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电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2910发布日期:2018-08-29 01:0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电机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机可分为电容分相启动电机和永久分相电容电机。这种电机结构简单、启动快速、转速稳定,被广泛应用在电风扇、排风扇、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中。电容分相式电动机在定子绕组上设有主绕组和副绕组〔启动绕组〕并在启动绕组中串联大容量启动电容器,使通电后主、副绕组的电相角成90度,从而能产生较大的启动转矩,使转子启动运转。但是,电机转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依靠自身本体进行散热,转子散热的效果未如理想。针对现有技术,有必要作出技术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电机机构,整体电机结构一体化程度高,散热效果良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电机机构,包括定子本体及转子本体,所述转子本体包括若干块层叠的第一硅钢片及散热机构,所述转子本体的表面贯穿到底面设有浇铸通孔,所述浇铸通孔对应的转子本体的顶部及底部设有所述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浇铸在转子本体的表面及底面的环形底座及与所述环形底座接触的、向上凸起的散热叶片,所述散热叶片的高度不超过8mm、宽度不超过2mm,所述浇铸通孔内设有与所述环形底座一体成型的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本体的内壳壁上轴向均匀设置有绕线连接部,所述绕线连接部的顶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左、右两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底部到顶端逐渐收窄,所述凸出部的底面为斜面,相邻所述限位部之间的空隙形成绕线腔,所述绕线腔的内底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本体的外径与所述定子本体的内径的比值为12:7。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机构的制造材质为铝合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子本体与定子本体互相配合,转子本体上安装有环形底座及散热叶片,转子本体的表面贯穿到底面设有浇铸通孔,浇铸通孔内的连接杆与环形底座一体成型,转子本体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转子本体的中心依次传导热量到连接杆、环形底座及散热叶片,相对现有的电容电机,电容电机产生的热量得到有效的传导散热。此外,设置浇铸通孔方便制造人员在制作散热机构过程中注入其他金属铁水,制造出来的散热机构与转子本体紧密接触,整体电机结构一体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本体及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子本体,2-转子本体,3-第一硅钢片,4-散热机构,5-浇铸通孔,6-环形底座,7-散热叶片,8-连接杆,9-绕线连接部,10-限位部,11-凸出部,12-绕线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效散热的电容电机机构,包括定子本体1及转子本体2,转子本体2包括若干块层叠的第一硅钢片3及散热机构4,转子本体2的表面贯穿到底面设有浇铸通孔5,浇铸通孔5对应的转子本体2的顶部及底部设有所述散热机构4,散热机构4包括浇铸在转子本体2的表面及底面的环形底座6及与环形底座6接触的、向上凸起的散热叶片7,散热叶片7的高度不超过8mm、宽度不超过2mm,浇铸通孔5内设有与环形底座6一体成型的连接杆8。转子本体2与定子本体1互相配合,转子本体2上安装有环形底座及散热叶片,转子本体2的表面贯穿到底面设有浇铸通孔5,浇铸通孔5内的连接杆8 与环形底座6一体成型,转子本体2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转子本体2的中心依次传导热量到连接杆8、环形底座6及散热叶片7,相对现有的电容电机,电容电机产生的热量得到有效的传导散热。此外,设置浇铸通孔5方便制造人员在制作散热机构过程中注入其他金属铁水,制造出来的散热机构4与转子本体2紧密接触,整体电机结构一体化程度高。

此外,定子本体1的内壳壁上轴向均匀设置有绕线连接部9,绕线连接部9的顶部设有限位部10,限位部10的左、右两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11,凸出部11从底部到顶端逐渐收窄,凸出部11的底面为斜面,相邻限位部10之间的空隙形成绕线腔12,绕线腔12的内底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形,铜线缠绕在绕线连接部9上,限位部10设置在绕线连接部9的顶端使绕线限制在绕线连接部9内,电机运行更加稳定。定子本体1的外径与定子本体1的内径的比值为12:7,该尺寸比例的定子本体1运行比较稳定。散热机构4的制造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的散热速率快。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