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7564发布日期:2018-09-01 00:0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控制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各个设备在工作时,设备连接的电路工作会出现过热以及过流等现象,导致整个控制器中出现发热量过大的现象,电路的处于过热的环境,会有电路烧坏的现象,因此需要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将其热量快速散去,从而达到保护控制器的目的。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等的工作需要工作在10~30v的直流电压下,而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提供的电池电压为DC200v~DC820v,因此无法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工作提供电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提供的电池电压不能直接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工作提供电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包括:

监控电路,其包括电流过载检测模块以及控制器,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上串联有电流过载检测模块,以检测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内电流,电流过载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

开关电路;

变压器,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正极连接至变压器的正极输入端,变压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至开关电路的正极端,开关电路的负极端接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至控制器,变压器的正极输出端连接至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正极,变压器的负极输出端连接至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负极。

优选的是,监控电路、开关电路以及变压器均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电路板上安装有用于安装控制器的安装座,控制器包括控制本体以及若干用于连筒线路的个引脚,所有引脚分为两排地安装在控制本体两相对边缘上;

安装座包括:本体、接电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本体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插入孔,每一插入孔均供一引脚插入,在本体上安装有接电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

每一插入孔旁均设置有一接电组件,每一接电组件均包括:滚轮、第一安装块、拉爪、活动杆、第二安装块、导电环、第一弹簧以及第四弹簧,在本体内开设有安装腔,每一插入孔旁均设置有一安装腔,导电环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内,导电环另一端穿过本体上开设的导向孔,导向孔将插入孔连通,导电环位于安装腔内的一端套置于一活动杆上,活动杆以及导电环的中心线均与引脚插入方向平行,活动杆远离导向环的端部安装有能转动的滚轮,在活动杆外壁上安装有位于滚轮旁的第一安装块,活动杆穿过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导电环固定,第一弹簧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块固定,在导电环位于安装腔内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安装块,第一安装块上安装至拉爪一端,拉爪另一端向第二安装块所在方向延伸且能从背离滚轮一侧勾住第二安装块,导电环与导向孔不会脱离,导电环用于连接电路,,第四弹簧一端第一安装块固定,第四弹簧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固定;

每一插入孔处均设置有一第一驱动组件,每一第一驱动组件均包括:挤压板、第二弹簧、移动杆、带动块、第一带动杆、第二带动杆、旋转筒、卷簧、中心柱以及偏心轮,在每一对插入孔和安装腔旁均设置有一容纳腔,挤压板设置在插入孔内,挤压板所在平面均与引脚插入至插入孔内的方向垂直,在挤压板上固定有一向背离引脚方向延伸的一移动杆,移动杆远离挤压板的一端伸入至容纳腔内且固定至一带动块上,移动杆与引脚插入至插入孔内的方向平行,带动块连接至一第一带动杆一端,第一带动杆另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内,第一带动杆与移动杆平行,第一带动杆与一位于安装腔内的一第二带动杆一端铰接,第二带动杆另一端铰接至一旋转筒一端,旋转筒穿过且固定有偏心轮,偏心轮的中心线与旋转筒的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安装腔内壁上固定有与旋转筒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的中心柱,旋转筒能转动地安装在安装腔内壁上,旋转筒与中心柱之间卷积有卷簧,卷簧外端与旋转筒固定,卷簧内端与中心柱固定,偏心轮与滚轮相切;

第二驱动组件包括:若干卡柱、若干第三安装块、若干第四安装块、若干第三弹簧、一拉块以及一助拉杆,每一安装腔内均穿过有一卡柱,卡柱与活动杆平行,卡柱穿过有第三弹簧,每一卡柱上均固定有第三安装块,每一导电环上均规定有第四安装块,第四安装块位于第三安装块背离插入孔的一侧,第三弹簧一端与第三安装块固定,第三弹簧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固定,与一排引脚对应的每一卡柱均固定至一位于本体外的拉块上,拉块背离本体的面固定有与卡柱平行的助拉杆;

