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集中动力动车组和大功率客运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电源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流器。
背景技术:
中国铁路无论是在高速动车组还是大功率客运机车方面均获得重大发展,前者采用动力分散的形式,通常由数节动力车和数节拖车编组构成,后者采用动力集中的方式,通常由一到两节动力车和较多数量的托车编组而成。动力集中动车组是充分结合两者优点的新型动车组,采用动力集中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动车组的建造成本,并且保持和动力分散动车组一致的高速运行特性。变流器是动力集中动车组的核心大部件之一,在大功率客运机车变流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变流器结构应尽可能的紧凑,从而节约动车组内的宝贵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流器,结构紧凑,从而能够节约车内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变流器,包括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布置在无边插的机箱内,并且,控制子系统的接口全部设计在机箱正面的面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将控制子系统布置在无边插的机箱内,并且所有接口全部设计在机箱正面的面板上,相比现有技术,能够使得变流器的结构紧凑、简洁,从而节约车内空间。另外,所有器件的接口布置在机箱的正面,使得变流器的安装和维护简单便捷。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谐振电容、和支撑电容,谐振电容和支撑电容均布置在变流器的柜体的正面。这种设置方式,确保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变流器的内部空间,且方便电容的检查和维护。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还包括斩波电阻,斩波电阻外置在变流器顶部。这样可以消除斩波时电阻发热对变流器内部器件的不利影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的主水管布置在变流器的后部。隐藏式水路设计在尽可能节省内部占用空间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产品外观质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循环系统的支路水管采用柔性软管,柔性软管的端部采用拆卸式的接头固定。通过拆卸式的专用接头,例如螺纹连接形式的专用接头,能够提高柔性软管的连接和密封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四象限整流器、牵引逆变器、和辅助逆变器。控制子系统、四象限整流器、牵引逆变器、和辅助逆变器分别对称布置在变流器的柜体内。采用中心对称布局,结构匀称美观。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四象限整流器和牵引逆变器之间的直流回路上设有电动隔离开关。在中间直流回路设置电动隔离开关,确保任意功率部件故障都能实现故障隔离,仅仅损失故障功率部件对应的那一组功率输出,把故障对变流器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且确保变流器具有良好的系统冗余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的柜体包括铝合金材质层。变流器柜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在确保整个柜体的强度的同时能够降低变流器的重量,从而能够控制动车组轴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的柜体采用铆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构成。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使得变流器的重量降低,并且提升变流器的外观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内循环系统,内循环系统布置在变流器的中轴线上,并且在变流器内部设有风道。这样可以保证变流器内部风场的均匀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循环系统的散热作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变流器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从而能够节约车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的后视结构;
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的右视结构;
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的正面隐藏柜门结构;
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的骨架结构。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的后视结构。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的右视结构。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的正面隐藏柜门结构。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的骨架结构。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包括控制子系统1,控制子系统1布置在无边插的机箱11内,并且,控制子系统1的接口全部设计在机箱11正面的面板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将控制子系统布置在无边插的机箱内,并且所有接口全部设计在机箱正面的面板上,相比现有技术,能够使得变流器的结构紧凑、简洁,从而节约车内空间。另外,所有器件的接口布置在机箱的正面,使得变流器的安装和维护简单便捷。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谐振电容2、和支撑电容3,谐振电容2和支撑电容3均布置在变流器10的柜体9的正面。这种设置方式,确保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变流器的内部空间,且方便电容的检查和维护。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还包括斩波电阻4,斩波电阻4外置在变流器10顶部。这样不仅可节省变流器的内部空间,同时可以消除斩波时电阻发热对变流器内部器件的不理影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 10,还包括水循环系统5,水循环系统5的主水管51布置在变流器10的后部。隐藏式水路设计在尽可能节省内部占用空间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产品外观质量。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循环系统5的支路水管52采用柔性软管,柔性软管的端部采用拆卸式的接头53固定。通过拆卸式的专用接头,例如螺纹连接形式的专用接头,能够提高柔性软管的连接和密封可靠。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四象限整流器6、牵引逆变器7、和辅助逆变器8。控制子系统1、四象限整流器6、牵引逆变器7、和辅助逆变器8分别对称布置在变流器10的柜体9内。采用中心对称布局,结构匀称美观。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变流器10的柜体9包括铝合金材质层。变流器柜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在确保整个柜体的强度的同时能够降低变流器的重量。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变流器10的柜体9采用铆接或焊接的连接方式构成。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使得变流器的重量降低,并且提升变流器的外观质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四象限整流器6和牵引逆变器7之间的直流回路上设有电动隔离开关101。在中间直流回路设置电动隔离开关,确保任意功率部件故障都能实现故障隔离,仅仅损失故障功率部件对应的那一组功率输出,把故障对变流器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且确保变流器具有良好的系统冗余性。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内循环系统102,内循环系统102布置在变流器10的中轴线上,并且在变流器 102内部设有风道103。这样可以保证变流器内部风场的均匀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循环系统的散热作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变流器局部温升过高的问题。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变流器结构紧凑,从而能够节约车内的空间。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