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6013发布日期:2018-08-24 19:0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电源快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 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大中型企业的内部电网(简称内网)和国家电网(简称外网)相连,形成供电系统。该系统内任何一个支路出现短路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电压跌落,而且发生短路的支路电压等级越高,影响面越大,跌落值也越大。短路发生后,该支路的保护装置将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支路。从短路发生到故障切除这段时间,系统电压经历从跌落到恢复的过程,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叫法,有的被称为“晃电”,有的被称为“失电”,或“晃动”、“陡降”等等。

目前,工业用户的一些用电敏感设备如电动机、变频器、高压卤素灯、继电保护等,当主供电电源(电网)出现超过20mS以上的电压陡降即所谓“晃电”或短时停电时(停电时间≤2.5S),会造成电动机转速下降或停转、变频器停机、继电保护动作等事故,导致生产波动、操作混乱,轻者造成产品质量事故,造成几十万、几百万经济损失,重者甚至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目前,市场使用的切换装置都是通过线圈吸合衔铁进行失电切换,这种切换装置需要电压跌落到50%以下才能切换成功,而且切换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敏感性负载的连续性运行,迫切需求一种反应灵敏、切换速度快的装置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动作速度快、安全可靠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第一母线、第二母线、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和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母线,出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二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二母线,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三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只反并联的可控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和控制器均安装在配电柜中。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第一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一负载的正常运行时,通过切换到第二母线上,由第二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在第一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再切换回第一母线上,由第一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还能够在第二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二负载的正常运行时,通过切换到第一母线上,由第一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在第二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再切换回第二母线上,由第二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动作速度快、安全可靠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SCR双母线的分段快速切换系统,包括第一双向可控硅SCR1、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第一母线(图1中的母线I)、第二母线(图1中的母线II)、第一负载(图1中的负载I)、第二负载(图1中的负载II)和控制器。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母线,出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二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二母线,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第三双向可控硅的进线端接第一负载的进线端,出线端接第二负载的进线端。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各个双向可控硅的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只反并联的可控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双向可控硅和控制器均安装在配电柜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当检测到第一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一负载的正常运行时,控制器驱动第一双向可控硅SCR1分闸,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合闸,由第二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实现对第一负载的连续供电。当检测到第一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控制器驱动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分闸,第一双向可控硅SCR1合闸,由第一母线对第一负载进线供电。当检测到第二母线供电电压出现波动,严重影响第二负载的正常运行时,控制器驱动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分闸,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合闸,由第一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实现对第二负载的连续供电;当检测到第二母线供电电压正常后,控制器驱动第三双向可控硅SCR3分闸,第二双向可控硅SCR2合闸,由第二母线对第二负载进线供电。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