其中,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时,第一弹簧一直处于被压缩状态且第二安装块与拉爪紧贴;当有外力拉动助拉杆时,能使得第二安装块到拉爪之间有距离;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时且引脚插入至插入孔内后,滚轮与偏心轮宽边缘相切,第四弹簧被压缩保持导电环与引脚紧贴;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时且引脚未插入至插入孔内时,滚轮与偏心轮的窄边缘相切,在第四弹簧弹力下能保持导电环未伸入至插入孔内。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工作时,电流过载检测模块实时监测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的电流,电动客车空调电池同时需要向四通阀、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新风风机等设备供电,电流过载检测模块安装在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输出口,就能够实现对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的电流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值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电流值是否超过阈值,若超过则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闭合,开关电路可以为开关三极管,开关三极管基极为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开关电路的正极端,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为开关电路的负极端,变压器将大电压200V~820V转变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工作电压10~20v,实现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供电,且不会超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工作电压,能稳定工作,延长了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的电路框图;

图2为电路板与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的DC-DC电源电路,包括:

监控电路,其包括电流过载检测模块以及控制器,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上串联有电流过载检测模块,以检测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内电流,电流过载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

开关电路;

变压器,新能源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正极连接至变压器的正极输入端,变压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至开关电路的正极端,开关电路的负极端接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至控制器,变压器的正极输出端连接至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正极,变压器的负极输出端连接至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负极。工作时,电流过载检测模块实时监测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的电流,电动客车空调电池同时需要向四通阀、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新风风机等设备供电,电流过载检测模块安装在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输出口,就能够实现对电动客车空调电池的供电电路的电流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值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电流值是否超过阈值,若超过则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闭合,开关电路可以为开关三极管,开关三极管基极为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开关电路的正极端,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为开关电路的负极端,变压器将大电压200V~820V转变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工作电压10~20v,实现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供电,且不会超出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工作电压,能稳定工作,延长了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的使用寿命。

如图2至图4所示,由于后期为了提高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等的运行机制需要向控制器2内重新写入程序,需要将控制器2拆卸下来。故为了方便拆卸控制器2,监控电路、开关电路以及变压器均安装在一电路板1上,电路板1上安装有用于安装控制器2的安装座,控制器2包括控制本体1121以及若干用于连筒线路的个引脚22,所有引脚22分为两排地安装在控制本体1121两相对边缘上;

安装座包括:本体11、接电组件12、第一驱动组件13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4,本体11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插入孔,每一插入孔均供一引脚22插入,在本体11上安装有接电组件12、第一驱动组件13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4;

每一插入孔旁均设置有一接电组件12,每一接电组件12均包括:滚轮121、第一安装块122、拉爪123、活动杆124、第二安装块125、导电环126、第一弹簧127以及第四弹簧128,在本体11内开设有安装腔,每一插入孔旁均设置有一安装腔,导电环126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内,导电环126另一端穿过本体11上开设的导向孔,导向孔将插入孔连通,导电环126位于安装腔内的一端套置于一活动杆124上,活动杆124以及导电环126的中心线均与引脚22插入方向平行,活动杆124远离导向环的端部安装有能转动的滚轮121,在活动杆124外壁上安装有位于滚轮121旁的第一安装块122,活动杆124穿过有第一弹簧127,第一弹簧127一端与导电环126固定,第一弹簧127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块122固定,在导电环126位于安装腔内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安装块125,第一安装块122上安装至拉爪123一端,拉爪123另一端向第二安装块125所在方向延伸且能从背离滚轮121一侧勾住第二安装块125,导电环126与导向孔不会脱离,导电环126用于连接电路,第四弹簧一端第一安装块固定,第四弹簧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固定;

每一插入孔处均设置有一第一驱动组件13,每一第一驱动组件13均包括:挤压板131、第二弹簧132、移动杆133、带动块134、第一带动杆135、第二带动杆136、旋转筒137、卷簧138、中心柱139以及偏心轮130,在每一对插入孔和安装腔旁均设置有一容纳腔,挤压板131设置在插入孔内,挤压板131所在平面均与引脚22插入至插入孔内的方向垂直,在挤压板131上固定有一向背离引脚22方向延伸的一移动杆133,移动杆133远离挤压板131的一端伸入至容纳腔内且固定至一带动块134上,移动杆133与引脚22插入至插入孔内的方向平行,带动块134连接至一第一带动杆135一端,第一带动杆135另一端伸入至安装腔内,第一带动杆135与移动杆133平行,第一带动杆135与一位于安装腔内的一第二带动杆136一端铰接,第二带动杆136另一端铰接至一旋转筒137一端,旋转筒137穿过且固定有偏心轮130,偏心轮130的中心线与旋转筒137的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安装腔内壁上固定有与旋转筒137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的中心柱139,旋转筒137能转动地安装在安装腔内壁上,旋转筒137与中心柱139之间卷积有卷簧138,卷簧138外端与旋转筒137固定,卷簧138内端与中心柱139固定,偏心轮130与滚轮121相切;

