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1421发布日期:2020-03-27 20:4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特定环境中部分特殊电机需要满足大扭矩动力输出工作要求,低速电机不用连接减速器,转速从0.6-310转/分都有,具体特点如下。低速电机是一种取代传统减速驱动的理想化选择。该电机存在很多优点,其中包括:1、转速超低;2、输出轴与电动机轴同心度一致,不需要另行设计安装高度,减少了设计、安装难度;3、体积小、重量轻;4、输出扭矩大,功率损失小,输出扭矩远大于普通电机输出扭矩;5、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但普通的低速电机只是实现了大扭矩输出,却无法实现输出转速的调节,为了更好的优化产品,提升产品,发明人设计制造了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一方面实现马达的大扭矩输出,另一方面实现了马达输出转速的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轴、主支撑架、副支撑架、传动腔和驱动轮,电机外壳上设置主支架;主支架分为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电机轴上方设置上支撑臂,电机轴下方设置下支撑臂;副支撑架呈横置的“v”型,“v”型副支撑架的敞口端朝向电机轴;“v”型副支撑架敞口端的上端点连接上支撑臂,“v”型副支撑架敞口端的下端点连接下支撑臂;“v”型副支撑架的闭口端上设置传动腔,传动腔上设置横轴;横轴上设置第一传动轮,电机轴上设置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的横截面均呈梯形,第一传动轮相对于第二传动轮呈垂直设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短边相接,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相互咬合。

优选的,传动腔包括外壳、受力支撑杆、泄力支撑杆、受力齿轮和泄力齿轮,外壳内分别设置受力支撑杆和泄力支撑杆;受力支撑杆上套装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从传动腔的上方穿出传动腔;动力输出轴上设置受力齿轮;泄力支撑杆上套装力矩调节轴;力矩调节轴从传动腔的下方穿出传动腔;力矩调节轴上设置泄力齿轮;横轴从下方穿入传动腔内,横轴设置驱动轮;驱动轮与泄力齿轮相互咬合,泄力齿轮与受力轮相互咬合;泄力齿轮分为第一泄力轮、第二泄力轮和第三泄力轮;受力齿轮分为第一受力轮和第二受力轮。

优选的,传动腔的外壳上设置三组轴位固定装置,每组轴位固定装置包括橡胶块、压紧簧、卡台、卡装臂和护板;传动腔的外壳上设置护板;护板呈弧形,护板扣合在传动腔上;护板内设置卡台;压紧簧的一端连接卡台,压紧簧的另一端设置卡装臂;卡装臂的一端套装在压紧簧内,卡装臂的另一端设置橡胶块;卡装臂上设置握持杆;三组轴位固定装置中的三个橡胶块分别压装在横轴、力矩调节轴和动力输出轴上。

优选的,第一受力轮和第二受力轮的直径比例为1:1.5。

优选的,第一泄力轮、第二泄力轮和第三泄力轮的直径比例为1: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阐述了一种低转速大扭矩的马达,同时该马达还通过自身结构实现了输出转速的调节,以其实现不同工作条件下对马达的要求。该技术通过主支撑架、副支撑架在马达的外壳上搭设外设机构,外设机构中首先通过横轴来传导电机轴位置上的动力,然后再将动力引导入传动腔内,传动腔内设置了两组转速调节机构,首先通过泄力结构将横轴传导过来的力量进行承接,同时该结构处设置了三个泄力轮来实现转速的第一次调节,进一步通过受力轮来承接泄力轮上的动力,同时该结构处设置了两个受力轮来实现转速的第二次调节,最后再由动力输出轴将电机工作时的动力传导出来。结构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操作简易,非常适合应用在产品的升级改造中。

具体实施方式

低速马达大扭矩变相传动装置包括横轴、主支撑架、副支撑架、传动腔和驱动轮,电机外壳上设置主支架。主支架分为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电机轴上方设置上支撑臂,电机轴下方设置下支撑臂;副支撑架呈横置的“v”型,“v”型副支撑架的敞口端朝向电机轴;“v”型副支撑架敞口端的上端点连接上支撑臂,“v”型副支撑架敞口端的下端点连接下支撑臂;“v”型副支撑架的闭口端上设置传动腔,传动腔上设置横轴;横轴上设置第一传动轮,电机轴上设置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的横截面均呈梯形,第一传动轮相对于第二传动轮呈垂直设置;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短边相接,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相互咬合。

传动腔包括外壳、受力支撑杆、泄力支撑杆、受力齿轮和泄力齿轮。外壳内分别设置受力支撑杆和泄力支撑杆;受力支撑杆上套装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从传动腔的上方穿出传动腔;动力输出轴上设置受力齿轮;泄力支撑杆上套装力矩调节轴;力矩调节轴从传动腔的下方穿出传动腔;力矩调节轴上设置泄力齿轮;横轴从下方穿入传动腔内,横轴设置驱动轮;驱动轮与泄力齿轮相互咬合,泄力齿轮与受力轮相互咬合;泄力齿轮分为第一泄力轮、第二泄力轮和第三泄力轮;受力齿轮分为第一受力轮和第二受力轮。

传动腔的外壳上设置三组轴位固定装置,每组轴位固定装置包括橡胶块、压紧簧、卡台、卡装臂和护板;传动腔的外壳上设置护板;护板呈弧形,护板扣合在传动腔上;护板内设置卡台;压紧簧的一端连接卡台,压紧簧的另一端设置卡装臂;卡装臂的一端套装在压紧簧内,卡装臂的另一端设置橡胶块;卡装臂上设置握持杆;三组轴位固定装置中的三个橡胶块分别压装在横轴、力矩调节轴和动力输出轴上。第一受力轮和第二受力轮的直径比例为1:1.5。第一泄力轮、第二泄力轮和第三泄力轮的直径比例为1:2:3。

装置在运行时,首先通过主支撑架和副支撑架在马达外部构建出一个动力传输途径,其中通过主支撑架作为装置与马达本体的固定件,在主支撑架上设置副支撑架,副支撑架与电机轴呈垂直角度设置。在副支撑架上设置传动腔,传动腔内首先由电机轴带动横轴将动力传导至传动腔内,进一步通过横轴带动传动腔内的结构依次运行,通过泄力结构将横轴传导过来的力量进行承接,同时该结构处设置了三个泄力轮来实现转速的第一次调节,进一步通过受力轮来承接泄力轮上的动力,同时该结构处设置了两个受力轮来实现转速的第二次调节,最后再由动力输出轴将电机工作时的动力传导出来。传动腔的外壳上还设置三组轴位固定装置,装置在运行时,操作者手持卡装臂上的握持杆,向卡台方向压缩压紧簧,使作用在横轴、力矩调节轴或动力输出轴上的橡胶块分离,便可以非常方便的调节力矩调节轴或动力输出轴在传动腔内垂直位置,进一步带动第一泄力轮、第二泄力轮、第三泄力轮和第一受力轮、第二受力轮之间进行不同的咬合配合,依次改变了低速大扭矩马达的输出转速,从而实现不同工作要求下对马达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