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汽车无线充电作为一种新潮的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使用,它通过线圈通电后的电磁感应原理使得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能够在不使用充电线的情况下,达到给手机电池充电的目的。
目前,配置有此功能的汽车,无线充电装置一般集成设计在汽车仪表板手套箱内、驾驶座扶手中、中控箱前端、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处的整个大零件上面。通常,无线充电装置的核心部件容纳在大零件壳体的一容置腔室内,并通过与壳体螺丝固定的外盖将容置腔室盖住,手机放置在外盖上表面即可充电。
但是,采用螺丝固定的外盖和壳体组装和拆卸都不太方便,而且将螺丝多次拆装后容易磨损,使外盖和壳体之间的安装结构不够牢靠,无线充电装置随着汽车运动时外盖容易在壳体上震动而影响手机充电,固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具有安装结构紧密性好、不易出现松动而影响手机充电效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包括:形成有一供手机放置空间的上盖,所述上盖设有一镂空状的安装槽;可拆卸式安装在所述上盖的背面的无线充电模组;以及,装配在所述上盖的背面并将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罩住的下盖,所述上盖的背面设有第一安装孔柱和定位条,所述下盖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柱位置对应并通过紧固件连接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下盖还设有形成所述定位条的容置空间并对所述定位条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盖与下盖盖合之后,上盖的第一安装孔柱和下盖的第一安装孔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实现了对上盖、下盖竖直方向的位置限定,上盖的定位条伸入下盖的限位槽内,实现了对上盖、下盖水平方向的位置限定;这种无线充电器的安装结构和常见仅仅采用螺丝单向将上盖与下盖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安装结构牢固性更高,无线充电器的上盖不易随汽车的运动而震动,方便手机在上盖上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下盖周壁的上边沿设有外高内低的L形台阶,所述下盖的内周壁设有若干挡在所述L形台阶的内侧并与所述L形台阶形成限位槽的加强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L形台阶和加强肋形成的限位槽便于定位条的伸入,另外加强肋还能增强下盖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盖的背面设有垂直于所述上盖的限位板,所述下盖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板的位置相对应、并自所述下盖的下端向所述下盖的上端倾斜的斜面,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盖合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斜面之间产生相互挤压的作用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盖与下盖盖合之后,限位板和斜面之间产生相互挤压的作用力,使得上盖与下盖之间的牢固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上盖的一端设有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缺口的设置使限位板远离上盖一端的结构强度较弱,可变形性更好,使限位板沿着斜面抵靠在下盖外壁的过程中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盖的背面设有若干位于所述安装槽周边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有螺纹孔,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包括:嵌设在所述安装槽内、且周边设有穿过所述定位柱的第一穿孔的面盖;可拆卸式装配在所述面盖的背面、且周边设有穿过所述定位柱的第二穿孔的模芯盖板;所述无线充电模组通过穿过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穿孔、所述螺纹孔的紧固件固定在所述上盖的背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盖的定位柱穿过面盖的第一穿孔和模芯盖板的第二穿孔,并通过伸进定位柱内螺纹孔的紧固件将无线充电模组固定在上盖上的方式,安装结构牢固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面盖背面的四角设有第二安装孔柱,所述模芯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柱位置对应并通过紧固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盖和模芯盖板之间通过穿过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柱的紧固件固定的方式,使面盖和模芯面板之间的安装结构牢固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面盖背面的四角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柱和所述第二穿孔之间的L形定位板,当所述模芯盖板固定在所述面盖时,所述L形定位板抵靠在所述模芯盖板侧边的内边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L形定位板挡在模芯盖板的内边沿,进一步使面盖与模芯盖板之间不易发生相对运动,提高了面盖和模芯面板之间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盖