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4862发布日期:2019-04-05 19:1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往转子铁芯的沟槽中绕制线,大多还是采用假钩手工负责的半自动方式,此方法绕制工序繁杂,劳动时间高,且难以保证绕制质量,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前机型绕线时,线夹与绕线装置之间倾度的调节不方便和不稳定,不能很好的控制线顺利绕进转子槽的角度,影响绕线的质量;且对绕制完成的转子,缺少剪线功能,需要人工剪掉线头,线尾;难于实现自动化,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能稳定方便的调节线夹与绕线装置之间的倾度,使线能顺利绕进转子槽,保障绕线的质量;且具有扯线功能和吹走残余线头功能,解决以前需要人工剪线问题,易于实现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绕线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包括转子转动装置、绕线飞叉装置、上线夹装置、下线夹装置和机架;所述转子转动装置设于所述机架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两所述绕线飞叉装置设于所述机架上端,对称设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的左、右两侧,且两所述绕线飞叉装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的轴线设置;所述上线夹装置和所述下线夹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转动装置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线夹装置和所述下线夹装置上分别设有一线夹头机构和若干个气缸;所述气缸推动所述线夹头机构的位置相对所述绕线飞叉装置进行X、Y、Z轴方向移动;绕线时,通过调节上下方两所述线夹头机构与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的倾角,使线顺利通过述线夹头机构和所述绕线飞叉装置进入所述转子转动装置上的转子线槽内,所述绕线飞叉装置转动对所述转子线槽进行绕线。

较佳地,所述上线夹装置包括上线夹底座;所述上线夹底座上设有第一气缸和第一滑块导轨,所述第一滑块导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气缸的推杆端通过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滑块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上设有一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端设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推杆端设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一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通过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一第三气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一端与所述固定块通过另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侧部设有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和所述第四气缸的推杆端穿过一推块设置,所述第三气缸伸出所述推块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线夹头机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上设有一上吹线管。

优选的,所述下线夹装置包括下线夹底座,所述下线夹底座上设有第五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二滑块导轨;所述第二滑块导轨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一端与所述第五气缸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上端设有一支架,所述支架上端设有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六气缸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设有第七气缸;所述第七气缸侧部设有第八气缸,所述第七气缸和所述第八气缸的推杆端穿过另一推块设置,所述第七气缸伸出所述推块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线夹头机构。

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一下吹线管。

优选的,所述转子转动装置包括转子转动装置支架、第一电机、第一传动带、转动主轴;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侧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机,该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第一主动轮;所述转动主轴的一端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所述转动主轴穿过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内部,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可相对转动设置;所述转动主轴伸出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的一端上安装所述转子。

优选的,所述转动主轴上设有一齿轮,所述齿轮上设有与其相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上设有一圆杆,所述圆杆两端各设有一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转动主轴上套设有一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一端设有一环形凸部;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支架侧部固设有一第九气缸,所述第九气缸的推杆端设有一推板,所述推板一端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套设在所述转动主轴上,且位于所述环形凸部后方;所述转动主轴上,所述外套筒前方设有一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可套在所述内套筒上滑动。

优选的,左右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下端设有伸出杆,所述伸出杆通过一连杆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导线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所述绕线飞叉装置对称设计对转子进行绕线,保障绕线的平衡性与质量;所述上线夹装置和所述下线夹装置的位置可相对所述绕线飞叉装置进行X、Y、Z轴方向移动,使其容易稳定调节与所述绕线飞叉装置之间的角度,使线能顺利绕进转子槽,保障绕线的质量,且便于线挂钩和扯断线;线夹上设有吹线机构,吹走绕完线残余所述线夹上的线头,保障下一次绕线质量;而且易于实现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绕线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转子转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上线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下线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绕线飞叉装置结构示意图;为图示的清楚,右侧的所述转动件210上省略了所述夹紧件211;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导线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转子绕线机的内套筒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转子转动装置100、支架101、第一电机102、第一传动带103、转动主轴 104、齿轮105、齿条106、圆杆107、外套筒108、第九气缸109、推板110、箱体111、内套筒112、底座113、梨形槽114、主动轮115、从动轮116、支撑块117、开口线槽118、绕线飞叉装置200、外壳201、第二电机202、第二传动带203、转动轴204、绕线飞叉机构205、第二主动轮206、第二从动轮207、绕线飞叉头208、第一滚轮209、转动件210、夹紧件211、圆弧形缺口212、第三滑块213、第三滑块导轨214、伸出杆240、连杆机构250、第十气缸251、连接座252、转动板253、第一摆杆254、第二摆杆255、转动板转轴256、上线夹装置300、上线夹底座320、第一气缸321、第一滑块导轨322、第一滑块323、导向柱324、固定块325、第二气缸326、连接块327、第一连接杆328、第三气缸329、第四气缸330、推块331、上吹线管332、线夹头机构350、限位块351、缺口352、下线夹装置400、下线夹底座420、第五气缸421、第六气缸422、第二滑块导轨423、第二滑块424、支架425、第二连接杆426、第三连接杆427、第七气缸428、第八气缸429、推动块430、下吹线管431、机架500、外壳罩 510、操作屏511、导线机构520、支撑座521、第一支撑杆522、第二支撑杆523、第二滚轮524、第三滚轮525、第四滚轮526、第五滚轮527、支杆528、第六滚轮52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2,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包括转子转动装置100、绕线飞叉装置200、上线夹装置300、下线夹装置400和机架500;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 设于所述机架500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两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设于所述机架500上端,对称设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的左、右两侧,且两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的轴线设置;所述上线夹装置 300和所述下线夹装置400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的上部和下部。

