对位孔301a以及至少一第二对位孔301b,其中第一导接部30以包含多个第一对位孔301a及多个第二对位孔301b为较佳。多个第一对位孔301a及多个第二对位孔301b分别平行于多个第一穿孔301排列设置,其中多个第一穿孔301平行排列于多个第一对位孔301a及多个第二对位孔301b之间。此外,第一对位孔301a及第二对位孔301b为绝缘穿孔。第二导接部31还包含至少一第三对位孔311a以及至少一第四对位孔311b,其中第二导接部31以包含多个第三对位孔311a及多个第四对位孔311b为较佳。多个第三对位孔311a及多个第四对位孔311b分别平行于多个第二穿孔311排列设置,其中多个第三对位孔311a平行排列于多个第二穿孔311及多个第四对位孔311b之间。此外,第三对位孔311a及第四对位孔311b为绝缘穿孔。第三导接部32还包含至少一第五对位孔321a以及至少一第六对位孔321b,其中第三导接部32以包含多个第五对位孔321a及多个第六对位孔321b为较佳。多个第五对位孔321a及多个第六对位孔321b分别平行于多个第三穿孔321排列设置,其中多个第六对位孔321b平行排列于多个第三穿孔321及多个第五对位孔321a之间。此外,第五对位孔321a及第六对位孔321b为绝缘穿孔。
于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6还包含多个第一主穿设孔60、多个第二主穿设孔61及多个第三主穿设孔62。每一第三对位孔311a、每一第一穿孔301以及每一第六对位孔321b彼此相对应设置而彼此连通,进而构成对应的第一主穿设孔60。每一第二穿孔311、每一第一对位孔301a以及每一第五对位孔321a彼此相对应设置而彼此连通,进而构成对应的第二主穿设孔61。每一第四对位孔311b、每一第二对位孔301b以及每一第三穿孔321彼此相对应设置而彼此连通,进而构成对应的第三主穿设孔62。当第二导接部31、第一导接部30及第三导接部32相互堆叠时,第一出线端240穿设对应的第三对位孔311a、对应的第一穿孔301以及对应的第六对位孔321b,借以与第一穿孔301电连接,并凸出于印刷线路板6的对应的第一主穿设孔60。第二出线端241穿设对应的第二穿孔311、对应的第一对位孔301a以及对应的第五对位孔321a,借以与第二穿孔311电连接,并凸出于印刷线路板6的对应的第二主穿设孔61。第三出线端242穿设对应的第四对位孔311b、对应的第二对位孔301b以及对应的第三穿孔321,借以与第三穿孔321电连接,并凸出于印刷线路板6的对应的第三主穿设孔62。
于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6还包含多个主连接部63,当第二导接部31、第一导接部30及第三导接部32相互堆叠时,每一第一连接部302、每一第二连接部312及每一第四连接部322的设置位置彼此相对应设置,进而构成对应的主连接部63,并与对应的第三连接部401导接。
于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6还包含多个容置部64,第一导接部30除了第一本体303外,还包含连接件7。第一本体303还包括多个容置部64,多个容置部64邻设于变压器2的第二侧边区域22。连接件7相邻于变压器3的第二侧边区域22设置,且包含多个插设部71,其中插设部71为凸出结构。多个插设部71相邻于变压器2的第一侧边区域20设置,且每一插设部71插设于对应的容置部64内,借以连接第一导接部30的第一本体303及第一导接部30的连接件7,使得连接件7垂直第一本体303设置并邻设于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
此外,连接件7还包含第三输出部72,其中第三输出部72为凸部结构,与变压器2的第三侧边区域21相邻。当整流模块1b的连接单元3欲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时,第三输出部72插设于主电路板上对应的导孔(未图示)内,使连接单元3的连接件7可垂直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此外,当连接单元3的连接件7与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均插设于主电路板上时,连接单元3的连接件7的第三输出部72与整流单元4的电路板40的第一输出部42均位在主电路板上的同一平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流模块,将连接单元设置于变压器的第一侧边区域上,且利用连接单元分别与整流单元及变压器进行导接,并且借由连接单元的辅助将整流单元固设于变压器的第二侧边区域,因此整流模块可善用变压器周边的区域空间来设置连接单元及整流单元,使得变压器、连接单元及整流单元形成一体的整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变压器及整流单元分别为独立组件且错开设置于主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的体积可相对较小,且于设置在主电路板上时亦可提升主电路板上的功率密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整流模块的连接单元的交流阻抗较小,使得整流模块的损耗可降低,进而提升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然均不脱如附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