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便携式电源系统主要是整流设备、交直流配电设备、蓄电池组、交直流变换器、机架电源设备等和相关的配电线路组成的总体。电源系统为各种电机提供各种高、低频交、交直流电源,维护设备系统的平稳运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电源系统比较单一,只可以由直流变为交流或交流变为一种直流电源(如24v、48v)等,对于现场对电压等级及功率要求比较严格的设备,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它能够提供低压直流输出、高压直流输出和usb供电输出以及交流供电输出,可以满足现市场上的所有设备的工作电源输入,使用方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它包括交流市电输入线路、蓄电池输入部分、第一旋钮开关、开关电源组、第二旋钮开关和电源输出端口组;其中,
第一旋钮开关的第一电输入端与蓄电池输入部分的电输出端相连,第一旋钮开关的第二电输入端与交流市电输入线路的电输出端相连;
开关电源组包括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和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的电输入端和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相连相连,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中的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旋钮开关的相应的电输入端相连;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入端与第一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相连;
电源输出端口组包括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辅助usb供电端口和辅助交流供电输出端口,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与第二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相连,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与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相连;辅助usb供电端口与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相连,辅助交流供电输出端口与第一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交流市电输入线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市电输入端口、熔断器和交流输出开关,所述交流市电输入端口用于连接交流市电,交流输出开关的输出端与第一旋钮开关的第二电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蓄电池输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蓄电池组、空开开关、接触器、直流电压表和逆变器,逆变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旋钮开关的第一电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蓄电池输入部分还包括蓄电池充电模块,所述蓄电池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电输入端口、电池充电器、蓄电池组、bms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充电输出端口。
进一步,第一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上接有交流电压表。
进一步,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与第二旋钮开关的电输出端之间和/或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与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直流电源表。
进一步,交流市电输入线路接入的交流电电压为220v,蓄电池输入部分接入的蓄电池电压为48v,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交流220v转直流48v模块、交流220v转直流110v模块和交流220v转直流220v模块,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为交流220v转直流24v模块,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为交流220v转直流5v模块。
进一步,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内置于一电源箱箱体中。
进一步,所述电源箱箱体包括:
四侧框架,所述四侧框架由左侧板、前面框、右侧板和后盖板连接围成;
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左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左侧板的上部相连,所述上盖板的右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右侧板的上部相连;
下盖板,所述下盖板的左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左侧板的下部相连,所述下盖板的右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右侧板的下部相连;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左侧板或右侧板上的滑轨、设置在滑轨内的滑母以及连接滑母和相应的上盖板或下盖板的螺钉。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的输出电压基本可以满足现市场上的所有设备的工作电源输入,其具有以下用途:1、居民家庭备用电源,家庭临时停电,可以用来照明、制冷等提供家庭基本用电需求;2、针对家庭吸氧等无法脱离使用仪器的特殊人群,可以提供备用电源;当家庭停电,可以自动切换该设备使仪器正常运行;3、野外聚会、烧烤等针对用电不方便地区,可以使用该设备提供电源;4、电力工程中,设备仪器的电源供电,如耐压仪、继保仪等设备仪器提供工作电源;站所直流屏无输出或设备电源故障时均可使用该设备提供电源;5、车载备用电源,如救护车等需要紧急救护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蓄电池充电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源箱箱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它包括交流市电输入线路、蓄电池输入部分、第一旋钮开关1、开关电源组、第二旋钮开关2和电源输出端口组;其中,
第一旋钮开关1的第一电输入端与蓄电池输入部分的电输出端相连,第一旋钮开关1的第二电输入端与交流市电输入线路的电输出端相连;
开关电源组包括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和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的电输入端和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旋钮开关1的电输出端相连相连,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组中的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旋钮开关2的相应的电输入端相连;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入端与第一旋钮开关1的电输出端相连;
电源输出端口组包括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2、辅助usb供电端口33和辅助交流供电输出端口34,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与第二旋钮开关2的电输出端相连,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2与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相连;辅助usb供电端口33与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相连,辅助交流供电输出端口34与第一旋钮开关1的电输出端相连。
如图1所示,所述交流市电输入线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市电输入端口41、熔断器42和交流输出开关43,所述交流市电输入端口41用于连接交流市电,交流输出开关43的输出端与第一旋钮开关1的第二电输入端相连。
如图1所示,所述蓄电池输入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蓄电池组51、空开开关52、接触器53、直流电压表54和逆变器55,逆变器55的输出端与第一旋钮开关1的第一电输入端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蓄电池输入部分还包括蓄电池充电模块,所述蓄电池充电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电输入端口56、电池充电器57、蓄电池组51、bms电池管理模块58和电池充电输出端口59。
如图1所示,第一旋钮开关1的电输出端上接有交流电压表6。
如图1所示,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与第二旋钮开关2的电输出端之间和/或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2与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的电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直流电源表7。
如图1所示,交流市电输入线路接入的交流电电压为220v,蓄电池输入部分接入的蓄电池电压为48v,第一交流转直流模块包括交流220v转直流48v模块81、交流220v转直流110v模块82和交流220v转直流220v模块83,第二交流转直流模块为交流220v转直流24v模块84,第三交流转直流模块为交流220v转直流5v模块85。
如图3所示,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内置于一电源箱箱体中。
如图3所示,所述电源箱箱体包括:
四侧框架,所述四侧框架由左侧板10、前面框20、右侧板30和后盖板40连接围成;其中,左侧板10和右侧板30之间连接有横梁90,前面框20连接在横梁90上;
上盖板50,所述上盖板50的左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左侧板10的上部相连,所述上盖板50的右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右侧板30的上部相连;
下盖板60,所述下盖板60的左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左侧板10的下部相连,所述下盖板60的右侧通过连接结构与右侧板30的下部相连;下盖板60的下方连接有底脚100。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左侧板10或右侧板30上的滑轨70、设置在滑轨70内的滑母80以及连接滑母80和相应的上盖板50或下盖板60的螺钉。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当第一旋钮开关旋至第一电输入端接入或第二电输入端接入,第二旋钮开关旋至交流220v转直流48v模块81接入时,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输出dc48v的直流电;
当第一旋钮开关旋至第一电输入端接入或第二电输入端接入,第二旋钮开关旋至交流220v转直流110v模块82接入时,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输出dc110v的直流电;
当第一旋钮开关旋至第一电输入端接入或第二电输入端接入,第二旋钮开关旋至交流220v转直流220v模块83接入时,高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31输出dc220v的直流电;
当第一旋钮开关旋至第一电输入端接入或第二电输入端接入时,低压直流辅助电源输出端口可输出dc24v的直流电、辅助usb供电端口33可输出dc5v的直流电;
当第一旋钮开关旋至第二电输入端接入时,辅助交流供电输出端口34可输出ac220v的交流电。
本发明的便携式多功能电源系统的输出电压基本可以满足现市场上的所有设备的工作电源输入,其具有以下用途:1、居民家庭备用电源,家庭临时停电,可以用来照明、制冷等提供家庭基本用电需求;2、针对家庭吸氧等无法脱离使用仪器的特殊人群,可以提供备用电源;当家庭停电,可以自动切换该设备使仪器正常运行;3、野外聚会、烧烤等针对用电不方便地区,可以使用该设备提供电源;4、电力工程中,设备仪器的电源供电,如耐压仪、继保仪等设备仪器提供工作电源;站所直流屏无输出或设备电源故障时均可使用该设备提供电源;5、车载备用电源,如救护车等需要紧急救护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电源。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