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电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其内部容易产生大量的热,热量长时间堆积容易导致内部的元器件烧毁,影响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而且现在大多数的振动电机是直接在放置于外部,利用空气进行散热,这种散热的方式效果较差,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放置有振动电机,装置本体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主动轮和从动轮,主动轮啮合于从动轮,装置本体的框架边缘通过螺钉固定有安装盘,安装盘位于装置本体对称的中心线上,安装盘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螺杆,螺杆上套有螺纹套,螺纹套远离螺杆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冷却板上,装置本体的内部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位于远离安装盘的一侧,装置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换热室,换热室内安装有风扇,换热室内设有保护滤网,且保护滤网放置于换热室和装置本体之间。
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侧内壁设有滑道,且滑道内放置有螺纹套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螺纹套上设有通孔,且通孔内壁上设有螺纹,螺纹套内穿有螺杆,并且螺杆啮合于螺纹套的内置螺纹。
优选的,所述冷却板为中空结构,且冷却板的内部缠绕有冷却水管。
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外安装有风扇的一侧竖直栓接固定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为大小相同的齿轮,且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位于装置本体的中心线两侧,并且主动轮和从动轮关于中心线对称。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同一侧分别啮合于螺杆,主动轮啮合于安装盘底部的螺杆,从动轮啮合于安装盘顶部的螺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主动轮转动,带动从动轮转动,齿轮与螺杆的轮齿互相啮合,螺杆转动,使螺纹套可以分别沿着螺杆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带动冷却板上下运动,通过冷却板对距离的控制,可以调节温度并降低温度,可以保证散热。
2、装置本体的侧面设置的换热室,通过风扇的运转,可以保证振动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和外接进行热量交换,可以进一步的为振动电机散热,本装置利用伺服电机带动风扇可以将从冷却板中吸收的热量及时传递给外界,加快对装置的散热效率,便于对振动电机的温度进行调节,通过调整件调整冷却板与装置本体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振动电机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本体、2振动电机、3换热室、4风扇、5保护滤网、6冷却板、7螺纹套、8螺杆、9支撑架、10主动轮、11从动轮、12安装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振动电机散热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内放置有振动电机2,装置本体1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主动轮10啮合于从动轮11,装置本体1的框架边缘通过螺钉固定有安装盘12,安装盘12位于装置本体1对称的中心线上,安装盘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螺杆8,螺杆8上套有螺纹套7,螺纹套7远离螺杆8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冷却板6上,装置本体1的内部设有支撑架9,支撑架9位于远离安装盘12的一侧,装置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换热室3,换热室3内安装有风扇4,换热室3内设有保护滤网5,且保护滤网5放置于换热室3和装置本体1之间,装置本体1的两侧内壁设有滑道,且滑道内放置有螺纹套7的一端,螺纹套7上设有通孔,且通孔内壁上设有螺纹,螺纹套7内穿有螺杆8,并且螺杆8啮合于螺纹套7的内置螺纹,冷却板6为中空结构,且冷却板6的内部缠绕有冷却水管,装置本体1外安装有风扇4的一侧竖直栓接固定有防尘网,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为大小相同的齿轮,且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分别位于装置本体1的中心线两侧,并且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关于中心线对称,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的同一侧分别啮合于螺杆8,主动轮10啮合于安装盘12底部的螺杆8,从动轮11啮合于安装盘12顶部的螺杆8。
本实施例中,主动轮10转动,带动从动轮11转动,主动轮10和从动轮11分别啮合于螺杆8,这样可以带动螺杆8进行转动,而螺杆8转动,使螺纹套7可以分别沿着螺杆8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带动冷却板6上下运动,通过冷却板6对距离的控制,可以调节温度并降低温度,可以保证散热,装置本体1的侧面设置的换热室3,通过风扇4的运转,可以保证振动电机2工作产生的热量和外接进行热量交换,可以进一步的为振动电机2散热,本装置利用伺服电机带动风扇可以将从冷却板中吸收的热量及时传递给外界,加快对筒体的散热效率,便于对筒体的温度进行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