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4344发布日期:2018-11-23 21:20阅读:20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开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压脉冲调制器作为加速器系统中重要电源部分,其工作的稳定可靠直接影响整个加速器系统的性能,而高压充电电源作为脉冲调制器的重要电源部分,其工作性能又直接影响脉冲调制器的正常工作,特别在医疗领域,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安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包括有软启动电路板和电流通断模块,所述软启动电路板包括有分压模块和与电流通断模块电性连接的导通模块,所述电流通断组件包括有交流接触器KM和与交流接触器KM电性连接的电路保护模块,所述交流接触器KM与软启动电路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压模块包括有电容C1、电容C2、光耦N1和稳压二极管V3,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INPUT+端和INPUT-端分别与光耦的引脚1和引脚2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3与光耦N1并联,所述电容C1并联在稳压二极管V3和光耦N1之间,电容C2并联在软启动电路板的OUT+端和OUT-端上,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INPUT+端串联有电阻R1,所述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分别串联有电阻R5和电阻R4。

进一步的,所述导通模块包括有三极管V2和光耦N2,所述R5通过稳压二极管V1与三极管V2的门极电性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与光耦N2的初级导通,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与软启动电路板的0V端电性连接同时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N2的初级通过R3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性连接,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设置有与R3的并联的电容C3,电容C3的负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保护模块包括有整流桥V44和电耦L1、并联在L1两端的电容C5和电容C4,所述整流桥V44的引脚1、引脚2和引脚3分别与交流接触器的引脚2、引脚4和引脚6一一电性连接,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OUT2端与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A2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1和引脚2并联有电阻R6,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3和引脚4并联有电阻R7,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5和引脚6并联有电阻R8,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A1与电阻R6并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在电容C1,C2开始充电时,通过INPUT+与INPUT-取样电流经过R1分压,使光耦的引脚1和引脚2导通,从而触发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由于INPUT+端电压相对较高,所以我们要保证电阻R1的阻值与功率要大,一般取几十千欧,当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2和电阻R4分压,触发三极管V2的门极,使三极管V2导通,此时,+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3经过光耦N2的初级与V2电通,使得光耦N2的次级导通,即OUT1与OUT2导通,因为OUT1连至零线N,OUT2连至KM1的A2,此时相当于将零线连至KM1的A2端,而A1端连接的是火线L3,此时,交流接触器KM线圈得电,继电器吸合,限流电阻被短接,完成软启动过程,整个过程完全由软启动板电路完成,并且操作方便,成本低,元器件集成到印制板后体积也很小,相对高压电路而言,由于电路板都是低压元器件,所以对调试人员来说,也是比较安全的故软启动控制电路在开关电源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开关电源的稳定性,防止由于刚开始充电时电网的波动等原因造成很大的浪涌电流,对开关电源的相关器件造成损坏,避免影响到病人的安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软启动电路板按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启动电路板和电流通断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软启动板控制电路,包括有软启动电路板和电流通断模块,所述软启动电路板包括有分压模块和与电流通断模块电性连接的导通模块,所述电流通断组件包括有交流接触器KM和与交流接触器KM电性连接的电路保护模块,所述交流接触器KM与软启动电路板电性连接,一种体积小,安装便捷,稳定性好,成本低的软启动电路板,三相交流电接入交流接触器KM的1,3,5引脚,在交流接触器KM线包未得电时,交流接触器KM不能吸合,电流通过分压模块接入电流通断模块,从而给后续储能的电容C1和电容C2充电,直至线包得电,使交流接触器KM吸合,从而将电路保护模块的电阻R6、R7和R8短接,实现电路的软启动功能。

所述分压模块包括有电容C1、电容C2、光耦N1和稳压二极管V3,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INPUT+端和INPUT-端分别与光耦的引脚1和引脚2电性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3与光耦N1并联,所述电容C1并联在稳压二极管V3和光耦N1之间,电容C2并联在软启动电路板的OUT+端和OUT-端上,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INPUT+端串联有电阻R1,所述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分别串联有电阻R5和电阻R4,当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2和电阻R4分压,使导通模块导通。

所述导通模块包括有三极管V2和光耦N2,所述R5通过稳压二极管V1与三极管V2的门极电性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与光耦N2的初级导通,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与软启动电路板的0V端电性连接同时接地,当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2和电阻R4分压,触发三极管V2的门极,使三极管V2导通。

所述光耦N2的初级通过R3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性连接,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设置有与R3的并联的电容C3,电容C3的负极接地,当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2和电阻R4分压,触发三极管V2的门极,使三极管V2导通,此时,+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3经过光耦N2的初级与V2电通,使得光耦N2的次级导通。

所述电路保护模块包括有整流桥V44和电耦L1、并联在L1两端的电容C5和电容C4,所述整流桥V44的引脚1、引脚2和引脚3分别与交流接触器的引脚2、引脚4和引脚6一一电性连接,所述软启动电路板的OUT2端与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A2电性连接,三相交流电接入交流接触器KM的1,3,5引脚,在KM线包未得电时,交流接触器KM不能吸合,电流通过电阻R6、R7和R8接入整流桥V4,从而给后续储能电容充电,直至线包得电,使KM吸合,从而将电阻R6、R7和R8短接,实现电路的软启动功能。

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1和引脚2并联有电阻R6,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3和引脚4并联有电阻R7,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5和引脚6并联有电阻R8,交流接触器KM的引脚A1与电阻R6并联。

工作原理:在电容C1,C2开始充电时,通过INPUT+与INPUT-取样电流经过R1分压,使光耦的引脚1和引脚2导通,从而触发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由于INPUT+端电压相对较高,所以我们要保证电阻R1的阻值与功率要大,一般取几十千欧,当光耦的引脚4和引脚5导通后,软启动电路板的+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2和电阻R4分压,触发三极管V2的门极,使三极管V2导通,此时,+12V端电平通过电阻R3经过光耦N2的初级与V2电通,使得光耦N2的次级导通,即OUT1与OUT2导通,因为OUT1连至零线N,OUT2连至KM1的A2,此时相当于将零线连至KM1的A2端,而A1端连接的是火线L3,此时,交流接触器KM线圈得电,继电器吸合,限流电阻被短接,完成软启动过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