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3608发布日期:2020-07-31 21:5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无线充电,包括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变换器(10)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系统还包括:

散热机构(30),所述散热机构(30)与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和/或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连通,以对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和/或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进行散热降温;所述散热机构(30)包括气体循环装置(31),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均具有密封腔体,所述散热机构(30)与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的密封腔体和/或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的密封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装置(31)包括:

通气管路(311),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连通,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二端口为自由进气端口;

排气管路(312),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连通,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二端口与外界连通;

动力源(313),所述通气管路(311)和/或所述排气管路(312)上设置有所述动力源(3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装置(31)包括:

通气管路(311),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连通,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二端口为自由进气端口;

排气管路(312),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连通,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二端口与外界连通;

动力源(313),所述通气管路(311)和/或所述排气管路(312)上设置有所述动力源(3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30)包括气体循环装置(31),所述气体循环装置(31)包括:

通气管路(311),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和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中的一个连通,所述通气管路(311)的第二端口为自由进气端口;

排气管路(312),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一端口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和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排气管路(312)的第二端口与外界连通;

动力源(313),所述通气管路(311)和/或所述排气管路(312)上设置有所述动力源(313)。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循环装置(31)还包括支撑本体(314),所述动力源(313)为气泵,所述通气管路(311)和所述排气管路(312)上各设置有一个所述气泵,且所述气泵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314)上。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30)还包括制冷装置(32),所述制冷装置(32)与所述自由进气端口连通,以向所述通气管路(311)内提供冷气。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路(312)为具有散热功能的抽热空气管路,所述通气管路(311)为具有保温功能的吹冷空气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32)包括安装本体(321)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321)上的半导体制冷片(322)。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系统还包括安装桩(40),所述无线充电变换器(10)设置在所述安装桩(40)上,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20)安装在地面上或地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系统包括电性连接的无线充电变换器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无线供电系统还包括:散热机构,散热机构与无线充电变换器和/或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连通,以对无线充电变换器和/或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进行散热降温。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线供电系统的无线充电变换器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装置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现有技术中的无线供电系统无法提供一种高效地、安全地方式进行散热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贺凡波;葛俊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7.3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