包括设有安装槽的面板和三面围合在所述面板周边上的侧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面板外形相同的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上表面设有防滑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防滑凸块的防滑垫能使手机放置在面板上之后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确保了汽车运行过程中手机在面板上的充电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车载无线充电器采用紧固件对上盖和下盖进行竖直方向的紧固、以及定位条和限位槽配合对上盖和下盖进行水平方向的紧固的方式,安装结构牢固性更高,无线充电器的上盖不易随汽车的运动而震动,方便手机在上盖上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
2、当上盖与下盖盖合后,上盖上的限位板与下盖上的斜面之间产生的相互挤压的作用力进一步使上盖和下盖之间的牢固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下盖和无线充电模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和无线充电模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面盖和模芯盖板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1、上盖;11、面板;12、侧板;13、安装槽;14、第一安装孔柱;15、定位条;16、限位板;161、缺口;2、下盖;21、第一安装孔;22、限位槽;23、L形台阶;24、加强肋;25、斜面;17、定位柱;171、螺纹孔;3、无线充电模组;31、面盖;311、第一穿孔;312、第二安装孔柱;313、L形定位板;32、模芯盖板;321、第二穿孔;322、第二安装孔;4、防滑垫;41、防滑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如图1所示,包括上盖1和下盖2,上盖1的正面设有一供手机放置的空间,下盖2盖合在上盖1的背面,上盖1上铺设有由橡胶材料制成的防滑垫4,防滑垫4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矩形的防滑凸块41。防滑垫4的设置使手机放置在上盖1上进行充电时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确保了汽车运行过程中手机在车载无线充电器上的充电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上盖1包括面板11和三面围合在面板11周边上的侧板12,面板11的中部设有一矩形且镂空的安装槽13,防滑垫4与面板11的外形相同并将安装槽13盖住。上盖1的背面还安装有一端嵌进安装槽13内的无线充电模组3,在上盖1与下盖2盖合时,无线充电模组3被完全罩住。
上盖1背面的四角均一体成型有第一安装孔21柱14,下盖2底部的四角一体成型有与四根第一安装孔21柱14位置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1,上盖1和下盖2之间通过穿过四组第一安装孔21和第一安装孔21柱14的螺丝固定,实现对上盖1、下盖2竖直方向的位置固定。上盖1背面的外周边沿一体成型有一首尾结合的定位条15,下盖2侧壁的顶部设有形成定位条15的容置空间的限位槽22,上盖1的定位条15伸进下盖2的限位槽22内,实现了对上盖1、下盖2水平方向的位置固定。这种无线充电器的安装结构牢固性更高,无线充电器的上盖1不易随汽车的运动而震动,方便手机在上盖1上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
上盖1的背面一体成型有垂直于上盖1且向下盖2方向延伸的限位板16,下盖2的外侧壁设有与限位板16的位置相对应的斜面25,斜面25并自下盖2的下端向下盖2的上端倾斜。当上盖1与下盖2盖合后,限位板16和斜面25之间产生相互挤压的作用力,使得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牢固性更强。
限位板16远离上盖1的一端设有缺口161,缺口161使限位板16远离上盖1一端的结构强度较弱,可变形性较好,使限位板16沿着斜面25抵靠在下盖2外壁的过程中不易损坏。
如图4所示,下盖2周壁的上边沿设有外高内低的L形台阶23,下盖2的内周壁一体成型有周向布置在L形台阶23的内侧并与L形台阶23形成限位槽22的加强肋24。由L形台阶23和加强肋24共同组成的限位槽22便于定位条15的伸进,此外加强肋24还能增强下盖2的结构强度。
如图5所示,面盖31的背面设有四根位于安装槽13周边的定位柱17,定位柱17上设有螺纹孔171,无线充电模组3包括嵌设在安装槽13内的面盖31和盖在面盖31背面的模芯盖板32,面盖31的四角设有穿过定位柱17的第一穿孔311,模芯盖板32的四角设有穿过定位柱17的第二穿孔321。上盖1的定位柱17穿过面盖31的第一穿孔311和模芯盖板32的第二穿孔321,并通过伸进定位柱17内螺纹孔171的紧固件将无线充电模组3固定在上盖1上,这种无线充电模组3的安装结构牢固性高。
面盖31背面的四角一体成型有四根第二安装孔322柱312,模芯盖板32设有与第二安装孔322柱312位置对应并的第二安装孔322,面盖31和模芯盖板32之间通过穿过第二安装孔322和第二安装孔322柱312的紧固件进行固定。
面盖31背面的四角还一体成型有位于第二安装孔322柱312和第二穿孔321之间的L形定位板313,当模芯盖板32固定在面盖31时,L形定位板313抵靠在模芯盖板32侧边的内边沿,L形定位板313的设置进一步使面盖31与模芯盖板32不易发生相对运动。
工作过程与原理:在上盖1与下盖2盖合之后,上盖1的第一安装孔21柱14和下盖2的第一安装孔21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实现了对上盖1、下盖2竖直方向的位置限定,上盖1的定位条15伸入下盖2的限位槽22内,实现了对上盖1、下盖2水平方向的位置限定;这种无线充电器的安装结构和常见仅仅采用螺丝单向将上盖1与下盖2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安装结构牢固性更高,无线充电器的上盖1不易随汽车的运动而震动,方便手机在上盖1上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