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7848发布日期:2019-03-22 19:1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密切,为了追求更长的户外使用时间,一般需要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并通过移动电源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

目前,现有移动电源一般都是通过数据线与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电连接,从而对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然而现有的数据线多为独立的配件,用户常常会发生忘记带数据线的情形,以致给用户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移动电源需要通过数据线来对外部电子产品进行充电,使用不方便,适应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存储电芯电性连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穿设于所述电源外壳侧壁;所述电源外壳具有位于其外壁上的功能表面和内腔,所述存储电芯、所述电路板、所述插座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内腔中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电路板并对所述电路板支撑的板支撑结构;所述电源外壳的所述功能表面上形成有供所述插头连接器穿出所述电源外壳之外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插座连接器显露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第四侧以及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相对,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相对,所述功能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侧的外壁上;所述面壳的内部设置有四个角定位柱和两个边定位柱,四个所述角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面壳的四个角,两个所述边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侧的中部和所述第四侧的中部;所述底壳上形成有与所述角定位柱对应的角定位套筒和与所述边定位柱对应的边定位套筒。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连接器为双面两用连接器。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穿设于所述电源外壳侧壁的连接器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且用于与Lightning数据接口电性连接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用于与Micro USB数据接口电性连接的第二端子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置有弹性卡扣,用以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与一外部接口对接时限制二者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面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所述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底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所述板支撑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面壳底部上的面壳支撑结构和形成在所述底壳底部上的底壳支撑结构;所述面壳支撑结构包括凸设形成在所述面壳底部上的面壳支撑支架和第一板定位柱,所述面壳支撑支架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面抵接;所述底壳支撑结构包括凸设形成在所述底壳底部上的底壳支撑支架和第二板定位柱,所述底壳支撑支架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面抵接;所述面壳底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板定位柱对应的第一板定位套筒,所述底壳底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板定位柱对应的第二板定位套筒,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板定位柱穿过的第一板定位孔和供第二板定位柱穿过的第二板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面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所述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所述凹止口沿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所述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所述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底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所述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所述凸止口沿所述底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所述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所述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

进一步地,所述存储电芯具有顶表面、底表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多个侧表面;所述内腔中设置有电芯支撑结构,所述电芯支撑结构包括与多个侧表面分别对应的多个支撑条,多个所述支撑条围合形成电芯腔,所述存储电芯设置在所述电芯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形成有防尘挡片,以闭合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之间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的周缘与所述底壳的周缘之间在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连接后留有预设间隙。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内腔中设置有用于固定电路板并对电路板支撑的板支撑结构;电源外壳的功能表面上形成有供插头连接器穿出电源外壳之外的第一开口和供插座连接器显露的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可通过外置的插头连接器对外部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方便用户使用,且体积和成本较小,适用性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省略面壳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壳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壳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O-O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P-P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1中Q-Q面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便携式移动电源

10:电源外壳 10a:功能表面

10b:内腔 10c:第一开口

10d:第二开口 11:第一侧

12:第二侧 13:第三侧

14:第四侧

15:面壳 151:面壳底部

152:面壳侧壁部 153:角定位柱

154:边定位柱 155:凹止口

156:第一公扣 157:第二公扣

158:反止筋板 159:透光孔

16:底壳 161:底壳底部

162:底壳侧壁部 163:角定位套筒

164:边定位套筒 165:凸止口

166:第一母扣 167:第二母扣

168:防尘挡片

20:存储电芯 21:第一侧表面

22:第二侧表面 23:第三侧表面

24:第四侧表面

30:电路板组件 31:电路板

32:插头连接器 33:插座连接器

311:第一面 312:第二面

313:第一板定位孔 314:第二板定位孔

321:连接器壳体 322:第一端子组件

323:第二端子组件 324:弹性卡扣

40:板支撑结构

41:面壳支撑结构 411:面壳支撑支架

412:第一板定位柱 413:第一板定位套筒

42:底壳支撑结构 421:底壳支撑支架

422:第二板定位柱 423:第二板定位套筒

50:电芯支撑结构 51:第一支撑条

52:第二支撑条 53:第三支撑条

54:第四支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100,包括电源外壳10、存储电芯20和电路板组件30,电路板组件30包括电路板31以及设置在电路板31上的插头连接器32和插座连接器33,电路板31分别与插头连接器32、插座连接器33、存储电芯20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32穿设于电源外壳10侧壁;电源外壳10具有位于其外壁上的功能表面10a和内腔10b,存储电芯20、电路板31、插座连接器33设置在内腔10b中,内腔10b中设置有用于固定电路板31并对电路板31支撑的板支撑结构40;电源外壳10的功能表面10a上形成有供插头连接器32穿出电源外壳10之外的第一开口10c和供插座连接器33显露的第二开口10d。这样,通过插座连接器33可对存储电芯20进行充电,通过插头连接器32与外部设备的对接,可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采用板支撑结构40对电路板31的固定和支撑,能够保证插头连接器32在其与外部设备对接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该便携式移动电源100可采用插头连接器32直接对外接设备进行充电,不需额外使用数据线,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参见图1至5,在本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32为双面两用连接器,能够实现Lightning数据接口连接和Micro USB数据接口连接,插座连接器33为Micro USB连接器。电路板31具有相对的第一面311和第二面312,插座连接器33固定安装在电路板31的第一面311上。插头连接器32位于电路板31的一侧,其前端(图示的左端)经第一开口10c伸出电源外壳10。插头连接器32包括穿设于电源外壳10侧壁的连接器壳体321以及设置在连接器壳体321上且用于与Lightning数据接口电性连接的第一端子组件322和用于与Micro USB数据接口电性连接的第二端子组件323。

