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9456发布日期:2019-04-05 21: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90496号公报中公开有通过嵌合而固定马达的壳主体的结构。另一方面,正在推进将控制部安装于马达的机电一体型马达单元的开发。

在机电一体型马达中,已知有具有筒状的机壳和覆盖机壳的开口的盖部件的马达。在这样的马达中,可以考虑在盖部件设置筒部(盖筒部),使该筒部的外周面与机壳的内周面嵌合,并且使控制装置与筒部的内周面嵌合,由此构成马达单元。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盖部件的筒部的径向的内外两个面均为嵌合面。因此,对内外两个面均要求嵌合所需的尺寸精度。一般情况下,在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筒部时,很难以高精度的尺寸完成径向的内外两个面。因此,无法对上述结构的盖部件采用量产性高的冲压加工,存在盖部件的制造成本增高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如下的盖部件的马达,该盖部件具有使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嵌合的盖筒部并且能够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包括: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所述转子相对;机壳,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的筒状部;以及盖部件,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覆盖所述筒状部的上侧的开口。所述盖部件具有圆筒状的盖筒部。所述盖筒部具有:在内周面嵌入外部装置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外周面嵌入到所述机壳的内周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在轴向上错开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马达中将轴承保持架组装于机壳时,在采用包含压入的过盈配合等伴有变形的嵌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另一方的嵌合带来影响。并且,马达单元能够提高轴承保持架相对于机壳的径向的位置精度以及控制装置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区域ii-ii的放大图。

图3是变形例1的轴承保持架(盖部件)以及机壳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变形例2的轴承保持架(盖部件)以及机壳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传感器磁铁安装于轴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以及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z轴。设各图的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作“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下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在以下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

[马达单元]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3的剖视图。

马达单元3具有马达1、控制装置(外部装置)4以及固定螺栓5。马达1与控制装置4利用固定螺栓5而相互固定。马达1具有与控制装置4连接的连接端子(省略图示)。控制装置4经由控制端子对马达1供给电源,并且对马达1的旋转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外部装置)]

控制装置4具有基座部4a和凸部4b。

基座部4a呈从轴向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基座部4a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与设置于马达1的凸缘部19、45重叠的下表面4e。在基座部4a的下表面4e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螺纹孔4f。在螺纹孔4f内插入有固定螺栓5。由此,控制装置固定于马达1的凸缘部19、45。

凸部4b从基座部4a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凸部4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凸部4b容纳于马达1的机壳40的内部。凸部4b具有面向周向外侧的嵌合外周面4c。

[马达]

马达1包括:具有轴21的转子20、定子30、机壳40、上侧轴承(轴承)6、下侧轴承7以及轴承保持架(盖部件)10。

[转子]

转子20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以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下侧轴承7和上侧轴承6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旋转。

转子铁芯24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4沿周向包围轴21。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4。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同旋转。

[定子]

定子3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转子20相对,并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以及线圈33。绝缘件3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件32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线圈33通过卷绕线圈线(省略图示)而构成。

[上侧轴承以及下侧轴承]

上侧轴承6将轴21的上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6位于定子30的上侧。上侧轴承6保持于轴承保持架10。

下侧轴承7将轴21的下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下侧轴承7位于定子30的下侧。下侧轴承7保持于机壳40的下侧轴承保持部48。

[机壳]

机壳40呈向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机壳40容纳转子20以及定子30。机壳40具有筒状部44、凸缘部45、底部43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48。

筒状部44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30。筒状部44具有第一圆筒部44a、锥状筒部44b以及第二圆筒部44c。第一圆筒部44a、锥状筒部44b以及第二圆筒部44c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第一圆筒部44a、锥状筒部44b以及第二圆筒部44c以大致相同的板厚沿轴向相连。

第一圆筒部44a位于筒状部44的上端部。第一圆筒部44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在第一圆筒部44a的上端连接有凸缘部45。

第二圆筒部44c位于比第一圆筒部44a靠下侧的位置处。第二圆筒部44c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第二圆筒部44c的内径比第一圆筒部44a的内径小。在第二圆筒部44c的内周面固定有定子30。并且,在第二圆筒部44c的内周面嵌合有轴承保持架10。

锥状筒部44b在轴向上位于第一圆筒部44a与第二圆筒部44c之间,连接第一圆筒部44a与第二圆筒部44c。锥状筒部44b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凸缘部45位于筒状部44的上端。凸缘部45从筒状部44的开口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凸缘部45设置有供固定螺栓5插入的第一固定孔45a。

底部43位于筒状部44的下端。底部43位于定子30的下侧。底部43覆盖筒状部44的下侧的开口。

下侧轴承保持部48位于底部43的俯视中央。下侧轴承保持部48对下侧轴承7进行保持。下侧轴承保持部48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保持筒部48a;以及从保持筒部48a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下端突出部48b。在下端突出部48b的俯视中央处设置有孔部48c,该孔部48c沿轴向贯通并且供轴21的下端部通过。