第二驱动组件14包括:若干卡柱141、若干第三安装块142、若干第四安装块143、若干第三弹簧144、一拉块145以及一助拉杆146,每一安装腔内均穿过有一卡柱141,卡柱141与活动杆124平行,卡柱141穿过有第三弹簧144,每一卡柱141上均固定有第三安装块142,每一导电环126上均规定有第四安装块143,第四安装块143位于第三安装块142背离插入孔的一侧,第三弹簧144一端与第三安装块142固定,第三弹簧144另一端与安装腔内壁固定,与一排引脚22对应的每一卡柱141均固定至一位于本体11外的拉块145上,拉块145背离本体11的面固定有与卡柱141平行的助拉杆146;

其中,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146时,第一弹簧127一直处于被压缩状态且第二安装块125与拉爪123紧贴;当有外力拉动助拉杆146时,能使得第二安装块125到拉爪123之间有距离;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146时且引脚22插入至插入孔内后,滚轮121与偏心轮130宽边缘相切,第四弹簧128被压缩保持导电环126与引脚22紧贴;当无外力拉动助拉杆146时且引脚22未插入至插入孔内时,滚轮121与偏心轮130的窄边缘相切,在第四弹簧128弹力下能保持导电环126未伸入至插入孔内。偏心轮130宽边缘到旋转筒137中心线的距离大于偏心轮130窄边缘到旋转筒137中心线的距离。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插入时,首先,保持拉住助拉杆146,使得卡柱141远离插入孔内插入至,在第三弹簧144的弹力下能保持卡柱141插入至插入孔的状态,避免了在没有拉动拉住助拉杆146时就能将引脚22插入至插入孔内,避免了误操作现象的发生;然后,将控制器2的引脚22插入至插入孔内,使得引脚22开始压紧挤压板131,使得移动杆133向容纳腔内伸缩,第一带动杆带动第二带动杆向容纳腔所在方向移动(当第一带动杆位于安装腔内的长度足够长时(未插入引脚22的状态),在卷簧138的弹力下,第二带动杆与第一带动杆之间夹角为锐角,也即是第二带动杆与旋转筒137连接处到容纳腔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当第一带动杆在安装腔内长度减小时能够使得第二带动杆带动旋转筒137旋转),使得第二带动杆被拉动至与第一带动杆平行的位置上,进而带动旋转筒137和偏心轮130旋转,使得偏心轮130宽边缘挤压滚轮121,强迫第四弹簧128被压缩,使得第一弹簧127的长度变短,此时在第一弹簧127作用下有强烈将导电环126推入至插入孔内的趋势,由于助拉杆146通过卡柱141和第三安装块142的作用,使得导电环126任然处于原位置,但是活动杆124已经向导电环126内伸入,避免拉插入时导电环126与引脚22相互作用而磨损,使得导电环126与引脚22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同时在插入引脚22以后,导电环126才有伸入至插入孔内的趋势,保证引脚22插入后才接电。当拔出引脚22时,也是首先拉动助拉杆146使得卡柱141释放引脚22,也是导向环缩入至导向孔内,然后拔出引脚22,拔出引脚22时,第一带动杆向安装腔内伸长,在卷簧138弹力下,带动第二带动杆和旋转筒137旋转,使得偏心轮130的窄边缘与滚轮121相切,在第四弹簧128和第一弹簧127的弹力下,使得活动杆124向背离导向环方向移动,如果还需继续向偏心轮130方向移动,的拉爪123拉动第二安装块125带动导电环126一起运动,解决活动杆124向偏心轮130移动而导电环126不能向偏心轮130移动的问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