参照图3,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包括底座113、第一电机102、第一传动带103和转动主轴104。所述底座113上端设有空心的箱体111,所述箱体111 一端的侧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机102,该所述第一电机102的转轴端上设有一第一主动轮115;所述转动主轴104穿过所述箱体111,两端露出所述箱体111外,所述转动主轴104一端固设有一第一从动轮116,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103连接。所述转动主轴104可相对所述箱体结构转动。所述转动主轴104另一端上固设有一齿轮105。在所述齿轮105两侧的所述箱体111上各设有一固定块,两所述固定块上连接一圆杆107。所述箱体111在所述齿轮105下方设有一支撑块117。所述圆杆107上滑动设置一齿条106,所述支撑块支撑所述齿条106,所述齿条106与所述齿轮105啮合。所述第一电机 102驱动所述转轴104转动,所述齿轮105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齿条106在所述圆杆107上滑动。所述箱体111靠近所述齿轮105一端的侧部还安装有一第九气缸109;所述第九气缸109的推杆端设有一推板110,所述推板110一端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套设在所述转动主轴104上,且位于所述齿轮105 前方。所述转动主轴104上套设有一外套筒108,所述外套筒108一端设有一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位于所述弧形缺口前方。所述转动主轴104上,所述外套筒108前方设有一内套筒112;所述内套筒112侧部对称设有梨形槽114,所述梨形槽114设有通向一端的开口线槽118;所述外套筒108可套在所述内套筒 112上滑动。所述转动主轴104上,所述内套筒112前方放置所述转子。所述九气缸109推动所述推板110在所述转动主轴104上滑动,从而推动所述外套筒 108在所述内套筒112上滑动,在所述梨形槽114内的线推进所述转子的入线槽。

参照图4,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包括上线夹底座320,所述上线夹底座320 与所述箱体11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线夹底座320上设有第一气缸321和第一滑块导轨323,所述第一滑块导轨323上设有第一滑块322,所述第一气缸321 的推杆端通过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滑块32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322 前端设有至少两条与其垂直的导向柱324,所述导向柱324上设有一固定块325,所述固定块325下端设有一凹槽、上端设有气缸固定架,所述气缸固定架设有第二气缸326。所述第二气缸326的推杆端设有一连接块327,所述连接块327 上设有第一连接杆328,所述第一连接杆328一端通过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块32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28另一端与一第三气缸329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29一端与所述固定块325的所述凹槽通过另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29侧部设有第四气缸330,所述第三气缸329和所述第四气缸330的推杆端穿过一推块331设置,所述第三气缸329伸出所述推块331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所述线夹头机构350伸出端设为一半圆柱体形,所述伸出端侧部设有一限位块351和一缺口352。所述固定块325上设有一上吹线管 332,所述上吹线管332一端弯曲成直角,另一端连接到储气罐上;所述上吹线管332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52正上方。

参照图5,所述下线夹装置400包括下线夹底座420,所述下线夹底座420 与所述底座113固定连接。所述下线夹底座420上设有第五气缸421、第六气缸 422和第二滑块导轨423。所述第二滑块导轨423上设有第二滑块424,所述第二滑块424一端与所述第五气缸421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24上端设有一支架425,所述支架425上端设有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内设有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支架425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杆426,所述第二连接杆426一端设有第三连接杆427,所述第三连接杆427一端与所述第六气缸422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固定设有第七气缸428,所述第七气缸428侧部设有第八气缸429,所述第七气缸428和所述第八气缸429的推杆端穿过一推动块430设置,所述第七气缸428伸出所述推块430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下线夹头机构350。所述支架425上设有一下吹线管431,所述下吹线管431一端弯曲成直角,另一端连接到储气罐上;所述下吹线管428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52正上方。