[轴承保持架(盖部件)]

轴承保持架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10固定于机壳40的筒状部44的上侧的开口。轴承保持架10覆盖机壳40的筒状部44的开口。轴承保持架10对上侧轴承6进行支承。轴承保持架10的俯视观察的(xy视图)形状例如呈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状。

轴承保持架10由金属制成。轴承保持架10通过对由金属制成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型。

轴承保持架10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轴承保持部)11、第一平坦部12、倾斜部13、第二平坦部14、盖筒部18以及凸缘部19。上侧轴承保持部11、第一平坦部12、倾斜部13、第二平坦部14、盖筒部18以及凸缘部19从径向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

上侧轴承保持部11对上侧轴承6进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部11位于轴承保持架10的俯视中央。上侧轴承保持部11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保持筒部11a;以及从保持筒部11a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下端突出部11b。下端突出部11b在上下方向上对上侧轴承6进行定位。在下端突出部11b的俯视中央处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11c。孔部11c在内侧使轴21通过。

第一平坦部12从上侧轴承保持部11的保持筒部11a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一平坦部12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

倾斜部13从第一平坦部12的外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倾斜部13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

第二平坦部14从倾斜部13的外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平坦部14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

凸缘部19位于轴承保持架10的外缘,从盖筒部18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轴承保持架10的凸缘部19位于机壳40的凸缘部45的上侧。即,凸缘部19与凸缘部45在轴向上重叠。轴承保持架10的凸缘部19的下表面与机壳40的凸缘部45的上表面接触。在凸缘部19设置有供固定螺栓5插入的第二固定孔19a。

盖筒部18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盖筒部18在径向上与筒状部44相对。盖筒部18在下端与第二平坦部14连接。并且,盖筒部18在上端与凸缘部19连接。

图2是图1的区域ii-ii的放大图。

盖筒部18具有第一部分15、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第一部分15、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第一部分15、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以大致相同的板厚沿轴向相连。

第一部分15位于盖筒部18的上端部。第一部分15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第一部分15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一内周面(内周面)15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一外周面(外周面)15b。

第一内周面15a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装置4。并且,第一内周面15a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嵌合。即,盖筒部18在第一部分15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5a)嵌入控制装置4。另外,控制装置4的下端面4d位于比第一部分15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处。

第一外周面15b位于机壳40的第一圆筒部44a的径向内侧。第一外周面15b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第一圆筒部44a的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4aa相对。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部件之间“嵌入”或“嵌合”是指,部件之间的内周面与外周面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一方在径向上定位于另一方。并且,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嵌合”的种类可以是间隙配合,也可以是过盈配合,或者也可以是过渡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5通过以第一内周面15a为尺寸基准的冲压拉深加工而成型。因此,第一部分15的第一内周面15a的尺寸精度比第一外周面15b的尺寸精度高。通过将作为成型时的尺寸基准的第一内周面15a用于与控制装置4之间的嵌合,能够提高控制装置4相对于轴承保持架1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第二部分17位于盖筒部18的下端部。第二部分17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第二部分17的内径d17比第一部分15的内径d15小。

第二部分17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二内周面(内周面)17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二外周面(外周面)17b。

第二外周面17b从径向外侧被机壳40的第二圆筒部44c包围。并且,第二外周面17b与第二圆筒部44c的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4ca嵌合。即,盖筒部18在第二部分17的外周面(第二外周面17b)嵌入到机壳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是第二圆筒部44c的内周面44c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17通过以第二外周面17b为尺寸基准的冲压拉深加工而成型。因此,第二部分17的第二外周面17b的尺寸精度比第二内周面17a的尺寸精度高。通过将作为成型时的尺寸基准的第二外周面17b使用于与机壳40的内周面44ca之间的嵌合,能够提高轴承保持架10相对于机壳4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中间部分16在轴向上位于第一部分15与第二部分17之间,连接第一部分15与第二部分17。中间部分16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中间部分16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中间内周面16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中间外周面16b。中间外周面16b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机壳40的锥状筒部44b的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4ba相对。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内周面15a嵌入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5和在第二外周面17b嵌入到机壳40的内周面44ca的第二部分17在轴向上错开配置。由此,能够使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的嵌合面在轴向上错开,从而能够通过分别进行独立步骤的冲压拉深加工而高精度地成型各自的嵌合面。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轴承保持架10相对于机壳4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以及控制装置4相对于轴承保持架1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部分15与第二部分17在轴向上错开配置,因此在作为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的嵌合采用包含压入的过盈配合等伴有变形的嵌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盖筒部18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5a)以及外周面(第二外周面17b)中的任一方的嵌合对另一方的嵌合带来影响。