具体地,连接器壳体321为铁壳,第二端子组件323位于第一端子组件322下方,第一端子组件322包括5PIN端子,端子的焊脚连接在第一面311上;第二端子组件323包括8PIN端子,端子的焊脚连接在第二面312上。这样,不管是具有安卓数据接口的机型还是具有苹果数据接口的机型,上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100均能够通过插头连接器32对接,并对其进行充电,不需要通过转换线,从而使该便携式移动电源100携带和使用均较为方便。

从图1至7可以看出,连接器壳体321上设置有弹性卡扣324,用以在插座连接器33与一外部接口对接时限制二者分离。连接器壳体321两侧的宽度与Lightning数据接口的宽度相适配,较常规的Micro USB数据接口的宽度要短些。

参见图1至8,电源外壳10,采用塑胶件一体成型制成,其大致呈矩形,包括第一侧11、第二侧12、第三侧13、第四侧14以及相互连接的面壳15和底壳16,第一侧11与第三侧13相对,第二侧12与第四侧14相对,功能表面10a位于第一侧11的外壁上。面壳15与底壳16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存储电芯20和电路板组件30的内腔10b。第二开口10d位于第一侧11的面壳15上,第一侧11的面壳15上形成有上凹口,第一侧11的底壳16上形成有与上凹口对应的下凹口,在面壳15与底壳16连接后,上凹口与下凹口构成第一开口10c。

从图4可看出,面壳15包括面壳底部151和沿设于面壳底部151周缘并与面壳底部151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152,面壳15的内部设置有角定位柱153和边定位柱154,在本实施例中,角定位柱153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边定位柱154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四个角定位柱153分别位于面壳15的四个角,两个边定位柱154分别位于第二侧12的中部和第四侧14的中部。

从图5可看出,底壳16包括底壳底部161和沿设于底壳底部161周缘并与底壳底部161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162,底壳16上形成有与角定位柱153对应的角定位套筒163和与边定位柱154对应的边定位套筒164。容易理解的是,在面壳15与底壳16装配时,采用四个角定位柱153与四个角定位套筒163的定位配合、以及两个边定位柱154与两个边定位套筒164的定位配合,能够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提高组装效率,并能增强电源外壳10跌落时的抗剪切力。

参见图2至7,内腔10b中设置有用于固定电路板31并对电路板31支撑的板支撑结构40,在本实施例中,板支撑结构40包括形成在面壳底部151上的面壳支撑结构41和形成在底壳底部161上的底壳支撑结构42。面壳支撑结构41包括凸设形成在面壳底部151上的面壳支撑支架411和第一板定位柱412,面壳支撑支架411与电路板31的第一面311抵接。底壳支撑结构42包括凸设形成在底壳底部161上的底壳支撑支架421和第二板定位柱422,底壳支撑支架421与电路板31的第二面312抵接。面壳底部151上形成有与第二板定位柱422对应的第一板定位套筒413,底壳底部161上形成有与第一板定位柱412对应的第二板定位套筒423,电路板31上开设有供第一板定位柱412穿过的第一板定位孔313和供第二板定位柱422穿过的第二板定位孔314。值得一提的是,面壳支撑支架411具有与电路板31的第一面311抵接的支撑面,该面壳支撑支架411的支撑面与第一板定位套筒413的端面齐平;底壳支撑支架421具有与电路板31的第二面312抵接的支撑面,该面壳支撑支架411的支撑面与第二板定位套筒423的端面齐平,这样,在电路板31装配时,电路板31放置后更加平稳,并在与电源外壳10装配后在电源外壳10厚度方向被固定。

具体地,从图3至5可以看出,第二板定位柱422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两个第二板定位柱422并排且间隔设置,第一板定位柱412位于两个第二板定位柱422的中心连接线的中线上,第一板定位套筒413位于第一板定位柱412与第一侧11的底壳侧壁部162之间。特别的是,第一板定位套筒413与两个第一板定位柱412所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保持结构,采用第一板定位套筒413与第二板定位柱422之间的定位配合以及,第一板定位柱412与第二板定位套筒423之间的定位配合,能够在插头连接器32的插拔方向上,和电路板31的第一面311上与该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对电路板31进行保持和固定,从提高了电路板31及插头连接器32的结构稳固性,使插头连接器32及电路板31牢固可靠。