参照图6,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包括外壳201、第二电机202、第二传动带203、转动轴204和绕线飞叉机构205。所述第二电机202设于所述外壳201 内,其转轴伸出所述外壳201外,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二主动轮206。所述转动轴 204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201上,其两端伸出所述外壳201,且位于所述第二电机202上方。所述转动轴204与所述转轴同向的一端上设有第二从动轮207。所述第二从动轮207与所述第二主动轮206通过所述第二传动带203连接;所述转动轴204另一端设有所述绕线飞叉机构205。所述绕线飞叉机构205包括绕线飞叉头208,所述绕线飞叉头208呈牛角形,该牛角形末端设有第一滚轮209;所述转动轴204上,所述绕线飞叉头208前方,套设有一转动件210;所述转动件210与所述转动轴20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210上设有一夹紧件211,所述夹紧件211前端设有一圆弧形缺口212,所述缺口212与所述转子圆形侧壁相配合。所述外壳201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滑块213,所述第三滑块 213下端设有与其卡接的第三滑块导轨214,所述第三滑块导轨214固定在所述机架500上。左右两侧的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下端设有伸出杆240,所述伸出杆穿过一设置在所述机架500上的一条形凹槽,并与一连杆机构250连接。所述连杆机构250包括第十气缸251,所述第十气缸251一端设有一连接座252,所述连接座252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500上。所述第十气缸251推杆端于一转动板253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253上设有第一摆杆254、第二摆杆255和一转动板转轴256。所述第一摆杆254、所述第二摆杆255、所述转动板转轴256与所述转动板25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254、所述第二摆杆255的一端与所述伸出杆240铰接;所述转动板转轴256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机架500上。

参照图2和图7,所述机架500上端设有外壳罩510,所述外壳罩510上设有一操作屏511;所述机架500两侧设有导线机构520。所述导线机构520包括一支撑座521,所述支撑座521上设有一高一低的第一支撑杆522和第二支撑杆 523,所述第一支撑杆522上设有一滚轮固定块,所述滚轮固定块同一水平线上设有一横放和竖放的第二滚轮524。所述第二支撑杆523上设有一滚轮固定板,所述滚轮固定板上设有第三滚轮525、第四滚轮526、第五滚轮527和一支杆528,所述第三滚轮525、所述第四滚轮526和所述第五滚轮527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支杆528一端设有第六滚轮529。所述外壳罩510在与所述第一支撑杆522上所述第二滚轮524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外壳通孔。

其中,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上的所述第一电机102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103带动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带动所述转动主轴104,所述转动主轴104带动安装在其上的所述转子转动。所述上线夹装置300上的所述第一气缸321推动所述第一滑块323在所述第一滑块导轨322 上滑动,所述第一滑块323带动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沿X轴移动;所述第三气缸329和所述第四气缸330推动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沿Y轴移动;所述第二气缸326推动所述第一连接杆328,所述第一连接杆328带动所述所述线夹头机构 350沿Z轴移动。所述下线夹装置400上的第五气缸421推动所述第二滑块424 在所述第二滑块导轨423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块424带动所述线夹头机构350 沿X轴移动;所述第七气缸428和所述第八气缸429推动所述线夹头机构350 沿Y轴移动;所述第六气缸422推动所述第二连接杆426,所述第二连接杆426 推动所述第三连接杆427,所述第三连接杆427带动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沿Z轴移动。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上的所述第二电机202转动,所述第二主动轮206 通过所述第二传动带203带动所述第二从动轮207,所述第二从动轮207带动所述转动轴204,从而带动所述绕线飞叉头208转动。所述连杆机构250上的所述第十气缸251推动所述转动板253转动,所述转动板253带动所述第一摆杆254 和第二摆杆255摆动,从而带动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在所述第三滑块导轨213 上沿X轴移动。

转子绕线时,线绕在所述导线机构520上,经过所述外壳通孔530进入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所述外套筒108通过所述第九气缸109推动,可在所述转动主轴104上前进和后退;所述外套筒108后退时,露出所述内套筒112上的所述梨形槽114,线穿过所述梨形槽114,利用所述转子的正传和反转,将线绕在所述转子换向器的挂扣上。所述外套筒108前进时,将处于所述梨形槽114内的线推入所述转子线槽中,通过左右两侧的所述绕线飞叉头208将线绕在所述转子线槽内。所述线夹头机构350的位置可相对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进行X、 Y、Z轴方向移动。通过调节上下方两所述线夹头机构350与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的倾角,使线顺利通过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进入所述转子转动装置100上的转子线槽内,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向前移动使所述夹紧件211对所述转子进行夹紧定位,所述绕线飞叉装置200转动对所述转子线槽进行绕线。

其中,所述伸出端侧部设有所述限位块351和所述缺口352,所述限位块 351与缺口352配合,结合所述所述线夹头机构350沿Y轴和Z轴移动工作,通过移动实现拉断线的效果。所述上吹线管329和所述下吹线管431将拉完线剩下多余的线头吹走,防止残余线头影响下一次的绕线工作。所述齿轮105和所述齿条106的配合运动,精确控制所述内套筒112上所述开口线槽118的角度,使所述梨形槽114内的线顺利进入所述转子线槽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