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架10具有从第一部分15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9。盖筒部18通过冲压加工而依次成型出第一部分15、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因此,在成型第一部分15之后的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的加工工序中,有可能使第一部分15发生变形。通过在第一部分15的上端设置凸缘部19,能够提高第一部分15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5因加工中间部分16以及第二部分17时的应力而发生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一部分15的尺寸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嵌入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5位于比嵌入到机壳40内的第二部分17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后段的变形例1(参照图3)所示,嵌入到机壳40内的第二部分117也可以位于比嵌入有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15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从第二部分117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9来提高第二部分117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第二部分117因加工第一部分115时的应力而发生变形。

即,轴承保持架10只要具有从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中的位于上侧的一方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9即可。由此,提高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中的位于上侧的一方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因加工另一方时的应力而发生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部分15的内径d15与第二部分17的内径d17互不相同,第一部分15与第二部分17借助中间部分16连接。由于中间部分16沿轴向呈锥状延伸,因此刚性高。因此,即使在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中的任一方在嵌合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另一方侧带来其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5的内径d15比第二部分17的内径d17大。并且,第一部分15位于比第二部分17靠上侧的位置处。通过在上侧配置第一部分15以及第二部分17中的内径较大的一方,能够容易地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盖筒部1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有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5的内径d15比第二部分17的内径d17大。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控制装置4的凸部4b的直径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凸部4b容纳于机壳40的内部。

(变形例1)

图3是示出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变形例1的轴承保持架110以及机壳140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机壳140具有筒状部14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凸缘部45、底部43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48(参照图1)。

本变形例的筒状部14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筒状部144以相同的内径沿轴向延伸。在筒状部144的上端连接有凸缘部45。筒状部144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144a。

本变形例的轴承保持架110具有盖筒部118、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凸缘部19、上侧轴承保持部11、第一平坦部12、倾斜部13、第二平坦部14以及凸缘部19(参照图1)。

本变形例的盖筒部118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盖筒部118在下端与第二平坦部14连接。并且,盖筒部118在上端与凸缘部19连接。

盖筒部118具有第二部分117、中间部分116以及第一部分115。第二部分117、中间部分116以及第一部分115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第二部分117、中间部分116以及第一部分115以大致相同的板厚沿轴向相连。

第二部分117位于盖筒部118的上端部。第二部分117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第二部分117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二内周面(内周面)117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二外周面(外周面)117b。

第二内周面117a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装置4。第二内周面117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相对。

第二外周面117b从径向外侧被机壳140的筒状部144包围。并且,第二外周面117b与筒状部144的内周面144a嵌合。即,盖筒部118在第二部分117的外周面(第二外周面117b)嵌入到机壳140的内周面144a。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部分117通过以第二外周面117b为尺寸基准的冲压拉深加工而成型。因此,第二部分117的第二外周面117b的尺寸精度比第二内周面117a的尺寸精度高。通过将作为成型时的尺寸基准的第二外周面117b使用于与机壳140的内周面144a之间的嵌合,能够提高轴承保持架110相对于机壳14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第一部分115位于盖筒部118的下端部。第一部分115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第一部分115的内径d115比第二部分117的内径d117小。第一部分115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一内周面(内周面)115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一外周面(外周面)115b。

第一内周面115a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装置4。并且,第一内周面115a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嵌合。即,盖筒部118在第一部分115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115a)嵌入控制装置4。

第一外周面115b位于机壳140的筒状部144的径向内侧。第一外周面115b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筒状部144的内周面144a相对。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部分115通过以第一内周面115a为尺寸基准的冲压拉深加工而成型。因此,第一部分115的第一内周面115a的尺寸精度比第一外周面115b的尺寸精度高。通过将作为成型时的尺寸基准的第一内周面115a使用于与控制装置4之间的嵌合,能够提高控制装置4相对于轴承保持架11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中间部分116在轴向上位于第一部分115与第二部分117之间,连接第一部分115与第二部分117。中间部分116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即,中间部分116沿轴向呈锥状延伸。

中间部分116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中间内周面116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中间外周面116b。中间内周面116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相对。并且,中间外周面116b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机壳140的筒状部144的内周面144a相对。

根据本变形例,在第一内周面115a嵌入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15与在第二外周面117b处嵌入到机壳140的内周面144a的第二部分117在轴向上错开配置。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能够使第一部分115以及第二部分117的嵌合面在轴向上错开,从而能够通过分别进行独立步骤的冲压拉深加工而高精度地成型出各自的嵌合面。并且,能够抑制第一部分115以及第二部分117中的任一方的嵌合对另一方的嵌合带来影响。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部分117的内径d117比第一部分115的内径d115大。并且,第二部分117位于比第一部分115靠上侧的位置处。即,在本变形例中,嵌入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115位于比第二部分117靠下侧的位置处。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在控制装置4的凸部4b的轴向的长度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使凸部4b高效地容纳于机壳140的内部。

