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5780发布日期:2019-02-26 17:36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电机,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功率密度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汽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电动汽车在节能高效等方面有显著优势。近几年来,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电机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因素,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加减速时间,续航里程等参数。所以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在未来的电动车市场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为了提高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功率密度,在设计时常采用较高的电磁负荷,这就导致电机单位质量的损耗增大,使得电机各部件的温度较高,直接影响到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众所周知,电机结构复杂,机内空气的流动性能也非常复杂。目前,现有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冷却结构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和冷却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存在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其包括外壳体、定子组件、转轴和转子总成,所述定子组件固定于外壳体内,所述转子总成固定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其中,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且所述外壳体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用于对定子组件冷却的第一冷却油道,所述转轴上沿其轴上设置有用于对转子总成冷却的第二冷却油道,所述第一冷却油道与第二冷却油道相连通,所述进油口、第一冷却油道、第二冷却油道和出油口形成循环的冷却油路。

特别地,所述外壳体内设置内壳体,所述定子组件固定于内壳体的顶部,且所述内壳体的顶部与外壳体之间具有与第一冷却油道相连通的储油腔,所述储油腔沿电机的轴向布置。

特别地,所述外壳体的端部安装有端盖,所述转轴的两端部与外壳体和端盖之间均设置有轴承,且所述转轴上对应轴承的部分沿其径向开设有与第二冷却油道相连通的用于对轴承进行润滑和冷却的油孔。

特别地,所述转轴上对应转子总成的部分沿其径向开设有与第二冷却油道相连通的用于对转子总成进行润滑和冷却的油孔。

特别地,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所述定子铁芯紧贴固定于内壳体的顶部,所述储油腔上对应定子线圈的两端部均开设有用于对定子线圈冷却的小油孔。

特别地,所述第一冷却油道和第二冷却油道通过开设于外壳体上的连通油道互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采用同时对定子组件和转子总成进行冷却的双油路冷却结构,而且也对转轴的轴承起到润滑作用,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而且冷却效果好,提高了永磁电机运行的稳定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永磁电机的双油路冷却结构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转轴3、定子组件和转子总成14,内壳体2固定于外壳体1内,定子组件和转子总成14位于内壳体2内,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4和定子线圈5,所述定子铁芯4紧贴固定于内壳体1的顶部,外壳体1上开设有进油口6和出油口7,外壳体1上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冷却油道8,内壳体2的顶部与外壳体1之间具有与第一冷却油道8相连通的储油腔9,储油腔9沿电机的轴向布置,通过第一冷却油道8和储油腔9对永磁电机的定子铁芯4进行冷却,同时储油腔9上对应定子线圈5的两端部均开设有用于对定子线圈5冷却的小油孔10。

转子总成14固定设置于转轴3上,转轴3上沿其轴上设置有用于对转子总成14冷却的第二冷却油道11,外壳体1的端部安装有端盖12,转轴3的两端部与外壳体1和端盖12之间均设置有轴承13,转轴3上对应轴承13的部分沿其径向开设有与第二冷却油道11相连通的用于对轴承13进行润滑和冷却的油孔,同时转轴3上对应转子总成14的部分沿其径向开设有与第二冷却油道11相连通的用于对转子总成14进行润滑和冷却的油孔。

外壳体1上开设有连通油道15,进油口6、第一冷却油道8、储油腔9、连通油道15、第二冷却油道11和出油口7形成循环的冷却油路。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