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
背景技术:
亦需要固定安装在控制柜内或者墙面上,以防止电线散乱。而现有的电气设备安装布线后,电线往往是通过线卡固定在控制柜或者墙壁上,导致电线之间效果干扰较大,而且线卡固定电线稳定性不佳,无法防护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部位,导致其容易积灰,造成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可以牢固地将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而且对于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防护性。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布线支架,包括:支撑板;至少一个套管,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套管;接头罩,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布线支架还包括: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内壁上。
可选地,所述布线支架还包括: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为至少一个固定孔,穿设于所述支撑板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弹性连接杆。
可选地,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支撑板的一侧平齐。
可选地,所述布线支架还包括:引导通道,一端穿设于所述接头罩上,另一端位于所述接头罩的内部,用于将电线引入所述接头罩内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为矩形。
可选地,当所述套管为两个以上时,所述套管彼此平行。
可选地,所述套管为C型筒状。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在安装时可以通过固定部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将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上之后便可将电线安装次序卡入套管内。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可以牢固地将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布线支架将电线绕进接头罩的引导通道,用接头罩把电器设备与电线连接部位罩住。接头罩、绝缘内衬垫、弹性连接杆均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防止电线漏电,因此,对于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防护性。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布线支架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布线支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2,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布线支架包括:支撑板1、至少一个套管2、连接部3、接头罩4以及固定部5。其中套管2设置在支撑板上。连接部3一端连接套管2。接头罩4连接连接部3的另一端。固定部5设置在支撑板1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为4个固定孔,穿设于支撑板上。但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固定部的固定方式(粘结固定、卡扣固定等)以及固定孔的数量,均属于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布线支架还包括:绝缘层6,设置在套管的内壁上。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连接部为弹性连接杆。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支撑板及套管的材料为铝合金,且支撑板与套管通过焊接连接。因此,坚固耐用,且耐腐蚀性能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布线支架还包括:引导通道7,一端穿设于接头罩上,另一端位于接头罩的内部,用于将电线引入接头罩内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支撑板为矩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当套管为两个以上时,套管彼此平行。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套管为C型筒状。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有套管2的一端与支撑板1的一侧平齐。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接头罩、绝缘层及弹性连接杆的材料为橡胶,且接头罩、绝缘层、弹性连接杆均为整体结构,绝缘层通过粘结剂与套管的内壁连接。因此,弹性良好,可以任意弯曲,而且韧性良好,绝缘性能好。
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在安装时可以通过固定孔5将支撑板1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将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上之后便可将电线安装次序卡入套管2内固定住,然后将电线绕进接头罩4的引导通道7,用接头罩4把电器设备与电线连接部位罩住。接头罩4、绝缘层6、弹性连接杆3均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防止电线漏电。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可以牢固地将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而且对于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防护性。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在安装时可以通过固定孔将支撑板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将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上之后便可将电线安装次序卡入电线套管内,然后将电线绕进接头罩的引导通道,用接头罩把电器设备与电线连接部位罩住。接头罩、绝缘内衬垫、弹性连接杆均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防止电线漏电。该电气设备布线用支架可以牢固地将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固定在控制箱或墙壁上,而且对于电线与电气设备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防护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