(变形例2)

图4是示出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变形例2的轴承保持架210以及机壳240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机壳240具有筒状部24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凸缘部45、底部43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48(参照图1)。

本变形例的筒状部244具有圆筒部244b和位于圆筒部244b的上侧的锥形筒部244a。圆筒部244b与锥形筒部244a之间的边界部244c位于比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处。即,圆筒部244b的上端位于比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处。

圆筒部244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筒状。圆筒部244b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244ba。

锥形筒部244a位于圆筒部244b与凸缘部45之间。锥形筒部244a的内径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增大。锥形筒部244a也可以平滑地弯曲。

本变形例的轴承保持架210具有盖筒部218、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凸缘部19、上侧轴承保持部11、第一平坦部12、倾斜部13、第二平坦部14以及凸缘部19(参照图1)。

本变形例的盖筒部218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盖筒部218在下端与第二平坦部14连接。并且,盖筒部218在上端与凸缘部19连接。

盖筒部218具有第一部分215和第二部分217。第一部分215以及第二部分217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第一部分215与第二部分217之间的边界部218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的下端同机壳240的圆筒部244b与锥形筒部244a之间的边界部244c之间。

第一部分215以及第二部分217以大致相同的板厚沿轴向相连。第一部分215以及第二部分217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径以及外径。另外,第一部分215的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二部分217的内径以及外径在严格意义上并不一致。如后述,第一部分215与第二部分217的制造工序中的尺寸基准的面不同。因此,第一部分215的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二部分217的内径以及外径成为稍微不同的尺寸。

第一部分215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一内周面(内周面)215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一外周面(外周面)215b。第一内周面215a与控制装置4的嵌合外周面4c嵌合。第一外周面215b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机壳240的锥形筒部244a相对。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部分215通过以第一内周面215a为尺寸基准的冲压拉深加工而成型。因此,第一部分215的第一内周面215a的尺寸精度比第一外周面215b的尺寸精度高。通过将作为成型时的尺寸基准的第一内周面215a使用于与控制装置4之间的嵌合,能够提高控制装置4相对于轴承保持架21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马达单元3具有:安装于轴21的传感器磁铁181;以及检测传感器磁铁181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器182。传感器磁铁181以及检测器182位于比控制装置4靠下侧的位置处。检测器182在径向上与传感器磁铁181相对。检测器182安装于机壳40的底部43。例如,传感器磁铁181是圆环状的磁铁,磁极在周向上依次改变。检测器182检测传感器磁铁181的磁极随着轴21的旋转而发生的变化。检测器182具有输出端子(未图示),输出端子将检测出的旋转位置信息输出到控制装置4。根据该结构,提高轴承保持架10相对于机壳4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因此其结果是还提高安装于机壳40的底部43的检测器182与传感器磁铁181之间的径向的位置精度。其结果是,能够减小检测器182的位置检测精度因马达单元3的制造偏差而产生的偏差。因而,容易稳定地进行马达单元的旋转控制。

第二部分217具有面向径向内侧的第二内周面(内周面)217a和面向径向外侧的第二外周面(外周面)217b。第二外周面217b与机壳240的圆筒部244b的内周面244ba嵌合。

根据本变形例,在第一内周面215a嵌入控制装置4的第一部分215与在第二外周面217b嵌入到机壳240的圆筒部244b的内周面244ba的第二部分217在轴向上错开配置。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能够使第一部分215以及第二部分217的嵌合面在轴向上错开,从而能够分别进行独立步骤的冲压拉深加工而高精度地成型各自的嵌合面。并且,能够抑制第一部分215以及第二部分217中的任一方的嵌合对另一方的嵌合带来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并且,并非通过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包括: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转子相对;机壳,其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的筒状部;以及盖部件,其位于定子的上侧,覆盖筒状部的上侧的开口,盖部件具有圆筒状的盖筒部,盖筒部具有在内周面嵌入外部装置的第一部分和在外周面嵌入到所述机壳的内周面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轴向上错开配置。

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盖部件具有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中的位于上侧的一方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第一部分的内径与第二部分的内径互不相同,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借助沿轴向呈锥状延伸的中间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第一部分位于比第二部分靠上侧的位置处,第一部分的内径比第二部分的内径大。

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第二部分位于比第一部分靠上侧的位置处,第二部分的内径比第一部分的内径大。

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包括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盖部件是对轴承进行支承的轴承保持架。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单元具有上述的马达和作为外部装置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对马达的旋转进行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