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刷电机定子内绕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无刷电机定子内绕机绕线时,都需要有个90度的翻针动作,然后靠X轴和Y轴配合来完成过线动作。
要完成过线动作,需要有翻针机构增加了Z轴的载荷,使其绕线速度上不去,同时绕线杆过线,还需要有X、Y轴两轴联动,增加了制造成本和绕线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无刷电机定子内绕机绕线时有X、Y轴两轴联动,增加制造成本和绕线速度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包括过线钩和直线导轨,所述过线钩外部设置有过线钩连接板,所述直线导轨外侧安装有多位置气缸,且直线导轨外部连接有过线钩连接板,所述多位置气缸外部设置有L型气缸板,所述过线钩连接板外部安装有连接扣,所述L型气缸板外部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外部安装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外部设置有顶升气缸,且顶升气缸外部设置有气缸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过线钩固定部分为方杆,且其钩部上平面左侧有斜角。
优选的,所述过线钩连接板的外形为L型,且过线钩连接板中心线与连接扣中心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L型气缸板顶部为凹槽结构,且其凹槽结构内部直径与直线导轨外部直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数量为两根,且其关于L型气缸板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在Z轴的绕线杆上取消了翻针动作,既简化了Z轴绕线部分的机构,也减轻了Z轴的负重,而Z轴载荷减少后,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绕线速度,增加了整台设备的工作效率,而且在简化机构后,该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率也降低。在绕线结束后铜线可以滑到伸出的过线钩的缺口内,然后在过线钩复位的过程中铜线可以从过线钩顶端的斜坡滑出,L型气缸板可以将直线导轨固定住,方便过线钩伸出,而且多位置气缸安装在L型气缸板上,通过两根支撑杆与顶升板连接,支撑杆的位置可以手动调节,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线钩,2、直线导轨,3、多位置气缸,4、过线钩连接板,5、连接扣,6、L型气缸板,7、支撑杆,8、顶升板,9、顶升气缸,10、气缸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包括过线钩1和直线导轨2,过线钩1外部设置有过线钩连接板4,过线钩1固定部分为方杆,且其钩部上平面左侧有斜角,过线钩1起到固定铜线的作用,直线导轨2外侧安装有多位置气缸3,且直线导轨2外部连接有过线钩连接板4,多位置气缸3外部设置有L型气缸板6,过线钩连接板4外部安装有连接扣5,过线钩连接板4的外形为L型,且过线钩连接板4中心线与连接扣5中心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起到固定过线钩1的作用,方便过线钩1的伸出或复位,L型气缸板6外部设置有支撑杆7,且支撑杆7外部安装有顶升板8,L型气缸板6顶部为凹槽结构,且其凹槽结构内部直径与直线导轨2外部直径相等,起到固定直线导轨2的作用,支撑杆7数量为两根,且其关于L型气缸板6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安装,支撑杆7起到支撑L型气缸板6的作用,而且支撑杆7可以手动的调节位置,使用方便,顶升板8外部设置有顶升气缸9,且顶升气缸9外部设置有气缸安装板10。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绕线机新型过线机构时,其中的双行程气缸两端均伸出,靠近零件前端的斜度让线滑到勾内,气缸后退一段行程,随后气缸下降,把线导入线架后,气缸再后退另外一段行程到后位,顶升气缸再上升到位,在一槽绕线完成后,绕线杆位于定子上方,排线位于定子槽外侧,过线机构的多位置气缸3开始动作,两段行程全走完,之后排线会卡到过线钩1倒钩中,然后多位置气缸3开始动作,过线钩连接板4向后走小段行程,之后过线钩1把线拉出,接着顶升气缸9开始下降,定子旋转,线绕在定子骨架外壁,多位置气缸3开始动作,过线钩连接板4向前走小段行程使过线钩1位于定子槽上方,这时,绕线杆带着线嘴下行,线逐渐压到过线钩1上表面,然后通过过线钩1上表面左侧的斜角,线完成脱钩,多位置气缸3向后走完两段行程,绕线杆继续绕线,完成过线动作,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