参见图2、3和5,存储电芯20具有顶表面、底表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多个侧表面;内腔10b中设置有电芯支撑结构50,电芯支撑结构50包括与多个侧表面分别对应的多个支撑条,多个支撑条围合形成电芯腔,存储电芯20设置在电芯腔内。在本实施例中,存储电芯20的侧表面分别为第一侧表面21、第二侧表面22、第三侧表面23、第四侧表面24,其中,第一侧表面21与第三侧表面23相对,第二侧表面22与第四侧表面24相对;电芯支撑结构50形成在底壳16的底壳底部161上,支撑条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分别为用于与第一侧表面21抵接的第一支撑条51、用于与第二侧表面22抵接的第二支撑条52、用于与第三侧表面23抵接的第三支撑条53和用于与第四侧表面24抵接的第四支撑条54,第二支撑条52、第三支撑条53和第四支撑条54依序连接。第二支撑条52与第一侧11的底壳侧壁部162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条52与第二侧12的底壳侧壁部162平行且间隔设置,并沿该侧的基本整个长度延伸;第三支撑条53与第三侧13的底壳侧壁部162平行且间隔设置,并沿该侧的基本整个长度延伸;第四支撑条54与第四侧14的底壳侧壁部162平行且间隔设置,并沿该侧的基本整个长度延伸,第一支撑条51、第二支撑条52、第三支撑条53和第四支撑条54围合成的电芯腔与存储电芯20的形状相匹配。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包裹在存储电芯20外周的电芯支撑结构50,在电源外壳10跌落时,其受到的冲击力会分散至支撑条上,从而防止电池在跌落时单点受力而受损。

参见图2至8,面壳侧壁部152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155,凹止口155沿面壳侧壁部152的周向延伸,面壳侧壁部152上形成有第一公扣156,面壳底部151上形成有沿面壳底部151的周向布设的第二公扣157。底壳侧壁部162的顶端面形成有与凹止口155配合相嵌的凸止口165,凸止口165沿底壳侧壁部162的周向延伸,底壳侧壁部162上形成有与第一公扣156分别对应的第一母扣166,底壳底部161上形成有沿底壳底部161的周向布设与第二公扣157分别对应的第二母扣167。可以理解的是,采用面壳侧壁部152的凹止口155与底壳侧壁部162的凸止口165配合相嵌,凹止口155与凸止口165能够防止底壳16朝外变形、同时防止面壳15朝内收缩,有效的防止面壳15与底壳16装配时错位、产生断差;此外,能够隔阻灰尘、阻挡静电从外进入内部,从而保护内部电子元器件,并可用来做装配导向,方便电源外壳10的生产装配。利用第一公扣156与第一母扣166之间的扣合、以及第二公扣157与第二母扣之间的扣合,方便了面壳15与底壳16的装配,并保证了面壳15与底壳16之间的结合稳定性。

在本实施中,第一公扣156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第一公扣156位于第一侧11的面壳侧壁部152,且分别设置在面壳支撑结构41的两侧,第二公扣157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七个,第二侧12、第三侧13、第四侧14的面壳底部151分别设置有两个彼此间隔的第二公扣157,该面壳底部151上与第一支撑条5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第二公扣157,特别的是,第二母扣167均形成在各支撑条上,各第一公扣156和第二公扣157均为分段式的扣位。

从图4可以看出,面壳15内设置有在面壳15与底壳16装配时防止二者变形的反止口结构,反止口结构包括形成在面壳侧壁部152的内壁上的反止筋板158,反止筋板158沿面壳侧壁部152的周向间隔设置,反止筋板158与凹止口155之间形成供凸止口165置入的插入空间。在本实施例中,面壳侧壁部152的每一侧上设置有反止筋板158,反止筋板158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十八个。也就是说,采用反止口结构能够在面壳15与底壳16装配时,二者的相对变形,并能防断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公扣156与第一侧11上邻近的反止筋板158之间的间距为2.1mm至2.6mm,这样,将该第一公扣156设计成“死扣”,以防止在组装后对面壳15与底壳16的恶意拆除。

参见图1和2,电路板组件30包括电路板31和设置在电路板31上的发光部件(图未示),发光部件能够在充电和放电时发光,以显示工作状态,面壳15上开设有供发光部件的光透出的透光孔159。

参见图1和2,底壳16于第二开口10d的边缘形成有防尘挡片,以闭合第二开口10d与插座连接器33之间间隙,该防尘挡片168的形状与Micro USB连接器的形状相匹配,从而能够防止进尘。

参见图1、6至8,面壳15的周缘与底壳16的周缘之间在面壳15和底壳16连接后留有预设间隙,该预设间隙为0.3mm,这样,能够在电源外壳10的外壁上形成平滑的过渡线,避免刮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